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理课程基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1-09-10 07:22张凯
高考·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洪水基地学科

张凯

摘 要:课程基地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路径与重要载体,利用学校省级地理课程基地平台,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基地场馆串联起学校地理学科的发展逻辑,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地理学科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共生的高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课程基地;地理学科;课程建设

地理学科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学习,而是通过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地理学科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还是学习思维都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依托课程基地进行教学,既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个体化的需要。

一、地理课程基地的基本表现样态

地理学科的人文素养、工具运用、基地建设同生共长的关系中,我们认为,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人文素养是基地建设的目标;学习运用地理学科的工具服务学生的地理生活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做好地理學科课程建设是基地建设的主要载体。三项内容分别指向目标、过程和路径,三者是协调统一的发展共同体。

(一)工具撬动

地理学科课程基地首先要建设主题鲜明的教学场馆。如地质标本馆,通过陈列的岩石标本与“行星地球”、“地表形态的塑造”联系起来;通过矿物标本与“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联系起来;通过天文科普区与宇宙起源、地理变迁联系起来;通过地震体验区与“防灾减灾”结合起来;通过海洋地缘政治展区与地理学科、历史学科、政治学科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淮安乡土地理展区,利用灯箱、匾牌等方式,重点介绍淮安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口简介、自然资源、主要物产、饮食文化,以及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其次,进行环境氛围的营造渲染。地理课程基地平台在运用好这些设施设备的同时,需要创设丰富的地理课程氛围,通过灯光、实物、投影、展台等,让学生在声、光、电、影中获得直接的感受。最后,在凸显地理学科核心要素的背景下,将场馆、课程、环境融于一体,抵达学科核心知识本质,涵养学生精神发育,既发挥学科基地的显性价值,也发挥课程基地的隐性作用,通过物型文化,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科载体

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课程基地的价值就在于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集中进行地理工具的认知。课程基地是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基地,也是地理实验器材展示的窗口。

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救护”的学习,在传统的学习中,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够通过理论学习自救与救护的方法。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需要经历实践的过程,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与学生在灾难来临时的具体操作是脱节的。借助地震体验馆,让学生感受到在遇到强震时的摇晃、停电、缺少光线等,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遇到地震时所面临的困境,帮助学生运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自救。

学科载体还在于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应用的知识载体。在这里,很多地理现象可以直观感受,如台风的生成、洪水的泛滥、火山的爆发等;许多地质实物可以直观感受,如各类岩石、矿物、动植物标本等;许多地理数据可以直观发现,如通过显示屏可以感受到地理经济变化、中国区域差异等;许多地理思维可以现场发生,如对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空间调节

随着高中教学方式的愈发丰富,评价手段走向多元,教学形式也日新月异。地理学科教学将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走向选修制、导师制、项目化。如果全部使用专用教室来进行地理学科上课的话,学校的功能教室数量将大大增加。通过课程基地平台的建设,就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场馆,实现了班级与基地的打通,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契合了当下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地理课程基地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物质与文化交融、教学与实验兼顾、课程开发与开设同步的学科基地。通过学校的一座地理科学馆(包括天文科普展区、地质标本展区、地震体验区、海洋地缘政治展区及淮安乡土地理展区),一口地理学科专用教室,一口地理综合实验室,一座数字式气象站,三口教师工作室,进行学科教学的空间调节,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动学习下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

二、地理课程基地学习转变方式

地理学科具有知识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点,既强调地理学习从书本到生活的联系,也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学习能力。基于地理课程基地的学习方式转变,实际上就是对学习认知形式的优化,学习内容的统整,学习行为的构建。

(一)教学行为改进

进行课程基地的开发,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从教室走向基地平台,从书本走向场馆设备的应用,从知识的“生搬硬套”走向知识的自主生成。为此,我们安排了这样的转变流程。

首先是自主申报。地理课程中心牵头,制定好基于课程基地场馆项目,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开发建设方案,积极引导教师加入到方案建设当中。如围绕场馆内固有的活动项目,分别从三类必修、六类选修项目中挑选出适合在场馆进行教学的内容,引导教师申报这些内容为课程建设项目。

