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尖放血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效果观察

2021-09-11 20:01杨文全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9期
关键词:针灸

杨文全

摘要:目的:探讨耳尖放血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我院97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常规组43例患者单纯予以针灸治疗,联合组44例在常规组基础上开展耳尖放血疗法,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疗效、面部神经功能及缺损程度。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组;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House-Bmckmann分级(H-B)量表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各项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耳尖放血开展后,可有效缓解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耳后疼痛症状,改善其睡眠治疗,并恢复其面部神经功能,促使疗效全面提升。

关键词:耳尖放血;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耳后疼痛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144-01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受寒、流行性腮腺炎等因素影响导致面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进而可造成面神经出现缺血、水肿情况[1]。本病患者多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无法完成抬眉、鼓嘴及闭眼等面部动作)、口眼向一侧歪斜。大部分急性期面瘫患者在患病早期伴有耳后疼痛(呈刀割样、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情况;而患者耳后疼痛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其面部神经损伤程度越重,不利于面部功能的恢复,患者遗留后遗症的风险较高,日常生活、睡眠及工作均受到影响[2]。本研究对我院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患者开展针灸与配合耳尖放血治疗,分析二者联合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案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7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患者为观察对象。常规组男女比例22:21,年龄7岁6个月~67岁,均值(37.25±2.98)岁;联合组男女比例23:21,年龄7岁8个月~67岁,均值(37.34±2.85)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均符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西医诊断标准;均存在耳后疼痛症状;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加入。

排除标准:晕针者;对针灸或耳尖放血不耐受者;精神异常或配合度较差者。

1.2方案

常规组:选穴:面部风池、合谷、攒竹、地仓、颊车、阳白、翳风、气海、四神聪、太阳穴以及足三里、三阴交,选择一次性毫针对上述穴位进行斜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针柄处放置燃烧艾柱,针灸20min,1次/d,治疗持续开展7d。

联合组:针灸疗法开展的同时,耳廓常规消毒,借助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刺破患者耳尖,挤压出血的同时使用湿棉球进行擦拭,放血5~6滴后予以干棉球按压1min,1次/d,左右耳交替开展,治疗持续开展7d。

1.3观察指标

(1)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耳后疼痛程度,0分无痛感、10分剧痛难忍;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得分越低睡眠质量越佳[4]。(2)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超过15分、疼痛基本消失为显效;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超过10分,疼痛有所缓解为好转;患者治疗面神经功能评分及疼痛未见明显改善为无效。(3)运用House-Bmckmann分级(H-B)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分值越小均表示患者面部恢复情况越佳;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估面部缺损情况,主要包括由躯体功能(FDIP)与和社会功能(FDIS)两方面,FDIP分值越高患者躯体功能越佳,FDIS分值越高患者社会功能越差[5]。

1.4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行t检验和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症状及睡眠质量比较(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VAS及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如表1所示:

2.2疗效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面部神经功能及缺损程度

两组治疗前面部神经功能及缺损程度比较(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及FDI量表中FDIP、FDI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面瘫患者面部表情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且病情绵延难愈,容易造成患者情绪逐渐负面化;再加上耳后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导致其丧失治疗信心,严重甚至拒绝治疗。故及早开展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必要。

中医认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归属“口眼喎斜”范畴,其病理病机为机体正气不足,致使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再加上外感风邪,造成面部经气阻滞、筋脉失于濡养,最终会纵缓不收而发病。常规针灸疗法针刺合谷穴可产生行气活血、祛邪通络的功效;针刺风池穴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配合地仓、阳白等穴位可激发体内经气,以调节机体气血、调和阴阳、补虚泻实。但中医单一治疗效果显著时间慢,故简妮、金瑛[6]等学者又提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耳后疼痛患者采用耳尖放血联合针灸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治愈率高达46.7%。《素问·气血形志》一篇中提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耳尖穴乃头部宗脉之所聚,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处耳穴;耳尖放血具有祛瘀生新、调和气血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后VAS、PSQI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耳尖放血疗法可发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凉血等诸多功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耳后疼痛程度,确保其安稳入睡。此外,耳尖放血疗法还可对患者面神经的血液循环起到良好调节作用,帮助缓解其面神经充血、水肿等症状,避免面神经持续损伤,以促使患者面部功能恢复,从而有效预防后遗症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耳尖放血能够将患者耳后血管内过多的炎性物质排出,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压迫,有助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7]。本研究中,联合组患者治疗后H-B量表、FDIP、FDI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充分说明联合干预方案疗效更显著。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耳尖放血疗法在临床应用后获得良好疗效,不仅能够显著缓解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耳后疼痛程度,促使其睡眠质量改善,还可有效恢复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减轻其面部缺损程度,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覃斯妤,焦琳,迟振海,等. 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2019,14(8):1942-1945.

[2]张露露,喻一东,彭梅仙,等. 孙远征运用透刺埋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J]. 中国民间疗法,2021,29(4):51-53.

[3]黄芳,应海舟,余燕燕,等. 点刺放血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0,52(17):122-125.

[4]王爱玲. 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1):118-119.

[5]王海琴. 针灸及耳背放血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价值评估[J]. 针灸临床杂志,2018,34(8):32-35.

[6]简妮,金瑛. 耳尖放血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2021,28(3):19-20.

[7]张满琴. 中药配合针灸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2):31-32.

猜你喜欢
针灸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针灸发展前景研究
针灸
对我省近年针灸发展状况的分析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