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交际语境下作文的“交流对话”意识

2021-09-10 07:22刘芬芬
高考·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特征

刘芬芬

摘 要:“我在为谁说话?”“我在说些什么?”“我怎么去说话?”这三个问题是我们每次面对作文必须要衡量的,交际语境作文更不例外。它作为一种交流性写作,对现实要素(作者身份、文本受众、交际目的、交际语体等)的关照要求特别强烈,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这类交际文与普通说理文区别并梳理其特征,研究其实践途径。

关键词:交际语境作文;“交流对话”特征;实施路径

交际语境作文是在已设定的交际语境下,针对某个话题,面向特定对象进行的意义构建和书面交流的一种写作类型。它一般通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境(如,近些年的宏大时代主题),要求考生关注交际活动的对象、交际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再通过具体的分析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有对象感的交际写作。

梳理2015-2020全国I卷高考作文真题命题轨迹,不难发现高考命题方向的变化: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真实化文本情境的创设。如,2015年“高速公路打电话的父亲”情境;2017年“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12个中国关键词;2018年“世纪宝宝”与“中国梦”的材料铺垫;2019年现实生活中关于“是否需要劳动”的大讨论;2020年“经典故事读书会”的场景等等。

从中可以发现,高考全国卷写作能力的考查正悄悄从一般的“说理论证”提升到 “沟通对话”层面。

一、从“说理论证”到“交流对话”

下面,我们用两篇课内文章来梳理感知二者区别,见下表:

荀子的《劝学》是先秦时期论说文成熟阶段的代表作。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一)三个方面层层深入论證中心。无论是开篇观点的提出方式,还是论证过程中论据的使用以及论证方法的选择,都是说理文中的典范佳作。

而《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的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作者当时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遭遇情境是:自己曾为蜀汉旧臣,品行方正之士,多结识吴中人士。而当下新晋朝廷是以武力篡权建立的新朝,面对当权者的不断征召,自己是奉诏出仕还是暂时观望呢?斟酌之下,上奏表明立场——在家孝亲侍祖母,暂不奉诏出仕。但又担心皇帝多疑,故在此特殊身份和 背景下,李密步步为营,先向皇帝阐明自己身世遭遇——“夙遭闵凶”,博得晋武帝同情;接着又表明自己本是“图宦达,不矜名节”之人,无奈祖母刘氏病情“日笃”,故不能“就职”。整篇表文文辞恳切,真情表露,委婉畅达,令人读之泣泪。相传最后晋武帝看了很受感动,不仅答应了请求,还特赏赐李密奴婢二人并要求郡县按时给其祖母所需,直至终年。

通过比对,我们可以发现普通议论文,缺少或没有情境和文本受众对象的顾虑,它注重作者权威,为文只需做到以理服人即可。这类文章一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来辨是,以树立或否定其主张。这类文的优点是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缺点是自说自话,不考虑受众,忽视阅读人群,只顾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类说理文的考查出现过许多优秀文章,但时间长了,很容易出现宿构和套作文章。

而交际语境的文章,不仅具有普通说理文观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严密等优点,而且具有因为交际对象和特殊情境存在后所独有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感。这类交际文避免了普通说理文简单论证、自说自话的缺点,更能体现学生的交际性和社会性。

二、“交流对话”的特征表现

(一)借鉴文本一: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作者”是客卿,当时是被驱逐的门客之一,在这种“情境”下 ,他采用谏书的文体,从“大一统”的角度向秦王奏议客卿不仅不会危害秦,反而有助于秦一统天下的“内容”。 文章“文辞”斐然,说理气势奔放,运用了极多铺张排比、对偶等手法列举事例,加上华丽的辞藻和层层深入的论证说理,从而最终打动始皇收回了逐客令,实现上谏“目的”。

(二)借鉴文本二: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写给自己侄儿韩老成(因在家排行第十二,又称韩十二)的一篇祭文。“作者”韩愈是十二郎的叔父,面对十二郎突然死亡的噩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境”,他是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故写此祭文表达自己的痛心与哀悼的“目的”。该文在“内容”方面主要回忆了叔侄二人自幼年起的许多生活琐事以及他们各自成年后“聚少离多”的情况。“文辞”上是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来表达哀思,没有铺排炫技,也没有细节的描写和渲染,而是以呼告、反复的表达手法,加之一腔真情和一番朴实之语,来实现内心悼亡的哀痛,令人读之,情不能自禁。

