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的基本特质研究
——以101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为例

2021-09-11 03:29秦鑫鑫胡双双
关键词:楷模教书育人学科

秦鑫鑫,胡双双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2.海亮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51)

一、引 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8页。新时期,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010年,教育部协助中央媒体开展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目的在于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全社会中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李伦:《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人民教育》2010年第19期。评选活动经各省份推荐、媒体展示、公众投票和组委会推选等环节,每年评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8年为11人)。(3)《人民教育》编辑部:《2016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民教育》2016年第18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普遍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视为教师队伍的至高荣誉。(4)王定华、韩筠:《师之楷模,国之栋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优秀教师的代表者,研究获奖教师的基本特质既有助于增强对该群体的了解,又可以为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0—2019年间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统计

由表1可见,从性别看,男教师和女教师的人数基本持平,女教师比例略高于男教师;从学段来看,获奖教师涵盖各个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获奖教师最多,占比41.6%;从获奖时教龄来看,平均教龄为30.46年,任教时间位于5年到80年之间,半数以上的教师获奖时教龄在27年以上;从获奖教师学校所在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获奖教师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占比为44.6%,同时,75.2%的获奖教师来自城市地区,24.8%的获奖教师来自乡村地区。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源于中国教育新闻网站关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的介绍,包括获奖教师的人生经历、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等方面。获奖教师的先进事迹不仅有获奖教师主观陈述,还包括获奖教师的学生、家人、同事和领导等关键他人的客观描述,获取到的资料能够全面呈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基本情况。

(三)数据分析

质性分析是一种审查资料和解释资料的过程,目的是从中发现意义、获得理解以及发展经验知识。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策略,在通读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编码,以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质。理论饱和是质性研究的评判标准,当研究达到理论饱和也即质性分析中某个点的类属在所属属性、维度和变化形式上都得到充分发展时,研究达到了饱和的状态。(5)[美]朱丽叶·M.科宾、[美]安墓尔姆·L.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方法》,朱光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75页。为了检验获奖教师基本特质的理论饱和程度,本研究的编码分两个阶段进行。具言之,本研究将101份实证资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每年获奖教师的前8位(2018年为9位),另外一部分为每年获奖者的后两位。第一阶段对其中的81份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第二阶段对剩余20份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一方面,第二阶段的分析可以检验第一阶段资料分析是否达到饱和;另一方面,进一步补充获奖教师基本特质的具体维度及其属性,促使理论饱和程度的达成。数据分析的第二阶段并没有新的概念出现,因此本研究中关于“好教师”基本特质的分析达到理论饱和状态。同时,为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本研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进行辅助分析。

三、研究结论

编码结果显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基本特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寓教育于生命、实践探索与创新、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勇担社会责任,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基本特质模型图

(一)寓教育于生命

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奖时的平均从教年龄为30.46岁。一方面,说明了优秀教师的形塑需要时间累积和实践积淀,这与教师专业工作的实践性本质密切相连。(6)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9页。另一方面,平均教龄较长也从侧面反映教师需要将教育工作贯穿于自我生命历程,离不开崇高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从教师专业伦理的义务来看,主要包括对教育本身的义务和对学生的义务。(7)金生鈜:《何为好教师?——论教师的道德》,《中国教师》2008年第1期。对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而言,寓教育于生命是他们作为教师的价值基础,表现为爱学生与爱教育的融合。

1.爱学生

教育改革与学校改进的经验表明,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8)[美]理查德·杜福尔、[美]小罗伯特·马尔扎诺:《学习引领者》,王牧华、傅芳、万子君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7页。在教师对学生影响的诸多方面中,爱学生是最为本质的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性实践的核心价值观,(9)滕珺:《教师的专业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顾明远“现代学校师生关系”思想述评》,《教师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同时也是教育产生的前提条件。(10)魏宏聚:《论师生交往中“师爱”发生的价值秩序——以霍懋征、斯霞“师爱”实践探寻“师爱”发生机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对于一名好教师而言,既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爱学生是获奖教师寓教育于生命的首要表现,表现为经师“育人”和人师“育心”两个层面。一方面,获奖教师做好“经师”。尊重并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获奖教师坚持的育人理念,将公平观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获奖教师帮助“学困生”补习功课,不放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指导学生在学业成就、竞赛评比和个人发展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另一方面,获奖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明灯”“保护神”,积极扮演“人师”的角色。许多获奖教师“爱生如子”,在学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充当相应的角色,将师生关系从课堂教学与学校日常生活拓展到人与人的生命之维,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共同发展。

