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是琴人的一种情怀

2021-09-10 07:22孟建军
乐器 2021年1期
关键词:琴师板桥古琴

孟建军

1989年,潘珠军从江苏淮安师范学院毕业,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2002年他来到了扬州,一头扎进了方兴未艾的扬州琴筝制作行业,从此扬州筝乐缭绕的天空,也汇入了潘珠军手挥筝弦弹奏出的乐音。

潘珠军给自己的古筝起了一个很文雅的名字:板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代“扬州八怪”中以画竹闻名于世的郑燮。郑燮号称板桥,诗书画三绝,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潘珠军将自己的古筝品牌贴上“板桥”标签,以示他对板桥先生的才学、人品、风骨分外景仰。

当年在师范读书时,潘珠军学的是音乐教育,各种乐器他都接触过,尤其擅长吉他、钢琴。同时他还钟情书法绘画,很早的时候他就出版过书法字帖,故他骨子里就流着文人雅士的热血,视板桥为偶像就不足为奇了。潘珠军还去扬州八怪纪念馆,感受先贤遗存的精神,触摸令他心驰神往的墨韵书香。

随着国内古琴热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扬州许多制作古筝的厂家也开始从单一制作古筝转为古筝、古琴齐头并进。

说起最初与古琴结缘,潘珠军坦言,第一次见到古琴,还是他在淮安师范读书时,在他的书法老师姚杰山先生那里。万籁俱寂之时,先生便会在阁楼抚琴。据姚杰山先生讲,这张琴是他依据有限的资料自斫的。善于书法的姚先生在琴头上写满了俊秀小楷,书香味十足。从此,古琴庄严神秘的形象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许多年过去了,即使跨入了古筝制作行列,潘珠军也未敢轻易染指古琴斫制,因为他始终认为,斫琴本该是文人雅士所为,艺术修为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亦或是胸无点墨的工匠怕是做不好这件事。高雅的古琴非凡夫俗子所能驾驭,纵使能够斫其型,也是徒有其表。斫琴太过神圣的想法令他始终对古琴敬而远之。

潘珠军在以后的岁月里先后接触到南京的陶艺、香港的唐健垣、北京的王鹏、陈逸墨、扬州的朱正海等诸位琴界名家,古琴神秘的面纱渐渐滑落。在名家的熏陶和鼓励下,他开始真正认识了古琴,并慢慢走近古琴,潜心钻研古琴的斫制技艺,最后竟疯狂地爱上了古琴。

潘珠军的工厂坐落在扬州广陵甘泉山上,这里人烟稀少,十分幽静。潘珠军动手将他的板桥琴坊打造成古色古香的茅草屋,山上有一洞窟冬暖夏凉,温度、湿度极为适宜古琴髹漆,冥冥之中似乎造化有意安排。潘珠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潜心斫琴,乐此不疲,他的古筝竟慢慢被冷落了。

潘珠军认为,一张好琴,手艺的成分最多占30%,手艺之外的文化底蕴则决定了斫琴的品质。

潘珠军一路走来,得到众多名师益友的帮助与支持。他在学习斫琴的过程中,参悟出一些道理,并总结出“斫琴八理”:

1.名师相授:通过名师传授技艺,可少走许多弯路。

2.文玩审美:从文玩字画中揣摩先人深意。

3.专业审音:要培养一双挑剔的耳朵,听出音符之中的细微差别。

4.诗文底蕴:经典传颂的诗文与绵长的琴声一般,耐人寻味。

5.匠人手艺:斫琴者势必亲力亲为,感受木材的温度。

6.专业演奏:名琴易得,难得名琴师,真正懂琴的人才能发挥一张好琴最大的声乐魅力

7.疯魔成活:“不疯魔 不成活”,唯有进入“疯魔”的状态,将专业做到极致,方能成就优秀的琴人。

8.废琴百张:书法家废纸三千,一张好琴的出现,同样需要经历千百次的失败探索。

潘珠军时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所走的每一个关键点,或有名师指点,或有大家加持。某年,香港琴人唐健垣先生为了探寻古琴发声的原理,选择用剖的方式发现在唐琴中,面板底板之间藏夹有一板,如此一来,琴声的传递便多了一道轮转,琴音百转千回,余韵悠长。潘珠军效仿此法,解剖了唐先生一张古琴。潘珠军坦言,忍痛剖琴目的只有一个:解密名家古琴的奥秘,斫制出更好的古琴。

