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与文学基本关系

2021-09-10 07:22张陵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学小说

张陵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革命文学思想所形成的基本关系,就是传统文学的“逆行者”。从这个时候起,进步的中国现代文学大河分出了一个支流,直接奔向了更接地气,更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民生”而去。现代文学,主流理所当然是以小说为龙头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和方法,导向的是“人性道德”“人的价值”“自我的批判”的人本主义。而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方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文学支流经历了新中国和改革时代,变成浩浩荡荡的文学主流。报告文学在这样一个时代洪流中生长、养育岀的文学“逆行者” 独有的时代精气神、文学思想品质和反映现实的能力,显示出一个与时代同行的纪实文体独特的力量。

关健词:文学基本关系;报告文学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报告文学前进的脚步比其他文体更加迅猛,取得的成就也比其他文体更加辉煌。可以说,比其他文体更牢固地站到时代思想和精神的高地上。总结繁荣发展的经验, 可以千条万条,但最基本的就是一条,那就是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文学的基本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特别是在文学基本关系被怀疑被消解被颠覆的思想危机的时期,报告文学挺身而出, 逆行而上,意志不动摇,信心仍坚定,见出了报告文学的本色与初心。当然,得到的时代回报自然比其他文体丰厚。

应该承认,二十世纪初那场具有反帝反封建时代特征的文学革命,真正受惠者是诗歌与小说。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灿若星河,在文学时代的文学革命历史中完成了现代思想意义的美学和诗学的建构,支撑自己特有的理论框架。小说历史并不特别长,却也因参与到世道人心改造以及天然的民间活力,很快与西方先进的文学思想接轨,很快稳固地建立起以批判现实主义为龙头的小说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上的成功建构,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使诗歌和小说成为时代文学最具合法性的领跑者和诠释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认为,诗歌与小说是中国文学的正宗。

与诗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同样创造辉煌的中国纪实体文学,在这个时代的转折时期,却没有能够建立起现代思想性质的理论框架,尽管纪实性的文学如散文和传记创作从来没有中止过。实际上,现代文学的散文思想艺术份量一点也不比诗歌小说轻。但其思想的引领性却远远落后于诗歌和小说。

不过,时代也不经意地给了纪实性文学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馈赠,那就是催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文体——中国的报告文学。如果说,我们还只认识到《包身工》这样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的真实性,可贵性和稀缺性的话,那么,一场改变中华民族苦难和屈辱命运的民族解放战争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则让我们认识扩展到这个时代呼之欲出的文体产生的时代价值。报告文学不可小觑, 其作用和前景不可估量。由此,我们能深刻认识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告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事實强有力证明,这个在新中国文学时期,还只是文学的轻骑兵的文体,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一跃成为中国文学的生力军,主力军。这意味着,报告文学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开始走在了一个新时代文学的前列。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两大文学思想的创新,明确建立起了当时的解放区文学、新中国文学以及改革开放文学的基本关系。一是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文学的主人公是人民的思想;二是“深入生活”的思想。这个基本关系当时看上去相当朴素明快,却酝酿着改变中国文学走向和品质的思想理论力量。中国文学第一次把“人民”放到一个时代的文学本质和文学中心的位置来重视,第一次强调生活是文学唯一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必须走出个人小圈子,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时代意义,由此形成最初的文学基本关系。报告文学是产生于这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并由时代创新思想养育灌注生长的新文体。从诞生起,就注定要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就注定有一天要站到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

可以说,《讲话》以及革命的文学思想所形成的基本关系,就是传统文学的“逆行者”。从这个时候起,进步的中国现代文学大河分出了一

个支流,直接奔向了更接地气,更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民生”而去。现代文学,主流理所当然是以小说为龙头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和方法,导向的是“人性道德”“人的价值”“自我的批判”的人本主义。而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方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文学的支流经历了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变成了中国文学浩浩荡荡的主流。《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等就是历史性转折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报告文学在这样一个时代洪流中生长,养育出的文学“逆行者”独有的时代精气神,文学思想品质和反映现实的能力,显示出一个与时代同行的纪实性文体独特的力量。

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引领着报告文学直面现实生活矛盾与冲突。从文学的基本关系中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是在时代最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孕育而成的。人民群众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生活的伟大力量,也是通过时代的矛盾冲突运动反映出来的。因此,问题意识,是报告文学思想导向,也是报告文学特殊的艺术品质。正是问题意识的坚持,报告文学始终能够感应时代精神的脉搏,始终能够把问题导向国家、民族、人民。可以说,报告文学就是我们时代的“民生”文学。这个文学精神,与这个时代同行,同生存,共命运。这一文学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报告文学完全可以和小说诗歌那样,成时代文学的“正宗”,如果报告文学的理论建构和小说诗歌一样坚实的话。

生活是文学唯一的源泉。文学因现实生活的存在而存在,因现实生活的价值而有价值。这个基本的关系,把报告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本质讲清楚。实际上,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一直客观存在着。现实主义小说就是通过写实模拟的方式,达到虚构艺术的效果,实现人性自我的理想。这个文学流派高度承认和尊重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骨子里,仍然存在着高高在上的俯视感,就像上帝看着人间一样。只有朝着以人民为中心方向的文学思想,生活才成为真正的基本关系,真正作为文学的源泉。“深入生活”这个概念才成为时代文学思想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柱的关键词。

