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国工匠视域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0 19:43陶浪平
科技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改革研究高等教育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所能理解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局限于高校大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也一直偏执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游离于主流教育体系之外的。因此,忽略了我们所培养的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上,能动属性的培养。本次课题的核心在于,将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植入于创新创业的理论之中去,深化大国工匠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植入,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补充,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笔者将对大国工匠的视域下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国工匠;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引言

自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文化、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发展是毋容置疑的。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这种现象存在所导致的直观结果就是我国的就业率不断降低和失业率的提高。同时,经济发展态势的持续低迷对于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也是一个大灾难,就业率的降低对于高校学生就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高校学生存在工作经验较少、实践经验不足等弱势,这些弱势都决定了在竞争极为激烈的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难以脱颖而出获得较为满意的工作。在我国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发展缓慢的这一阶段,而提出将大国工匠精神植入创新创业的教学中去,这一创新性的观点,就目前而言,这类想法还是符合于社会的现状与发展。

一、大国工匠精神的定义

大国工匠精神在中国科技创新、品牌创立、文化传承等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身上凝结的“工匠精神”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对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提升的新形势,落实“中国制造 2025 战略”,克服当下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和工具理性,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也是中国制造所孜孜以求的文明特质,而标杆性人物、标杆性品牌和标杆性企业实际上是“工匠精神”的外化。由于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重塑中,举起“工匠精神”的旗帜,就是要营造社会氛围、累积心理沉淀、提升实业精髓,为“工匠精神”的崛起夯实基础。

而对于高校而言,大国工匠精神在高校的实施,应当明确培养方向,完善培养体系。对于学校而言,必须明确现阶段学生所处的就业劣势,并针对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同时,学校必须明确培养方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加大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養。但创新和创业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双创型”人才应该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同时,高等院校中仅仅开设创新创业课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更应该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合理的融入创新创业理念。

二、在大国工匠的视域下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现状

大国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上的路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人思想上的冲击是较大的。尤其是在鼓励全民进行创业的现如今,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不仅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同时也创造出了很多可就业的岗位,带动经济发展。同时,这一创业又不是简单的创业,而是带有创新性的创业。目前在我国,这一全新的观点已经被很多人肯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形势。创业者创新性的将现代化网络技术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使得创新创业的形势变得更加多样化、可行性不断提高。随着“互联网+”“创客”“新常态”等专业名词的出现,大众创业相关的体系、政策都在不断完善。在这些优惠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大量的创客涌现在中华大地上,各种形式的创业基地先后建立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后,我国大众创新创业的基础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关于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也落实到位。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高校中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过于死板,而且严重缺少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在就业形势严峻、大众创业的趋势之下,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这其中不仅仅包括专业技能、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更应该包括创新能力和管理领导能力。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顺应发展趋势,适时改变培养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依旧存在部分问题。教师队伍和教师能力的缺乏,高等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术业有专攻,只对自己教授和研究的学科很了解。

三、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通常是无法用文字或者理论教学所能教授或培育的,通常需要真实情境中的群体互动的情况下传递的,不一定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而是在情境中的他人行为、态度或价值观,共同体分享情绪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部分。默会技能的认识、学习过程、收获和结果之间有强烈的联系,真实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习,更加有效的获得默会知识和技能。默会技能需要依托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默会知识的表现形式不同。充分利用情境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情境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促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面对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组建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双创教师改革机制目前,许多高校都组建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接触一些创新创业知识,同时,高校也可以在校内积极开展创业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为双创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任教热情,推动双创教师改革机制的不断完善。

(2)加大政策扶植,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学生作为无收入人群,在创业初期往往缺少必要的资金和融资渠道支持,虽然国家的扶持计划可以缓解这一尴尬情况,但是仅仅依靠国家的扶持还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自身也应该紧随国家的扶持政策,通过整合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公益性基金会来筹集创新创业资金,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植,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和服务保障。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高校应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优化“理论、实践、实务”相融合的双创教育内容体系,从教育内容體系上开始着手,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体系当中来。与此同时,不断修订创新创业教材,建设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完整化的创新创业课程群,为创新创业大学生群体夯实理论基础,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加强与之相匹配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互补共进。

(4)引入企业人才,实现学校内外教师资源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实践性要求高校必须改善人才引进机制,改革传统的以学历为导向的人才引进策略,从企业中引进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更加开阔;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加大校内的教师培训力度,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师交流活动,实现校内外教师资源的紧密结合。通过这两个渠道,可以更好地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双师型教学模式的落实与发展。同时,这种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双方资源的共享互通,让大学生能够将创新创业项目落到实处,加快项目的落地生根。

结论

综上所述,要将大国工匠精神贯彻于创新创业精神,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对于高校而言,就必须要有容错精神,让大学生敢于犯错,敢于挑战传统,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双创理念和教育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此外,高校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创业建设工作,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资金与渠道上的支持,让更多的学生迈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较为低迷的情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民创业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人才市场工作岗位的竞争中,大学生作为并不占据优势的群体,必须另辟蹊径,将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虽然我国现阶段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很到位。但是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例和成功几率必然会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才忠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J].学理论 ,2012 (30):168-169.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3]才忠喜.对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76-77.

[4]王晓晋,刘珺,曹瑛.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 [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76-78.

[5]张立群.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J].教育与职业,2013(32):164-165.

基金资助:本文系2020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专项研究课题““大国工匠”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FDY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陶浪平,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研究。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改革研究高等教育
“大国工匠”张翼飞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群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