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词序的象似性与任意性

2021-09-12 08:55张佩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9期

张佩

摘要:象似性最开始提出是作为相对任意性的一种概念,语言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而词序象似性是指词的组织形式和人的认知结构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象似性体现了语言本身和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而任意性指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时,能指与所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不仅体现在语音和所指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不同语种。

关键词:象似性;任意性;词序;英汉比较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9-0012-03

0前言

在对语言的探索道路上,对语言本质的探索从来都不曾停止。Saussure(1916)把任意性视为语言的本质特征,他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语言的语音与其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例如主要由根、干、枝、叶、花、果组成的木本植物的总名被称作“树”;另外语言与语言之间也存在任意性:例如在汉语里被称作“树”,而在英语里则是“tree”。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都能通过任意性得到圆满的解释。象似性就是其中一个角度对于索绪尔任意性理论发出的挑战。象似性 (icnonicity) 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任意性关注的是语言结构本身,而象似性更多将目光放在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系统上。

象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它是语言的重要特征,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不同语种词序的象似性和任意性有助于深入我们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同时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翻译、语用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要研究的是任意性和象似性在英汉短语的词序上是否有影响,它们各自存在哪些差别,影响因素是什么。

1关于象似性与任意性的综述

象似性和任意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言能指与语言所指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而相较于Saussure关注的是如何区分“词”和“符合”,最早提及象似性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关注的更多是意义是如何表达的。他将符号分为象似符号,索引符号及象征符号,分类理据来源于物质载体和信息的联系,被称作皮尔斯符号三分法。皮尔斯的观点被当作象似说的根基。Greenberg、Chafe、Bolinger等语言学家对此表示赞同,并且提出象似性在语言中处支配地位;Hockett、Sapir、Bloomfield、Chomsky等语言学家都对语言任意性的观点表示支持。国内学者中,王德春、郭鸿、叶蜚声等赞成符号任意性观点;而沈家煊、严辰松、胡壮麟、刘润清等支持符号象似性观点(陈瑶,2018:296)[1]。

尽管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论已久,但正因为存在这样的争论,关于语言的发现才能始终不断有新的進展。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学者们也不再孤立的看待某一种观点,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绝非二选一如此简单,并且二者可以共存并互相补充互相发展。越来越多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英汉短语词序的象似性

2.1象似性理论综述

语言之所以存在象似性就是因为语言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象似性有很多类:顺序象似性(iconicity of order);数量象似性(iconicity of quantity);距离象似性(iconicity of distance)等。而由于人类思维对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逻辑顺序等存在一些共同的认知,甚至超越不同语种带来的差异。这当中占重要比例的则是顺序象似性,而这一点在词组的词序上体现尤为明显。顺序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的顺序映照人们的思维顺序[2]。在语言结构中,那些特殊、分布相对较窄、个别的语言成分被叫做标记性(markedness),例如在询问人的年龄,在英语中是“How old are you”而不是“How young are you”;同样的,在汉语中是“你多大了”而不是“你多小了”。对于标记词的选择则涉及到语言的象似性。标记性顺序象似性是指从无标记到有标记象似于人的自然认知顺序。

2.2并列短语

很多表达都遵循着从无标记到有标记的顺序原则,英汉并列短语中很大一部分词序都是一致的,例如:life and death生死;long and short长短;this and that这那(各种事情);old and young长幼;a mother and her two kids一位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等等。标记性顺序象似性理论就可以对这部分英汉并列性质短语词序一致的原因进行解释:沈家煊认为,认知模式到认知框架与人的认知显著度(cognitive salience)密切相关,显著的词义相比不显著词义要优先处理(沈家煊,1999:7)[2]。一般情况下,整体比部分显著;肯定比否对显著;有生命比无生命显著等。总的来说,显著事物更容易被感知,这也是语言结构的自然顺序。

2.3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短语

除了并列短语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短语结构,但由于涉及到不同语种的内部语法规则,情况会更复杂。本文着重讨论的是任意性与象似性带来的英汉短语词序上的差异性,因此将不一一进行论述。下面要讨论的第二类短语类型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

2.3.1单个定语+名词

除了特殊情况英语存在定语后置,其他的单个形容词+名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不论英语汉语词序基本一致:比如“伟大的人民”在英语中表达为:great people;“我最好的朋友”的英语是my best friend;“一条蓝色的裙子”在英语中是a blue dress等等,这也体现了英汉在这方面的象似性。

2.3.2多个定语+名词

在多个定语并列的顺序中,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英语教学节目Professor Grammar中提出一种叫作OPSHACOM的学习方法以便英语学习者学习。OPSHACOM是个拼缀词:OP即opinion;SH即size&shape,大小形状类词;A即age,新旧类词;C即color,颜色类词;O即origin,产地词;M即material,材料类词(李春华,1996:85)[3]。范晓(2001:6)[4]对多层定语按照语义的排列顺序是:处所>领事>指示>数量>来源。毛薇[5](2004:11)用统计的方法对定语类型进行分类,描述类多项定语的排序为:表主观判断的形容词/主谓结构词组/动词性词语(词组)>表大小/维度的形容词/主谓结构词组/名词性词组和动词性词组>表形状的形容词和名词性词组>表年龄/新旧的形容词/主谓结构词组/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表颜色的名词性词语 (词组)和其他客观性质的形容词/主谓结构词组/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笔者挑选出其中相同的部分,对英汉多定语的排列顺序整理表格如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在省略掉不同类型的形容词后,英汉多项定语进行排序时的顺序可以说是十分接近。具体可以概括为:主观形容词靠前,客观形容词靠后。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一是源于人类思维存在共性特征:人类在认知事物时总是从表象逐渐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语言表达时把与中心语联系密切的成分紧靠中心语(毛薇,2004:11);二是由于距離象似性的特点。概念距离相近,在思维过程中就容易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它们共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名词被前面几个形容词修饰时,通常是越本质的特性越靠近中心词。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客观特性是事物或概念的本质属性,比主观更突显事物本质特点。