实际上,在中国文学导向“民生”的历史进程中,“生活”这个概念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其他文学思想中的“生活”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民生文学思想里,“生活”更多指向普通老百姓的那种真实的,创造自己伟大历史的生活,从而具有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这种生活是我们作家所不熟悉的,所以要“深入生活”。而在其他文学思想里,“生活”更多指所有人的生活。例如有理论家站在写实主义立场上,就认为“处处有生活”。还有人认为“我就在生活中”, 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种差别,常常被忽视或混淆了,以至在相当长时期里,我们一直没有认识到,“深入生活”的本质内涵。

报告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能清醒而自觉意识到,要把重心沉放在人民的生活之中,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艰苦奋斗的生活,表现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道德品质,讴歌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因此,报告文学能够在中国文学“深入生活”最困难的时期,探索出一条真正“深入生活” 的可行之路。正是这个创新,深化了报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也给报告文学注入了新时代的生命和力道。

“深入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然而,由于改革开放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作家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文学理论家不认为是不坚持“深入生活”所带来的后果,反而认为“深入生活”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了,因此草率轻巧地用“贴近生活”代替之。这样做,实际上不但鼓励和纵容试图在“深入生活”上面打折扣偷工减料的做法,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思想理论失去了一个核心的概念,从而瓦解了文学的基本关系。我们看到的严重后果就是作家下不去,作品上不来。优秀的作品很少,与我们伟大时代相称的作品更少。

报告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坚持了与时代生活的紧密关系,创造性地使“深入生活”思想真正融入到作家作品的创作之中,得以真正体现。我们显然会注意到,几乎所有报告文学大家都把“采访”当作报告文学写作最重要的环节,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作品能否成为好作品最关键所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他们普遍认为,一部作品的构思创作,实际上从采访阶段就开始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作家的思想情感积累,作品主题的问题导向,都通过采访来展开。采访得越认真,越细致,越深入,越下力气,作品成功的希望就越大。报告文学作家都知道“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的报告文学写作常识和基本功。诗歌写作讲究“功夫在诗外”,报告文学讲究的是“功夫在采访”。作家们以自己的创作经验诠释了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坚持“深入生活”,强调了优秀作品的创作与生活之间的深刻关系。

与现在流行的走马观花的文学“采风”完全不同的是,报告文学的“采访”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的第一线,深入到社会民生问题最突出,时代矛盾冲突最剧烈的风口浪尖中,进行大量的采访。这种采访经常要面临许多艰难险阻,突破重重障碍。作家必须要有勇气面对,有智慧应对, 有能力化解,才能真正得到好作品必需的真实可靠的素材。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品的问题导向不断梳理,不断聚焦,不断清晰,主题不断提炼厚实深化。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只有报告文学能够完成如此艰苦的“深入生活”任务,保持着“深入生活”的时代文学思想的高度。事实说明,这种“深入生活”,正是报告文学创作规律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文学与生活的深刻关系,是对新时代文学“深入生活”符合艺术规律的积极探索,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深入生活”作为我们文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与人民的关系是报告文学的重心。报告文学说到底就是新时代的民生文学,必然要牢牢把握好这个关系,必然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前进的主角。新的文学之所以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 之所以要建立人民的文学,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观决定价值观,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历史的本质,才能认识到“人民”这个概念的建立正是时代的先进思想,是文学思想的重大创新。在此之前的文学,如现实主义文学“以人为本”,建立的是“人性”的概念,而不是“人民” 的概念。所以说,批判现实主义是走向“人道” 的文学,而《讲话》奠定的新中国文学和改革开放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是走向民生的文学。

这种立场态度上的差别直接反映在题材处理上。现实主义文学最经常也最喜欢选择所谓的“乡土”题材。这种描写乡村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作家心灵的安放地。作家通过表现乡村来寄托一种人文情怀。所以这类题材主题几乎无一例外地落在乡村的破落与现代进程的冲突,愚昧与文明的冲突,社会世俗与人性自我的冲突。虽然叫写实,其实并不真实,也不追求真实。而在报告文学的思想里,宁可沿着新中国文学建立起来的“农村”题材的思路展开对今天乡村历史变化的描写。确切地说,报告文学没有乡土题材,只有农村题材。同样看到农村严峻的现实,报告文学面对的不是“人性”的危机,而是“三农”问题, 是人民与贫困做斗争的问题。落点不在知识分子的心灵,而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的改变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报告文学没有动不动就叫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却能真实而实在地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时代风貌,揭示生活的本质。由此生发开去,我们看到报告文学的“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等都带着鲜明的“民生”特征和品质。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报告文学把重心放在讲述经济社会正能量的故事,塑造来自现实生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普通人, 讴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先进思想文化,弘扬真善美,拒绝假恶丑,引导着人民坚定生活的信心,开创自己的历史。正是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报告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小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艺术谱系。从某种层面上说,报告文学要把真人真事,变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难度要更大。改革开放早期,小说人物画廊里还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但很快,能够进入人物画廊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少了。而现在, 我们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小说人物形象了。小说好像不再写人物了。只有报告文学还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且把写好人物当作报告文学进步的新时代标杆。由此,我们看到报告文学与人民精神关系和时代同步,不断强化。

这是一个报告文学的好时代,也迎来了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好时机。应该看到,创作冲到了前面,而理论还远远落在后面,是这些年报告文学的话语权不够,合法性得不到有力守护,不断被质疑,不断被试图替代的重要原因。报告文学理论建设必须跟上去。而理论建设必须从文学的基本关系中找到思想资源,理论支撑和建设方向。如果能按照报告文学的规律,从文学基本关系中提炼出报告文学的基本关系,那么报告文学的理论基础就夯实了。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文学小说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倾斜(小说)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辉煌与重生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