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冰:用体育精神做公益

2021-09-12 05:50吴可言
中国慈善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吊环体操体育运动

吴可言

体育磨练他的意志,公益考验他的耐心

“陈一冰,稳了!”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体操吊环决赛上,陈一冰近乎完美地完成全套动作,稳稳落地。随后,他振臂高呼,露出他标志性的酒窝,转身亲吻陪伴他多年的吊环器械。所有人都以为,这枚金牌非他莫属,他将蝉联男子体操吊环项目的奥运冠军。

然而,命运这次没有特别眷顾他,裁判的打分让这块金牌旁落,他获得了银牌。那一年,陈一冰28岁了,这也是他最后的一届奥运会。

赛后,陈一冰把比赛录像看了二十几遍。如今向《中国慈善家》回忆起这一幕,他仍然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不过,竞技体育总有太多不确定性。”陈一冰耸了耸肩说。

和其他杰出的体操运动员相比,陈一冰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别人十六七岁就已经成为队中主力,在国际大赛中拿奖,而陈一冰到了22岁时才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他笑称,自己“总是慢了半拍”。

不过,作为退役的运动员,陈一冰投身公益的步伐可一点都不慢。2020年12月18日,他成立了自己的专项基金——陈一冰体育教育专项公益基金,旨在推动青少年体育理念倡导。

相对于竞技体育的赛场,在公益的“赛场”上没有冠军可言,只有细水长流的投入。陈一冰说,公益是件挺让人操心的事儿,不过可以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做。

高光和低谷

24岁以前,陈一冰籍籍无名,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夺得男子体操吊环金牌,一战成名。吊环并非中国男子体操队的传统强项,在陈一冰之前,只有李宁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过该项目的金牌。

24岁,这在体操赛场上是个可以退役的年龄了。而在这之前的十多年,陈一冰一路走得也没那么顺利。进入国家队之前,他没有什么傲人的成绩,17岁那年,他以“替补”的身份进了国家队,“可总也练不出来,每天就是埋头苦练,但没有突破”。

陈一冰自认为缺少天赋,他只能做最努力的运动员。“太辛苦了,不知道到底怎么坚持下来的。”回忆起那段不分白天黑夜时刻苦练的日子,他依然难以释怀。

看到身边几个极具天赋的队友陆续离开了,他感觉到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前进。“拿到奥运冠军才能退役”,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天道酬勤,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如愿拿到男子吊环冠军,并作为主力站上男子体操团体冠军的领奖台。这是他体操生涯的高光时刻。

成为奥运冠军后,伴随着满满的成就感的,是深深的疲惫。“2008年对我来说是梦幻的,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我早就已经想好退役了。”陈一冰这样描述北京夺冠后的心态。

陈一冰开始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放在训练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技术自然不再精进。第二年,全运会来了,陈一冰一身轻松地参加了比赛,获得了一枚铜牌。在他看来,这是预料之中的结果,“也没有因为失去金牌而难过愧疚”。

然而,当他走出比赛场馆,数十位粉丝举着“陈一冰,加油”的横幅,鼓励他不要气馁,下次再来。那一瞬间,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有那么多人默默支持着自己。“我第一次感到无地自容。”陈一冰说。

一夜辗转不眠。思前想后,陈一冰决定再坚持一个奥运周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支持我的每一个人。”

不过,到底如何坚持下去?在2009年伦敦体操世锦赛上,陈一冰在吊环比赛中出现失误,仅排在预赛11名,没能进入最后的决赛。赛后接受采访,他面对镜头痛哭。接下来,他迎来了体操生涯的低谷,而这时,距离北京奥运会的高光时刻仅过去一年。

同样面临低谷的,还有当时的中国男子体操队。按惯例,奥运年后有大批老将退役,而补充的新人经验仍有欠缺,国家队一时青黄不接。这个时候,国家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点名让老将陈一冰出任男子体操队队长,带着小将们坚持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25岁的陈一冰硬着头皮挑起了这个重担。

回想起来,第二个奥运周期的那几年真是难熬。伤病缠身的陈一冰肩负着队长的重任,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完成训练,突破技術瓶颈;另一方面还要带动其他队员,关注年轻队员的情绪。“就像是一条没有出口、看不到光的路。”陈一冰叹着气说。

回到房间里,想着自己已经27岁了,陈一冰总是感到压力倍增。“如果谁能告诉我,要完成多少次训练,做多少次动作就一定可以拿到金牌,那确实有个目标。但实际上,即使练到极致,也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陈一冰如此描述当时面临的困境。

在那段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陈一冰时常浏览贴吧,许多年轻网友给他留言,鼓励他坚持下去。一些粉丝还会来信,给他折千纸鹤,这些鼓励和祝福让那段日子里透进了一道光。陈一冰说,这也成为了他日后投身公益事业的一个启发和起点。

体育即生活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陈一冰退役了。他开始以“做自己的冠军”为主题在全国各高校作公益演讲。在演讲中,他分享自己的经历,其中既有高光时刻的喜悦,也有低迷时期的痛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去坚持自己的梦想,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轻易放弃。