2.爱教育

首先,坚守教学一线是众多教师遵守的基本原则,获奖者中的普通教师、校长和学术带头人都将教学视为自己最基础性的工作。更令人尊敬的是来自乡村地区的获奖教师,他们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办学条件差和生活境遇艰辛等方面的困难,放弃更为优质的发展机遇,始终坚守乡村教育一线。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扩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乡村学校尤其是老、少、边、穷、岛地区的乡村学校发展十分困难。(11)刘善槐、邬志辉:《新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师的核心问题与政策应对》,《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较低的社会地位导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较差,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强。(12)杨东平、黄胜利:《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5-77页。来自乡村地区的获奖教师获奖时的平均教龄约为25.7年,略低于城市地区获奖教师的32年。25位乡村获奖教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乡村教育、乡村发展和乡村文明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众多获奖教师坚持“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态度,获奖教师选择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勇敢地承担起工作重任;舍弃陪伴家人的时间,攻克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促进了学科、学校以及国家的发展。最后,众多获奖教师克服疾病,坚守教学岗位。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身教学任务的繁重,许多获奖教师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工作作风,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践探索与创新

根植于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是教育不断进步的源泉,获奖教师在不同领域的专业实践中呈现出高度的专业自觉,积极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活动,表现为实施教学创新、引领学校发展、引领学科发展和开展科学研究四个方面。

1.实施教学创新

21世纪以来,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系统不断进行革新,教学创新是增强教育系统内部活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是教师的本质工作,众多获奖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活动。第一,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生成性,引导学生成为个体学习的管理者。第二,革新育人模式。育人模式是更大范围的教学创新,常常并非单个教师的创新行为,而是涉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更加综合与系统的革新。多位职业教育的获奖教师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育人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第三,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开发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众多获奖教师立足于本学科发展实际和本校学生学习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引导本校教师编写教材,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学校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

2.引领学校发展

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获奖教师承担了诸如学科带头人、校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和教研组长的角色,其影响力也从课堂走向学校乃至更为广阔的层面,在学校及区域教育发展中扮演了领导者角色。第一,改善内外部办学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众多来自乡村地区的获奖教师表示,从教之初面临较差的内外部环境,要应对自然环境恶劣、教学设施缺乏、留守儿童比例高以及教师队伍素质低且不稳定等现实困境。因此,他们通过自己的无私奉献和引导社会捐资来改善内外部办学环境,促进学校办学成效的提升。第二,革新学校管理方式,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获奖教师在学校愿景规划、办学方向明确、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内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革新作出了贡献,以学校管理的革新促进学校的发展。第三,引领学校教师发展,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性发展。获奖教师积极承担教师领导者的角色,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开设公开课、师徒带教和讲座培训等活动的开展促进学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3.引领学科发展

各个学科的教育具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断突破与创新。对于学科的具体发展而言,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内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延伸也要求各个学科的发展要兼具国际视野,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促进学科本身竞争力的提升。首先,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敢为人先和开拓创新是众多获奖教师兼备的人格品质,是其所在学科发展的先行者、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为该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攻克学科难题。学科的发展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支撑,同时也需要持续的智力支持,获奖教师在其所在学科的发展中怀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探索精神,独自或者合作攻克学科发展难题,多个获奖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第三,培育新人。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涌现的青年学者作为支撑,获奖教师在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和攻克学科难题的同时,通过支持国际交流拓展视野,加强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支持同行交流对话等活动促进新人的成长,为学科的可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撑。

4.开展科学研究

获奖教师中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理论工作者,也有来自幼儿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教育领域的实践者。持续性的科学研究提升了获奖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促进了各自学科教育实践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承担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和发表学术论文三个方面。

(三)终身学习与发展

教师的持续学习与发展是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13)秦鑫鑫:《基于问题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1页。实证研究表明,教师参加专业合作、专业会议和非正式交流的时间每增加一个小时,学生每年数学成绩提高的比率会分别增加0.01、0.15和0.23。(14)Akiba M and Liang G.,Effect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tiviti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growth.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109,no.1,2016.获奖教师将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各个层面,表现为更新教育理念、强化知识技能、增强实践反思和提升学历水平四个方面。

1.更新教育理念

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层次的教育进行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变革,获奖教师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持续性的探索与创新。在教育环境与育人要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获奖教师主动更新教育理念,通过阅读教育名著、出国交流学习、向优秀同行请教等形式拓展自己的视野,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育人成效的提升。

2.强化知识技能

正如前文所述,获奖教师在引领学科发展和引领学校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面临差异化的发展困境,在勇于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凸显了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一方面,获奖教师重视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融通,不断更新、调整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位获奖教师为例,他们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育人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获奖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他们通过阅读专业期刊与杂志、增加备课时间、根据学情更新授课内容、邀请同行听课并提出批判性建议等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从“站稳讲台”向“站好讲台”的跨越。