其次是组织学习。地理基地课程建设中,老师们遇到的问题一般包括地理课程基地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开发的课程与书本课程的结合点在哪里?基地课程对于发展学生地理学习力有哪些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组织老师进行学习,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通过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项目化培训,帮助老师获得地理课程基地建设的方法。

最后是分项实施。在分项实施中,围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学生通过阅读“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基地的图片,让学生探究学习,“相关城市土地利用简图”与“淮安城市土地利用简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对家乡城市的土地利用简图进行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重新划分,完善城市的功能定位。

(二)学习模型建构

基于课程基地教学,必然会催生新的教学理念,推动新的教学行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通过地理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提出了自主行为下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变革。

如在执教《中国的水文灾害》一课,教师依托地理课程基地平台,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活动一:通过课程基地的模型演示,了解洪水类型。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面前的水库模型正在蓄水,四场洪水即将爆发,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洪水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洪水模拟器)

生1:在第一次洪水中,是由于区域内及上游大量降水造成的洪水。

生2:在第二次洪水中,是山上的融雪集中融化造成了洪水。

生3:在第三次洪水中,是冰凌堵塞河道造成了积水与涝渍。

生4:在第四次洪水中,是风暴潮引发了洪流。

活动二:通过课程基地的视频讲解,了解家乡洪水的危害。

师:同学们,经过我们观察,我们发现造成洪水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带来的危害是一致的,会带来财产损失、人员死伤。那么下面我们通过看一段视频,看看我们家乡淮安地区发生洪水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灾难有哪些?(播放视频)

生1:我们家乡也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家乡的洪涝一般是由于连续的降雨造成的。有时候是由于里下河河水倒灌造成的。

生2:家乡的洪涝一般集中在七月与八月。与天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3:造成的经济损失集中在农作物的损失上,造成人员伤亡较小。

活动三:观察课程基地的洪水模型演示,了解防洪举措。

师:同学们,通过四次洪水演示,我们既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洪水,也直观感受到了洪水带来的灾难,那么,结合模型,说一说如何减少洪水的威胁呢?

生1:在模型中,有树木水草的地方,洪水经过变缓,发生决堤的范围小。我们应该在上游植树造林,做好蓄洪工程。

生2:要加强下游地区的水利建设。模型中,有着丰富河道的地方,洪水被分流,河道被淤塞的地方,洪水泛滥。

生3: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扩大了洪水的危害。

通过以上的三个活动,学生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所获得的知识比直接从书本上获取印象更为深刻,运用会更加领会,建构起的支架更加合理。

(三)课程资源开发

依托课程基地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拓宽了课程学习形式。基于地理课程基地平台的课程资源开发,首先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让依赖教材,强调机械记忆,反复练习,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基地平台为核心,学习内容为载体的探究学习;其次要改变资源开发结构,扩宽课程结构视野,让地理生活走进学生的学习;最后要转变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形式。

如利用“序厅”开展地理发展史课程资源;利用家乡淮安特色矿种石盐、凹凸棒、石粘土的原矿石开展家乡特色矿产资源课程;利用天文科普展区开展古天文课程资源,开展现代载人航天工程课程资源;利用地震体验区开展防灾减灾课程资源;利用海洋地缘政治展区开展海洋强国课程资源;利用淮安乡土地理展区开展大美淮安课程资源;利用数字式气象站开展环境与问题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就是要从基地平台已有的实施设备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把课程基地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建构起符合学生地理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的地理学科学习内容,实现基地项目课程化。

总之,未来已来,依托地理课程基地平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发现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的转变。学会学习已然成为时代的选择,将书本知识遷移到课程基地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参观演示、讨论合作、思考探究中进行学习,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使用好地理课程基地平台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邵学云、新尧.新课改背景下基于课程基地建设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高中地理和艺术审美课程基地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019(13):29-33

[2]陆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及素养培养的路径——以南京一中课程基地建设为例.地理教学.2015(24):24-25+9

[3]陈道华.课程创新基地的校园地理文化建设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3):4-6

本文为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依托地理课程基地平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GH07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洪水基地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
过门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