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棕地问题与治理策略的探讨

2021-09-11 10:01席茹阳王犇
现代园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精细化景观土壤

席茹阳,王犇

(1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2 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西方国家工业发达,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土地闲置与污染问题也最早出现,在社会环境保护不断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棕地的概念及棕地问题的研究与治理再次成为各国研究的焦点。自20 世纪70 年代至今,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因国情不同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对于棕地定义也形成了不同的见解。综合国内外研究,棕地是被闲置的、废弃的或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及设施,多为受污染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及设施(见图1)。

图1 棕地形成示意图(作者自绘)

1 城市棕地治理与再生案例研究

欧美国家从20 世纪末就已开始研究城市棕地治理,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城市棕地治理的法律法规。至今,欧美等国家对于城市棕地再生的研究与实践相对深入,已构建相对完善的棕地再生价值评价体系,形成了从政府、开发商到非盈利组织的多层面棕地治理标准。通过介绍国外优秀棕地修复案例,学习国外棕地治理项目的优秀经验,以期为国内城市棕地问题与治理策略提供参考。

1.1 “精细化”修复治理方法——高万斯运河海绵公园(Gowanus Canal Sponge Park)

高万斯运河建成于19 世纪60 年代,长2.4km、宽30m,是美国当时最为繁忙的工业水道之一。20 世纪60年代,随着纽约市产业转型升级,运河周边工业开始衰败,长期的工业污染与雨季的污水合流,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地区再度开放带来困扰。场地采用“精细化”的水体修复和项目要素设计,休憩活动项目与水体修复要素散布于运河沿线,丰富了沿线的场所和活动。一是优化和调控场地结构,通过现场调查研究用地地块的位置及适宜发展的方向,通过构建沿运河的生态廊道,整合周边绿地及各种活动场地,形成服务网络体系。二是污染治理同景观设计相结合,精细化解构、添加、整合开放空间,利用原有的公园、滨水绿地,建立海绵公园系统。三是通过制定精细化的维护管控策略,明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建立管理责任制与监管评测体系,严防污染物的再暴露,后期的管理不当。精细化的调控,能够强化棕地治理过程中各环节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2 基于原有地貌和本土植被的保留与利用——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Seattle Olympic Sculpture Park)

项目基地位于美国华盛顿西雅图,面积约3.44hm2,1910 年于基址建立了石油调配厂,工业活动严重影响了滨水景观与公众活动。场地采取保留原有地貌和道路,保留与利用工业遗迹的设计策略;“Z”型道路利用原有高差,将割裂的场地实现动态连接;设计尊重本土植被的应用,利用美国西北部独特的植物类型,丰富当地植物的多样性。场地被公路和铁路线分割成3 块区域,充分利用场地12.2m 的高差,从上而下构建城市到海湾的联系。基于原有地貌设计,既保留了工业遗迹,又充分利用了场地地形,建立城市与水岸的联系,重塑场地的水岸景观。基于本土植物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植物成活率,还能反映当地特有的植物景观风貌。利用当地植物资源,结合“Z”字形林荫道路,形成了有草坪、谷地、小树林的植物景观。

1.3 新土壤代替受污染土壤的生态处理模式——阿姆斯特丹文化公园(Westergasfabriek Park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文化公园早在19 世纪就是工业用地,19 世纪末水道沿线建造了煤气厂,工业发展时期受到汽油厂的重度污染,场地紧邻河道与铁路线,周边有农田,并临近布雷顿区。古斯塔夫森将其改造成了面积为14hm2的城市公园,公园中有多种多样的空间形式,野花草坪、亲水平台、沼泽池与成片的绿色空间,能够开展亲水活动、水上花园游览、滨河慢跑、草坪休憩等各种活动。“棕色土方”是指棕地中有污染物的土壤,包括焚烧灰烬、垃圾土、矿渣、尾矿等,里面含有气态、固态、液态污染物。“棕色土方”治理方式一般包括隔离、修复、外运3 种模式,由于外运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不被提倡。场地在设计阶段,运走受污染的泥土只会造成新的问题。因此,通过计算土方,将新的土壤引入基地,采用新土壤代替受污染土壤的处理模式,如此就实现了“棕色土方”的隔离与修复。

2 棕地治理策略

2.1 基于原址的整治

棕地治理需要全面研究基地的土地性质,调研原场地土壤污染程度、地形地貌特征、基地植被现状、本土植物种类。传统的棕地土壤修复策略是将土壤进行外运做掩埋处理,存在运输难和二次污染的危险。在原有基址上进行土壤整治与植物修复,是重要的基于原址修复的策略。首先,综合运用各种土壤修复方法改良土壤,去除污染物,降低重金属离子浓度和各种其他有害物质。其次,用新土壤进行覆土、硬质铺装盖板隔离等不同处理方式,既能够实现原址土壤的污染物降解和消除,还能有效隔离污染物与外界的联系。最后,根据现有地形进行竖向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结合植被重建景观空间,可有效减少土方工程量,土壤降解过程中同样需要挖填土方。修复后的土壤用于地形塑造,治理土壤的过程也是地形设计的环节(见图2)。

图2 基于原址的土壤修复策略(作者自绘)

2.2 “精细化”的再开发利用

“精细化”的修复策略是积极治理与再开发利用棕地的保障。城市棕地治理过程,包括棕地的勘察、数据整理、修复策略论证、再开发利用等,这些环节都应融入“精细化”治理理念。对于棕地的再开发利用,“精细化”的治理理念贯穿始终,可有效保证棕地治理较好地落实各种治理技术与方法。一是“精细化”治理:一个传统项目的完成包括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等,在城市棕地治理中,项目治理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把控技术指标、施工组织与设计规范。二是“精细化”修复:修复策略因项目而异,采用有针对性的,能够彻底修复基址土壤、水体、建筑、植物等各个元素的严谨修复技术,结合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三是“精细化”养护管理:从每个材料、设备入手,针对已经修复的棕地,建立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后期养护管理制度,形成责任到人的养护管理责任制(图3)。

图3 精细化管理模式(作者自绘)

2.3 景观美学的融入

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风景园林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棕地治理后的景观效果上。城市棕地修复并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而是要将其变成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斑块或廊道。首先,棕地修复不是单一的土地管理或利用,而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治理和修复。因此,城市棕地的修复需统一于城市整体风貌,严格遵循城市上位规划,如此方能在景观方面做到统一而又不失多样。其次,将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应用于城市棕地修复中,充分利用主景、框景、漏景、夹景、对景、借景、障景等景观处理手法,结合形式美法则,将这些景观美学处理手法运用于城市棕地治理全过程,提升城市棕地治理后的景观美学效果。最后,城市棕地治理技术和方法要充分考虑景观艺术的融入,修复技术要考虑美学价值,景观美学要融入治理技术[6]。

3 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识别各种类型的城市棕地,继而基于原址修复,保留与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乡土植物,新土壤代替受污染土壤的生态处理模式作为棕地修复策略,既保留了场地的原有风貌,又减少了污染。积极采取“再利用”改造策略与“精细化”治理、管理方法,从治理全过程、各环节入手,从细节出发,打造出生机盎然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绿色空间。棕地修复过程融入景观美学,是城市棕地修复后,提升土地价值,优化城市绿地景观的保证。“城市双修”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需要在城市棕地治理中下功夫,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施城市棕地修复与再生,才能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精细化景观土壤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景观别墅
土壤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灵感的土壤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