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困境与优化模式研究

2021-09-10 19:27郑月波
科技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思想政治育人价值的发挥渠道。在大力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号召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方位的调整,若想保证育人成效便需要突破困境、寻求创新。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困境,重点提出育人困境的突破路径,旨在为思政教育的革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困境;优化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思政理论课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提升学生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且使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识别、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品格养成、精神塑造、思想革新大有裨益。但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来看,依然面临着育人目标不明晰、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隐性教育价值未发挥的问题,制约了“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与课程思政价值的发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困境

(一)育人目标导向不明晰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其所追求的育人成效。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否认清思政教育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是否深入领会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与本质追求,将直接影响其教育观、对待学生的态度、采取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1]。当前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将思政教育看作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一个环节,未能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为谁育人,为何育人,怎样育人”目标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如果目标定位有偏差,理念把握不正确,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待思政课程的态度,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学生出勤率偏低、参与积极性不足、机械性学习的主要原因。

(二)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着重强调各高校应当围绕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特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实践来看,存在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一方面,专业教师并未认识到自身发挥课程育人价值的作用,对专业课程内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在课堂讲授阶段仅简单宣传政治思想与文化知识,未能将思政理论课的内涵与精髓全面渗透至专业课程教学中,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专业课程教师的合作意识不足,所教授的思政理论、思政知识无法应用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导致育人活动与学生需求脱节,弱化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合力,不能形成长效的思政教育育人机制。

(三)隐性教育价值未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使其在不同场景、社会环境中能够坚持信念、坚守道德底线、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集體意识,进而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思政教育的特点决定其不能以政治说教、理论说理的形式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制性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道德的自觉性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纠正其思想与行为的偏差。但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并未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特征,在教学时往往采用讲授式、说理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枯燥的课堂、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僵化的师生关系、过高的话语姿态容易引发学生厌倦、逆反等不良心理,再加上对实践育人的关注程度较低,导致学生无法从实践中自觉获取思想精髓,无法将思政理论课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文化底蕴、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不仅会降低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性,而且会打消学生学思想、勇于实践的积极性[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模式

(一)厚植“为党育人”理念,重塑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即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且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高度国家认同的专业化人才以及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解决“为何育人,为谁育人”两大关键性问题后,便需要思考“如何育人”。解决这一问题的要点在于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笔者粗浅地认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应至少囊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点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高级情感,教授其辩证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思想及方法论,使其认识到自身是国家、社会的一员,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始终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以具有时代性、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学生价值观念,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变的社会场景下能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

其三,文化教育。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主动传承、弘扬、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为人处世的方法及看待世界乃至宇宙的正确观念。

其四,道德教育。“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影响为由外至内,即通过思想宣传、树立榜样、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道德思想水平,以培育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提高其道德品质。

(二)坚持“三全育人”原则,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课程思政是践行“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方针的必由之路,其要义在于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至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中,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专业课程教师群策群力、协同行动、责任共担、成效共创切实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的思想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坚毅的品格及甘于奉献的精神。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

其一,将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至高校育人战略高度,构建以高校党委及院系党组织为指导,以校长及分管思政教育的副校长为领导,以教学系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等为执行,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课程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充分整合课程思政推进力量,以明确的责任划分、完善的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提供指导。

其二,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区域教研活动,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及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吸纳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主动提升自身育德育人的胜任能力,通过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专业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三,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专业课程教师形成工作小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思政教育元素与学科课程内容的纵深融合为主线,通过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到专业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并就育人成效、育人问题进行共同商讨,寻求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三)树立“因材施教”观点,积极革新思政教育的方法

思政理论课教学是思政教育育人价值发挥的重要载体。为突破传统思政教育隐性育人价值不足的困境,建议思政教育工作者树立“因材施教”观点,根据当代高校学生认知特点、兴趣取向、学习需求等积极革新思政教育方法。

其一,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将思政教育意图渗透至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中,可以文化的浸润启迪学生心灵,使其在良好的校园氛围内主动汲取真知、提升道德水平。如请学生绘制“国士无双”手绘墙,学生收集国士资料的过程便是学习榜样的过程,即使无需说理、说教,便可使学生受到榜样精神与行为的感召。

其二,以社会实践为核心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针对思政教育中的“四史”教育,请学生聚焦真实社会生活,拍摄采访短视频,以百姓之口讲述改革开放故事,使学生发展观看待改革开放的先进性与时代价值。

其三,以考核评价为支撑创设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后,教师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要考察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检验其是否具备以先进思想、正确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結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育人使命,但当前其面临着育人目标导向不明确、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隐性教育价值未发挥的现实困境。为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高校领导班子、思政教育工作者及专业课程教师都需要厚植为党育人、为国家育人、为社会育人的理念,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大思政”格局构建,并通过改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切实发挥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尚昆,罗心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时代路向[J].昌吉学院学报,2020(03):23-28.

[2]梁紫君,马云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的依据、面临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19,8(35):44-47.

[3]马福运,潘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出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74-77+127.

作者简介:郑月波(1974.09-),女,汉,四川成都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