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移情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1-09-12 15:47曾惠玲
家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移情榜样

曾惠玲

【摘    要】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识别和感受,同时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幼儿园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提供有秩序的环境,鼓励幼儿换位思考,学会分享,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创设情境,引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移情;依恋;榜样;正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2-0165-02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Empathy Ability

(Qinghua Kindergarten, Qingyang Street, Hushanyuan, Jinjiang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ZENG Huiling

【Abstract】Empathy is the recognition and feeling of the emotional and emotional state of others, and empathy is the basis of pro-social behavi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a saf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with young children, provide an orderly environment, encourage young children to empathize, learn to share, and improve their empathy. At the same time, kindergarten teachers should also lead by example, teach by example, and create situations that arouse children's emotional resonance.

【Keywords】Empathy; Attachment;Role model;Positive education

社会心理学家索兰德认为,移情是由于感受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要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索兰德的“接受治疗的人”实验证明了儿童具有移情能力。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地发展,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一、与幼儿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现实观察中发现 ,年幼的儿童对同伴的处境往往很少表现出移情反应 ,而一旦出现了移情反应的 往往是那些安全型依恋的儿童。 Cassidy 的研究认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善于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绪 ,而这是产生真正移情的必备条件。

案例:在一次活动中,我的扁桃体发炎导致喉咙疼痛,发音沙哑。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去喝水,这时候有一个小朋友拿着我的杯子去饮水机倒了一杯水,小心翼翼地送到我面前,说:“老师喝水。”我问他为什么给我倒水,他笑着说:“因为老师生病了,我们生病的时候,老师也会关心我们,给我们倒水喝。”接着,他给了我一个拥抱,说:“妈妈说了,老师很辛苦,我们要听话,不能让老师生气,不然老师就生病了。”不仅给我倒水,小朋友很吵时,他还提醒旁边的小朋友:“不要吵了,老师生病了。”

与幼儿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依恋关系不仅存在幼儿与父母之间,也存在于师幼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地与幼儿互动,与幼儿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接送时可以让幼儿选择拥抱、握手等方式问候和告别;幼儿取得成功时可以用击掌,碰拳等方式庆祝;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适当地加入幼儿的游戏。教师和家长都要树立“移情”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表现自己的移情,比如公交车上让座,帮助残障人士过马路,捐助贫困儿童等,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同时,要抓住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当幼儿间出现了移情表现,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的行为并且在集体面前表扬,强化幼儿同情、关心的行为表现。

二、正确对待“自私”行为,提供有秩序的环境

案例1:下午吃点心的时候,孩子们在吃橘子,盼盼把自己吃的橘子籽放在口袋里面要带回家,他说:“这是我的橘子里面的种子,我要带回家种,这是我的种子。”放学后,盼盼的弟弟也想要橘子籽,可是不管弟弟怎么哭闹,盼盼就是不愿意把橘子籽和弟弟分享。

案例2:区域游戏时,一个小朋友哭着来告状,说:“老师,小伟插队,还抢走我先拿到的书。”我让小伟把书还回去,小伟把书抱得紧紧的,说:“不要,不要,我也要看这本书。”

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争抢东西的行为十分常见,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分清自我和自私的行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儿童心理专家苏瑞雪指出,自我是指一个人可以按照自我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我的行为。而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伤害他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利益。案例1中,盼盼的行为表面上看似自私行为,实际上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来看,是属于自我的行为。但案例2中,小伟插队,抢夺图书并且拒绝归还,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自私行为。

对待幼儿自我行为时,不要谴责幼儿的行为,教师应蹲下来与幼儿对话,了解幼儿的想法,满足需求,促进幼儿建构自我。对幼儿的自私行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一旦儿童建构了良好的秩序,就会自主地维护它,它最终关系儿童长大后的道德、文明素质、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比如:当幼儿出现争抢时,应让幼儿遵守先来后到、以协商轮流、猜拳等方式来解决的规则;当幼儿能为同伴“出气”时,我们应肯定他的行为,如:青青抢了欢欢的玩具,琪琪指责青青不可以拿别人的東西。此时幼儿已将规则内化,并且会坚持秩序而且自主维护。幼儿有了秩序感,并学会遵守规则,将利于移情能力的提高。

三、抓住契机,引发幼儿换位思考产生情感共鸣

案例1:有一天,班上的一对双胞胎兄弟迟到了。兄弟两人因为迟到站在门口畏畏缩缩,这时小朋友看到了,便朝他们大声喊:“迟到了,迟到了,要被记起来了。”两兄弟便哇地哭了起来。这时又有小朋友冲他们喊道:“羞羞脸,羞羞脸。”双胞胎兄弟听到后更难受了,哭得越来越大声了。

案例2:有一天,有个孩子不小心打破了我的水杯,手足无措地站在碎片旁边,旁边的孩子说道:“哦,你把老师的杯子弄破了,你要被批评了,你要赔钱了......”打破水杯的小朋友本很就焦虑,在其他孩子的你一言我一语中,马上就“崩溃”了,号啕大哭起来。

在幼儿园常常会有幼儿迟到或者犯错误,往往会有一些幼儿“起哄”并且“嘲笑”他们。当幼儿出现这种行为,教师应该抓住契机,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换位思考五步骤:1.如果我迟到了,我的心情是怎样;2.如果我是他们,我想要得到什么帮助;3.如果我迟到了,我可以怎么做;4.如果我是他们,我喜欢小朋友的做法吗;5.我们有没有用他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们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等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让幼儿身临其境,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可以利用晨间谈话、游戏活动、情绪追忆、随机教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引发幼儿换位思考,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四、尊重幼儿,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

案例1:小超的家里来客人了,是一个年纪比他小的弟弟,爸爸一直让小超和弟弟分享玩具,小超并不愿意。爸爸训斥小超自私,并不顾小超的反对将玩具拿给小弟弟玩,小超哭着要把玩具拿回来。小超的妈妈发现问题,将玩具还回来,并对他说:“我知道爸爸不经过你的同意把玩具给弟弟玩,你现在很难过,你担心自己的玩具给弟弟玩会变成弟弟的玩具,是这样吗?”小超点点头,妈妈接着说:“不用担心,借给别人玩的玩具一直都是你的,别人是不能拿走你的玩具,如果你愿意和弟弟分享的话,会比你自己玩具更有意思。妈妈希望你能和弟弟分享你的玩具,这样你会更开心哦。”果然,妈妈一番话后,小超慢慢地拿出了玩具和弟弟分享,到后面,还将自己最喜欢的超人也拿出来了。

儿童的分享必須建立幼儿自愿的基础上,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和家长会强制幼儿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也容易使幼儿产生恐惧感和危机感。这样的幼儿长大后会有两种倾向,要么总是牺牲自己满足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感觉并不重要;要么就过分敏感,总想捍卫自己的权利。当幼儿不愿意分享时,我们应采取正面教育,尊重幼儿的感受,以第一人称开始,描述幼儿行为、产生与幼儿的情感共鸣,给幼儿决定的权利,并表达你对他的期望,从而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园教师应注重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移情、分享、同情等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苏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J].中国德育,2013(01)

(责编  林   娟)

猜你喜欢
移情榜样
好的榜样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