以上讨论都是以自然语序为前提,除此之外,当名词前出现多个并列形容词需要进行排序时,也存在英语按“先短后长”的原则安排其顺序的情况;汉语有时也会根据“先短后长”原则安排顺序,有时根据读音的音韵节律安排。例如:a smart, beautiful, impressive girl可以翻译成:一个聪明漂亮,给人深刻印象的女孩;也可以翻译成: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聪明漂亮的女孩。可以看到汉语短语的词序相较英语要更加灵活。

3英汉词序的任意性

前面提到,一部分的英汉并列短语词序都是一致的,但另一部分的次序则是完全相反,例如:old and new新旧;fire and water水火;north and south南北;back and forward前后(来回)等等。这一部分的英汉短语词序基本可以说无规律可循,这种差异也体现了语言的任意性,尤其是不同语种之间。存在这种任意性的原因有很多:思维模式、历史文化背景、发音便利等的差异都会造成不同语种对含义一致的词汇有不同的解读和关注度。本文将通过文化差异、发音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三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不同因素导致的语言任意性的产生。

3.1文化背景差异

重点前置原则认为,重点词或者人们认为比较好的、重要的词会放在前面;不重要的、坏的词会放在后面。以“左右”为例,汉语中“左”在前,“右”在后,成语中也有:左邻右舍、左思右想等;而英语则常常把right放在left前。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既出现过“尊左”也出现过“尊右”的思潮,但在交际文化中进行座位排次时,多为以左为尊,即左高;而世界上很多文化中“右”象征着好的、正确的,在英语中“right”也有正确的,正义的含义,也因此国际社交场合中多为以右为尊,即右高。

3.2发音差异

随着时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会逐渐朝发音便利,音律优美的方向发展,因此发音规律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语言词汇的词序不同。自古以来中国古诗词就通过平仄来达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目的。而这一发音规则虽然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和时间的演变逐渐在简化,但也现代汉语的发音产生影响。现代汉语的平声,就是汉语拼音的阴平和阳平,也就是一声和二声;仄声就是汉语拼音的上声和去声,也就是三声和四声。例如词组“前后”发音就是“平仄”,词组或语句字数越多,对平仄的要求和限制也越多。而英语同样会选择发音更便利的组合来决定短语的词序,比如短语“back and forth”,当back在前面时可以与后面的and形成连读,使发音更简洁顺畅,而如果forth在前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3.3思维模式差异

认知语言学中有一重要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其中英汉语语序呈现倾向性差异:英语倾向于采用图形先于背景的语序,而汉语倾向于采用背景先于图形的语序。也就是说在自然语序中,英语往往会将中心词即图形放在前面;而汉语则相反,图形往往放在修饰词后。比如词组“the girl behind the tree”,中心词girl放在方位词behind和背景词tree的前面,一目了然;而在汉语中前面的词组则会翻译为“树后的女孩”,汉语中常用“的”作为修饰词与中心词之间的连接词,而中心词多会放在“的”后面。

汉语的表达习惯总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以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体现核心意义的重要地位,英语虽然在表述上很灵活,但是以开门见山式的表述方式突出一连串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最常见的表达习惯。因此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说与不同人群的不同思维模式有很大关系。

当然以上的情况并不绝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手段来改变词序语序以达到强调的作用。由于语言任意性的存在,人们通过历史文化、发音规则等条件对语言进行规约,使语言的生命能更长久更旺盛。

4结语

本文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讨论仅放在了英汉并列词组词序的对比上,但事实上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在不同语法层面如句子、语篇等;以及不同语种所产生的的关系或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上文提到虽然英汉两种语言部分偏正结构的短语在词序上基本一致,但对于法语就是不同的情况:当我们说“一条蓝色的裙子”在法语中的表达则是:une robe bleue。不同类型的形容词放的位置有所不同,意义可能也会有所区别。而在句法层面,句子的翻译就更为复杂。例如当我们说:“树后有一只猫。”对应的英语表达应为:There is a cat behind the tree. 但当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改为“一只猫在树后面”时,英语表达为:A cat is behind the tree.可以看到当汉语句子的语序进行调整时,汉语的强调成分就发生了改变,而英语句子的语序的变化幅度很小,想要对树进行强调,除非更换方位词。刘宁生(1995:82)[6]提出汉语是一种能在基本语法结构上显示出“目的物”和“参照物”在顺序上的差别的语言,而英语并不是。

本文通过对部分类型的英汉短语的词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无论是任意性还是象似性,都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所体现。象似性证明了语言本身,语言与语言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尽管英语汉语并不属于同一语系,但却在认知方面存在很多共同点,这也为未来对象似性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动力;而任意性的存在体现了不同语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风俗、文化,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和一个地区的整体环境,也让语言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化。也正因为任意性的存在,人类语言才需要设定规则,才需要规约,规约的存在使语言更加系统性,也为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因此,任意性与象似性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它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都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研究将朝着更辩证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只要人类还在使用语言,关于语言本质的研究就永远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陈瑶.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论争综述[J].明日风尚,2018(15):296-298+300.

[2]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61.关永平.时间顺序和认知模式顺序的象似性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8(1): 71-75.

[3]李春华.opshacom趣谈:巧记形容词排列顺序一法[J].英语知识,1996(11):85.

[4]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一)[J].汉语学习,2001(5): 1-12.

[5]毛薇.英汉多项前置修饰语次序的认知功能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7-12+17.

[6]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81-89.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