问起他的琴具备怎样的风格?潘珠军回答:集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表示,如果有人需要某位斫琴名家风格的古琴,他都可以满足。看来,他已深谙古琴斫制堂奥,并能自如驾驭和把握不同风格,做到心手相应,浑然天成。

前不久,国内一藏家慕名来到潘珠军的古琴作坊,聆听了潘氏古琴通透玲珑的音色后,赞不绝口,当下与其订制了百张古琴。

几年前,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当时策展人觉得展览中缺少一张古琴,于是找到了潘珠军,从他那里挑选了一张古琴悬挂在展厅。余秋雨对这张工艺精良、造型优美的古琴称赞有加。后来这张琴挂在了余秋雨的书房,他常常望着这张琴,想起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不由得心生欢喜,庄子《逍遥游》中的意境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他写下“逍遥游”三字,并镌刻在琴的底板之上。

潘珠军崇尚古代文人雅士超凡脱俗、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更追求古人先贤无欲无求、正念修身的精神境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方寸庭院,吸引了各路文人雅士,鸿儒谈笑间,琴音袅袅,茶香甘醇。这些在影片中出现的古人雅集的情景在他的茅庐重现,不由得让人恍惚有穿越的感觉。同行称他是“行业最富文化底蕴与才情”的斫琴师。

潘珠军曾经热衷习字弹琴,倒腾文玩字画,偶尔写点文字随笔。他向往一壶清茶、两间茅屋、三五知己、七八闲书的生活。在他看来,人倘若为名利所累,便失去了自我,非常可怜。

一日,潘珠军顿悟:从前所“玩”的那些门类,都是在为今天的斫琴作了必要的铺垫。

书法家、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这些称谓都属于过去。在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潘珠军涉足过许多艺术领域,也收获了许多。如今潘珠军独爱的一个称谓是:斫琴师。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斫琴师,在琴学研究以及传统文化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应该高于其他乐器制作。因此,在当今斫琴领域,许多著名的斫琴师,同时也是弹琴的高手。不会演奏,无法辨别音色的优劣,也感受不出何为沙音、抗指。潘珠军对国内斫琴名家的作品以及他们的演奏做过深入了解,他说:王鹏、马维衡、唐健垣、倪诗韵 、裴金宝等,演奏各有特色,均能达到音乐会水平。潘珠军认为,斫琴师的演奏水平,当以此为目标,也相信斫琴师对演奏的不同理解,会在斫琴音色风格上有所体现。正如苏轼《琴诗》中所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一首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手指也不行,还要借助人的思想情感与熟练技术的应用。琴的技巧不难掌握,难点在于思想感情的表达。”作为一个音乐素养颇高的人,潘珠军一语中的。

为了弹好古琴,潘珠军拜师学艺,埋头苦练。如今一首首古琴名曲,在他指间自如地流淌,吟猱绰注早已烂熟于心。潘珠军认为,斫琴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琴人的情怀与境界。

隐居甘泉山上的潘珠军,虽远离尘世却也不曾彻底避世,他仍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在风靡世界的抖音里,你会看到他直播斫琴师的制作工艺,直播他与琴筝同行们在草庐抚琴雅集的场景。据悉,他的抖音拥有数万浏览量。他的“随手上传”,揭开了古琴神秘的面纱,让更多人认识到古琴从坯胎到合琴再到大漆的工艺流程,也窥见了传承数千年的古琴制造工艺的博大精深。

潘珠军坚持“古琴不仅是一门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斫琴师的涵养远不止于古琴的专业素养本身”的理念。他常说:无书画不古琴。习字、斫琴、抚琴, 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

在斫琴的道路上,潘珠军将继续探索,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琴师板桥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陆海之纵
琴师
板桥善诵
寻访千年古琴
板桥河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断弦
山山水水总是情
古琴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