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

2021-09-10 07:22刘海莉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构建主义启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从构建主义理论的阐述入手,根据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希望能弥补小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现象,同时帮助小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构建主义;小学数学教学;启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02-0073-02

引  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一直推陈出新,但很多停滞在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难以覆盖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部要求与内容。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与应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讲,恰恰满足了其趣味性的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构建主义理论概述

构建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他坚持认为,内因和外因可以共同作用于儿童认知的发展,并且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主要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并且根据学习者以往的经验,共同作用于已有或者新的知识之上,达到对已有知识结构的掌握,以及对新知识结构的充分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断层现象。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用“模块”的方法,将知识分为各个分散的领域。每当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无法从以往授课内容中找到知识相互联结的点、线、面,造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出现断层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产生困难,从而无法顺利地获得新的知识[1]。

其次,小学数学教学忽视了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讲解完知识后,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从表面上看,教师将教学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实际上却忽略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时,教师在黑板上写满了知识点,却没有指出这些知识点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模糊。

最后,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巩固。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新知识的讲授上,忽略了复习教学,导致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没有及时复习和巩固。因此,学生对所学内容总是出现“假懂”“假记忆”的现象。教师无法使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效记忆,不但降低了知识的利用率,而且对新的数学知识的讲授缺乏系统性的归纳和基础性的铺垫。久而久之,学生已学的知识就会缺乏条理性,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逐步降低。

三、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发

(一)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利用支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识断层现象。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图表等[2]。其中,最常出现的就是范例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的简单举例,而是需要讲授者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广泛的引导和举例。它可以涵盖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1~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学生会数1~10的基础上,通过列举范例,使学生学会1~10以内的加减法。比如,“1+1+1+1+1+1+1+1+1+1=10”将其变换为以下几种列式方式“(1+1)+1+1+1+1+1+1+1+1 =2+1+1+1+1+1+1+1+1=10”“(1+1+1)+1+1+1+1+ 1+1+1=3+1+1+1+1+1+1+1=10”“(1+1+1+1+1)+  1+1+1+1+1=5+1+1+1+1+1=10”。之后,教师让学生计算“4+1+1+1+1+1+1=?”,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找答案。有的学生会马上发现,4+1=5,所以计算式可以改成 “(4+1)+1+1+1+1+1=5+1+1+1+1+1=10”。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完成“10以内的加减法” 建构。

图表法也是支架式教学常用到的方法,通常是在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时使用的[3]。例如,在讲授“相对位置”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图表法。有这样一道题:一座小区一共有五栋楼,有一家小型超市,一家洗衣店,一个公共浴池,还有一栋物业管理楼,请试着设计出这些建筑最合理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画图对小区内各个建筑的位置进行安排。在画图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五栋楼的采光问题、人们上下班的便捷问题,以及方便人们饮食起居的问题。这道题本质上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地图布局和方位认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出最佳方案。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融入问题情境中,这与形式化教学正好相反。这里的“锚”,指的是课程中所探讨问题的线索,是支撑课堂教学的主线,它既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段历险,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境。例如,人教版数学教材中虽然没有涉及路程与速度的概念,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以往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对路程和速度的概念进行探索。具体来说,教师在黑板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梯形,以及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且这几个四边形的最短的边长与正方形的边长是相等的。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小明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见图1),对路程和速度的特性进行讲解。

假设,A点是小明的家,而A点对面的线段为小明的学校所在的大街,试问,小明怎样走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到达学校。首先,学生通过分布图进行预测,如果学校在对面的线段上,而且将之看作“点”的形式,那么一目了然,在图形为正方形时,学校就在A点的“正对面”时,小明所走的路程应该是最短的。接下来,教师用直尺测量A点到对面线段上的不同点间的距离。通過测量,学生发现依然是图形为正方形时,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最短的。这样就顺利地拓展了知识,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使他们主动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强化已有知识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强化,可以增强旧知识的巩固效果。但教师应明白,要科学开展对知识的强化过程。例如,在教学“比例”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利用了“比例尺”的定义,教师需要按照地图讲解比例的概念,这就涉及学生学过的知识。而且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总结和训练巩固。首先,教师借助一幅中国地图为学生解释地图上不同的符号分别代表着什么。其次,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小的地图就能够准确地囊括所有中国的地区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调动所学过的“位置关系”“形状的特性”“分数”等知识,并总结出,每个地区的相对关系能够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包括形状、经纬度、相对面积、相对位置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并使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整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通过对知识的强化,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结  语

综上所述,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是通过学生对事物理解时产生的“同化”与“顺应”关系进行的教学指导方法。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刻板、混乱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模式及强化已有知识等方法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进而逐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罗妙红.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应用[J].科普童话,2019(26):108-109.

张宁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98):89-90.

吴超.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0-10-28(006).

作者简介:刘海莉(1990.10-),女,福建厦门人, 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构建主义启发小学数学教学
基于构建主义的数学实验课程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
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基于Moodle教学在线的大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