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不当衔接分析

2021-09-10 18:15朱晶晶
科技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对口译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在口译活动越来越盛行的基础上,对口译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口译员在具备翻译语言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目的语听众的文化背景及接受能力,以达到更高水平的翻译效果。该报告是一篇基于笔者以2020年10月2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主题为Interesting Development of English学术讲座为材料所作的一篇模拟口译实践。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运用目的论三大原则之一的连贯法则则为指导,分析翻译过程中的不当衔接问题,并采用信息重组策略加以解决。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运用连贯法则加以指导,以便日后译者的翻译水平可以不断提升,也为遇到相同问题的译者们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连贯法则;交替传译;口译实践

1.目的论代表人物

目的论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十分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们引领并推动目的论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并未目的论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位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她首次将 “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二位代表人物是汉斯.费米尔。他提出了目的法则。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第一位代表人物是贾斯塔 赫兹 曼塔利。她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位代表人物是诺德。他提出“功能加忠诚法”,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2.目的论的主要法则

目的论包括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但三法则的地位在翻译活动中则不尽相同。

(1)目的原则

弗米尔认为,目的原则是指导翻译和口译整体行动的首要原则。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口译期望和交际需要。因此,每一种解释都是针对特定的受众。任何行动都有目的和目的。口译行为有三种可能的目的:第一种是一般目的,即译员的目的。他可以为生活或理解意义而解释文本。第二个目的是交际的目的,即说话人的目的。例如,一些教育书籍是为引导读者而设计的。第三是具体口译策略的目的。例如,新闻口译就是为了展示新闻信息(Nord,1991:27-28)。

(2)连贯规则

连贯规则意味着解释必须符合语篇间连贯的标准。语篇间的连贯性意味着译文读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教育背景或文化背景来理解译文,并且在目的语文化中是有意义的,在交际环境中也是有作用的。这句话从两个方面提到了制作者的意图:信息本身应该是连贯的,并且与接收信息的情况“足够”连贯,后一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Reiss, K. and Vermeer, H,2014:98)。

(3)忠实原则

虽然目的论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但它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肆意地修改原文。因为忠实法则完善的信息有助于完成解释补充原文意义,因此忠实原则通常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但忠实原则的意识取决于口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和口译目的。

3.目的论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不当衔接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类主要问题。译者通过运用目的论中的连贯法则来对本文中的具体案例加以分析和改正。

Example 12: Or for instance, the form changes of a word of a verb, for instance, depending upon who it is, who is performing the action. I read but he reads, the particular case in S is added to show that it is he and not I.

Interpreter: 例如,一個词或者一个动词的变化,例如,取决于是谁,是谁在做动作。我读,读这个动词不加s,但他读,读后面就要加s,这个s就是表明主语的不同,一个是第一人称我,一个是第三人称他。

Revision: 例如,一个词或一个动词的形式变化取决于是谁在做这个动作。我读,读这个动词不加s,但他读,读后面就要加s,这个s就是表明主语的不同,一个是第一人称我,一个是第三人称他。

按照目的论中的语内连贯法则,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连贯性。但译者在现场翻译时,按照句子的顺序进行翻译,由于说话人语句比较杂乱,插入语较多,导致译者在翻译时出现了不当衔接的问题,整个句子没有通顺。例如, “depending upon who it is, who is performing the action”这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进行翻译,即“取决于是谁在做这个动作”,但译者却将其分成两部分,扰乱了句子的流畅度。

Example 13: So English is part of that, is a part of a Germanic group, within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Interpreter: 所以英语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整个日耳曼语的一部分,也是印欧语系的一部分。

Revision: 英语是整个日耳曼语的一部分,也是印欧语系的一部分。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说话人表述不清,且频繁断句,导致了译者在翻译时出现了不当衔接的问题。实际上, “that”指代的就是后面一句中的“a Germanic group ”,译者将两个句子分开翻译违背了语内连贯法则,这个句子可以进行信息重组,将两个短句合为一句“英语是整个日耳曼语的一部分”,这样进行了信息重组之后,更方便听众理解。

4.结语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洞察讲话人的目的对于译者来说尤为重要。译者通过分析错误案例发现,许多错误是由于译者对于说话人信息接受力度不够,或者对长句理解有限造成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信息分析、重组、输出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也是值得更下功夫的事。

参考文献

[1]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Reiss, K. and Vermeer, H. J.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Skopos Theory Explained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3]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 [J].中国翻译, (4):7-12

[4]胡壮麟.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N].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5(259).

[5]李建会.目的论解释及其合理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5-17(002).

[6]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 (003).

作者简介:朱晶晶(1996.11-),女,汉族,河南省偃师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林大学 英语口译专业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