3.增强实践反思

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教师职业在基本性上是实践的。(15)宁虹:《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实践反思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带有主动探究的成分,把教师生活的“个人的”方面和“专业的”方面之间的界限淡化,成为通融的一体。(16)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7页。敢于实践,勤于思考是获奖教师具备的专业品质,围绕日常教学和育人活动的开展情况展开个人反思活动,多个获奖教师将自己的实践反思以日记、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呈现,在日常反思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除了增强个人层面的实践反思之外,获奖教师还积极与校内外同行展开交流,听取内外部名师的意见,在合作与互动中深化个体思考。

4.提高学历水平

获奖教师中共有多位获奖教师在坚持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在提升学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进而引领所在学科的发展。可以明显发现,获奖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持续性、实践反思性和群体性,这与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实际规律相吻合。随着对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程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应该从“他主”走向“自主”,由“场域外”走向“场域内”。(17)杜海平:《外促与内生:教师专业学习范式的辩证》,《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获奖教师通过个体实践反思、向同事学、向名师学和在培训中学等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发展、自身发展和工作本身发展的融通。

(四)勇担社会责任

除教书育人本质工作之外,获奖教师还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开展公益助学活动、引领校外同行发展并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1.公益助学

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获奖教师通过公益助学活动促进困难家庭学生学业的顺利进行,通过个人的努力维护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帮助家庭贫困学生重返课堂。当获奖教师得知自己的学生或者学校其他班级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他们会开展家访活动,劝说辍学学生及其家长克服困难继续学业,相应地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多个获奖教师在自己工资不高且需要照顾家庭的同时,将自己的工资用于帮助辍学学生返学。其次,照顾困难学生。乡村地区留守儿童众多,学生隔代抚养现状较为普遍,不少乡村获奖教师多年来坚持照顾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后,向社会筹集资金促进贫困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获奖教师在积极承担公益助学的同时,他们通过日益发展的学生资助体系,为学生的发展争取社会公益基金的支持,为困难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引领校外同行

随着教育系统内部交流的增多,获奖教师在引领自己学校、学科和教师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引领其他学校及教师发展。一方面,获奖教师将自己学校的办学经验、育人模式及教学方法与其他学校的管理者进行交流,增进学校间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而是呈现更加多样的“跨边界学习”,(18)郑鑫、尹弘飚、王晓芳:《跨越教师学习的边界》,《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0期。获奖教师通过讲座培训、名师工作室和送教下乡等活动引领其他学校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3.社会服务

本研究中的获奖教师既有中科院和社科院的院士,也有高校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更有连接学校与企业的研究者。除了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外,他们还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自身的专业能力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通过技术的革新促进农业与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局面。

四、研究建议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教师荣誉的最高代表,基于对101位获奖教师开展的扎根研究表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特质表现为寓教育于生命、实践探索与创新、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勇担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尊师重教局面的形成、树立教师学习榜样和优秀教师的培育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以“好教师”评选为契机,促进尊师重教局面的形成

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和过程体现了不同国家教育系统、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理解,(19)阚维:《“好教师”标准的国际解读》,《人民教育》2016年第18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代表了崇高的专业荣誉。首先,应该进一步开展并完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各级政府与学校积极推荐优秀教师申报,号召全体教师履行个人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评选,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其次,加大“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的宣传力度,对获奖教师的事迹进行专门报道,增加社会各界对获奖教师及其事迹的了解程度,增强社会公众对“好教师”的支持与认可程度。同时,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本区域甚至是本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挖掘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层面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提高教书育人的内驱力。同时,国家与媒体对“好教师”事迹的评选、表彰与宣传,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尊重和肯定,促进尊师重教局面的形成。

(二)以“好教师”基本特质为标准,树立学习榜样

寓教育于生命、实践探索与创新、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勇担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及其具体内涵作为评判优秀教师的参考依据,为其他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具体而言,寓教育于生命就是将教学与学生贯穿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中,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践探索与创新意味着教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积极创造,在教学创新、学校发展、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促进自身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终身学习与发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反思,促进自身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与时俱进。勇担社会责任是指教师跨越教师专业本身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促进国家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以“好教师”成长规律为依据,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优秀教师的成长既需要教师个体的努力拼搏和兢兢业业,更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普通教师实现质的跨越,成为自己领域内的“好教师”。首先,赋予专业权力,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高度的专业自觉是获奖教师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者应当允许教师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大胆实践,鼓励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勇于创新,进而促进教师专业自信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其次,提供全方位支持,促进信任文化的形成。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开阔视野、终身学习和持续实践,因此应该为教师持续的学习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时间支持和智力支持,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全面化和持续性发展。最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校管理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官僚化造成一线教师疲于应付教学工作之外的任务。(20)王毓珣、王颖:《关于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理性思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56-62页。基于此,应当采取措施为教师“减负”,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潜心育人的良好制度环境。

猜你喜欢
楷模教书育人学科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学科新书导览】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书育人
篆刻
完美楷模
“超学科”来啦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
【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