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1921》幕后:上影“老法师”的手艺,打造百年前的真实质感

2021-09-11 10:42
东方电影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船花瓶建党

电影《1921》由上影担任主拍摄地,腾讯影业、上影集团和三次元影业等影视企业联手出品,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用电影讲述建党故事、表现建党精神。上影团队以置景、道具“老法师”们的经验,“炖”出了属于电影《1921》的年代感、氛围感,努力让观众品味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真实味道。

“日晒雨淋”的现场置景

上影车墩基地是《1921》的主拍摄地,依托车墩原有的石库门建筑,《1921》把一大、二大、渔阳里、博文女校有机融合,在车墩建起了一大会址建筑群。上影特地邀请车墩一大建筑群由设计一大纪念馆和修缮一大旧址的华建集团来负责建设。在100 天的时间里,上影集团和华建集团密切配合,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实施。上影集团的美术置景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电影置景的手法,用水喷、用火烧,在短期之内让建筑群表现出了1921 年的建筑面貌。华建集团团队坦言,这是一次“跨界”的新挑战,如果没有上影资深的美术团队,很难建出这类“有年代感的新建筑”。

事实上,从一砖一瓦开始营造电影需要的年代氛围,是上影制作团队的强项。比如,如何“旧而不脏”地进行“做旧”,这样的“上影手艺”是上影厂代代相传的经验,也是营造出“年代感”“氛围感”的关键一环。为了符合当时的历史风貌,车墩一大会址建筑群所有的砖瓦都是特别定制的。但要实现最佳效果,还需要电影置景部门的绘刷技师来给建筑“化妆”。由于出窑的砖块颜色有一定色差,上影的置景绘刷师必须用相应的涂料对整体墙面进行调整,以达到整体的美感和自然。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凭借经验,逐步刷出日晒风吹雨淋在建筑上留下的印痕。

笔迹与红船

电影《1921》的美术指导吴嘉葵,恰是30 年前上影厂拍摄建党70 周年献礼片《开天辟地》时的美术指导。很多时候,历史题材的道具制作,老师傅们的匠心堪比修文物。这一次拍摄《1921》,吴嘉葵带领的美术团队要根据党史文献资料设计道具“毛主席的手稿”。虽然这薄薄几张纸在电影中不过一闪而过,但吴嘉葵还是坚持要用“最真实的字体”。最终,在上海一座纪念馆里,美术团队找到来一封毛主席当年写给友人的信件影印件,大家模仿其字体,完成了“毛主席手稿”这件特殊的道具。

还有的道具,却必须通过“不真”来实现屏幕上的视觉真实。“红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这艘“红船”在车墩影视基地的摄影棚内复刻而成。为了复刻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红船,吴嘉葵多次带队前往嘉兴南湖实地考察、拍摄照片,在电脑上构建了“红船”的三维模型,并在多次测试后将整体比例做出了调整——比真实的“红船”放大了约25%。由于时间的流逝,现存红船上的图案已经不是很清晰,美术和置景部门为了在细节上达到高的完成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按照资料图片上的样式定制了舱内的道具。

“千里挑一”的花瓶

在上影车墩基地的一大会址建筑群,推开望志路106 号的大门,保留着《1921》设置的一大会议场景。游客参观时,讲解员会特意提到桌上摆放的一只花瓶:“出现在电影中的这只粉紫色花瓶,是根据资料记载,从上影道具库上千只花瓶中找到的最接近原件的道具。”

原来,在《1921》拍摄前的资料搜集阶段,导演组查找到了这样一份文字史料:早年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布展时,工作人员曾走访当年的参会人员,对方回忆当时桌上摆有一个粉紫色的花瓶,其颜色非常特殊;当时的纪念馆为了还原场景,便专门找人烧制,周总理还特批了一点黄金用于花瓶的调色。

为了寻找一只与这段史料描述相匹配的花瓶,上影道具库房真正做到了“千里挑一”,从库存的1000 多只花瓶里找到了最接近史料描述的那一个。上影数十年的道具制作和收藏积累,为电影《1921》场景的真实感提供了保障,片中大量的道具本身就是有年头的“古董”,带着最自然的时间的痕迹。

猜你喜欢
红船花瓶建党
“红船”争霸赛
红船颂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红船向未来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1)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2)
什么是红船精神?
小画家
花瓶怎么碎了?
有趣的花瓶储蓄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