从以上经典作品中,我们发现有“交流对话”感的作文应具五个方面特征,即作者意识(谁来写)→读者意识(写给谁)→内容意识(写什么)→目的意识(为什么写)→文辞意识(怎么写)

三、“交流对话”特征的实施途径

(一)找准交际语境下的情境角色“我”的存在,确认“我”的身份

这里的“我”是指作者,强调“谁来写”的问题。例如,2015年全国I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上打电话”的作文题。作文要求考生写一封信表明自己对“女大学生举报父亲”这一事件的态度,并阐述自己的看法。那我们首先要明确写作者是谁?明华(命题者统一要求以“明华”为写信人);再考虑作者身份——明华是谁?是高三学生,还是老陈的朋友?确定身份后才能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得体的语言进行内容阐述。又如, 2018年全国I卷“世纪宝宝中国梦”高考作文题。从任务要求“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来看,写作者是我。“我”可以是作者个人,也可以是“我们”,是一代人的代表。“我”应该立足于2018年的时代背景,谈个人对社会时代的认知与理解。

(二)设想具体情境的读者对象,从对象的处境或疑问出发阐述情理

读者对象意识的添加,有助于作者根据对象整理选择适合的写作内容,交流姿态和得体的交流方式来表达诉求。 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这封信的读者很清晰明确:女大学生小陈、老陈、其他相关方。考生只需明确作者身份,即“明华”是谁后,再根据写作情况确定一个写信对象即可整理写作内容。 如给小陈写信,小陈的是我们的阅读对象,就要分析小陈的情况:女儿,女大学生,有文化,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在举报了父亲之后,可能会因父亲的责怪和网友的质疑而感到委屈,因此,我们就应考虑这个特点在文章内容上展现;如果写信对象换成给警方或网友写信,同样要先对对象进行周详的考虑,再确定以何种交流姿态、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写这封信。

(三)明确作文想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实现的意图

作文中的目的意图就是作文的立意。它作为作文的“指挥机构”,调控和指导写作的各个环节。作文中目的意识明确,可以让文章或文段内容殷实,说理明确,论证更具针对性。如下面“五四集会”的片段:

同学们,同胞们!当听到你们是自觉到此集会时,我打心底里为你们自豪。此刻我已经感受到你们现在攥紧的拳头与胸口的温度!就让我们云集街头,冲破阻挠,用一场“觉醒”来向全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释放出中国人此时此刻心里的愤懣。铿锵有力的口号,宣誓的是我们青年群体的赤子之心。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怒火,激发的是我们青年群体的拳拳爱国之心。面对懦弱当局镇压义无反顾的视死如归,延展的是我们青年群体生命的意义。

(分析:该片段因为写出了五四运动集会的目的——反对当局的懦弱行为,再通过对学生具体行动的阐述,达到弘扬了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的目的,能激发更多青年投入这一场爱国运动中来。)

(四)选择适合的文体和语体,建构个性化的思维支架谋篇布局

内容和文辞意识就是作文的“写什么”和“怎么写”问题,也是学生写作技巧和构思意图的具体书面呈现。考生在明确作者身份、读者对象以及目的意识后,应思考采用何种交际文体以及何种得体的交流语言来撰文。需要注意的是,交际语境作文一般提供的情境都为宏大主题的题材,我们为文时要注意将概念化、口号式的表达转化为情境描述和细节再现,才能在逻辑论证中融入情感共鸣。如,2017年全国I卷“利用中国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作文题,许多考生当时在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时,都想到展示新时代中国科技实力的角度,但写作时大都是口号化的语言,文章显得空洞枯燥,也无法真正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但若将此角度口号转化成具体情境实例,如以“墨子号”为例来说明科技创新,内容上更具典例性和说服力,外国青年也能形象感知中国魅力。

结语:“我在为谁说话?”“我在说些什么?”“我怎么去说话?”这三个问题是我们每次面对作文必须要衡量的,交际语境作文更不例外。它作为一种交流性写作,对现实要素(作者身份、文本受众、交际目的、交际语体等)的关照要求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在交际语境的写作实践中一定要体现出“交流对话”意识,并在交流中展现自己的目的意图,提升文章的交际内容和交际形态。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 .北京:語文出版 社 2016.

[2] 余 晓、虞朝军. 基于交际语境理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