在陈一冰看来,当运动员更纯粹一些,目标很明确,就是拿冠军。但很多年轻人经过高考进入大学后,很容易失去奋斗目标,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努力。这是他在论坛和贴吧上常常见到的困惑,他希望能通过人生经验的分享,给有困惑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启发。

陈一冰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曾经支持过他的人,回馈社会。现在,陈一冰“做自己的冠军”公益演讲已经走过中国37所高校,这其中包括他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等。每到一地,陈一冰就靠着自己的影响力联系一些企业,给高校捐赠一笔10万元的奖学金。

退役后,陈一冰的身份有了几次转换。他短暂担任过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及天津市体操管理中心的副主任,成为天津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2015年底,陈一冰向天津市体育局递交了辞呈,到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体育老师。

在北师大,陈一冰教授两门课——专业课“体操”和公共课“运动与减脂塑型”。教授体育公共课让他感触良多——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不得不选修体育课,不知道体育之于人生的意义。“他们会觉得,运动就是为了减脂,为了好身材。但不是这样的,体育运动是生活中的必须!”陈一冰说到这里有点激动。在他看来,中国的年轻人对体育的认知存在很多误区。“他们不明白体育真正的意义在于磨练意志,坚持每天运动是为了健康,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好身材。”

课堂内外,陈一冰不厌其烦地去讲解体育运动的含义,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技巧,学习合理的运动方式,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磨练意志。“我要求他们(大学生)做20个卷腹,有的同学做了5个,下一次就可以做10个。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体育运动的意义。”

陈一冰告诉《中国慈善家》,他经历了竞技体育的残酷,也从中领会到人生不是为了拿冠军,而是有更长远的目标——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有什么能够让你从容地面对困难,那一定是体育运动的力量。”陈一冰说,体育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好的习惯。无论是开展公益演讲,还是在北师大当老师,他都希望用这种体育精神激励更多的年轻人。

“无体育,不教育”

2020年12月18日,在中华体育基金会的支持下,陈一冰体育教育专项公益基金(下称“冰基金”)成立。成立之初,陈一冰的目标就很明确——建立智能体育教育,推广正确安全有效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使得更多孩子在成长阶段就树立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知,也调动全社会关注体育公益的发展。

冰基金提出“无体育,不教育”的理念,陈一冰也参与到“极简课间操”的设计和编排中。4分钟的极简课间操中涵盖了十余种不同的动作,尽可能调动全身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这些简单的体育动作让青少年热爱运动,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体育知识。“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留给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但是,运动是不可或缺的。”陈一冰告诉《中国慈善家》。

在调研过程中,陈一冰和团队发现,在中国仍有一些乡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很落后,甚至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授课。许多孩子围着窄小的操场,在沙地里跑圈。足球是干瘪的,球框也是用简易的木头搭成的。乡村里的孩子接触不到好的体育器械,自然也无法建立正确的运动理念。于是,在多次与合作方沟通后,冰基金决定建立智能教育项目,给乡村孩子配齐体育器械,建立互联网智能课堂。

2020年底,第一所“陈一冰智能体育公益教室”在贵州六盘水的一所中学设立。教室里不仅有数十种体育器械,还能通过远程教育系统让大山里的孩子上一堂正规的体育课。在教室落成后,陈一冰亲自在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体育课,从简单的拉伸动作,到更复杂一些的跑跳、倒立都是课程内容。在他看来,许多体育运动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做到,而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享。

未来,通过与学校的联结,还会有更多的陈一冰智能体育公益教室。陈一冰也希望,乡村里的孩子可以告别变形的羽毛球拍和简陋的篮球架,让他们在运动中找到乐趣,真正体会到体育对人生的滋养。

除了乡村青少年的需求,陈一冰还想为城里的孩子也做点什么。他同样想到了线上课程。最近,陈一冰和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智能线上体育课程App。在他看来,体育课和语文课、数学课一样重要,需要每天回家完成相应的“作业”。“在学校里学到新的体育知识,如果回家没有巩固练习,那就等于没有作用。”陈一冰说,体育运动不是负担和压力,而是乐趣。他希望这款App落地后,可以让孩子爱上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大型执行和宣传公司”

运营一个基金,是为了让自己倡导的理念能有更大的发挥。不过,这个事情并不简单。“成立一個公益基金,就像新开了一家公司,一个大型的执行公司和宣传公司。”陈一冰对《中国慈善家》表示。

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筹措资金和合作伙伴的问题。2021年是奥运年,冰基金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在多次开会后终于敲定了一家互联网企业作为合作方,冰基金的母基金中华体育基金会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商业品牌以何种方式参与专项基金的活动?

“一个品牌标识是否需要摆放,摆放在哪里,这些事情都需要反复确认。事实上,没有筹款就很难开展活动,品牌也希望在做公益的同时提高美誉度。靠我个人的收入短时间也难以支持二三百人的大型活动。”说到这里,陈一冰显得相当无奈。

目前,冰基金捐赠款项需要靠他个人不停地到处游说“化缘”。他感叹,这与之前参加过的所有公益活动都不一样。冰基金成立之前,陈一冰也参与过一些基金会的活动,但平台是现成的,他只需要去站站台就可以。而现在,大到平台的搭建,资金的筹措,小到活动形式的设计,甚至活动上采用的健身操,陈一冰都得自己操心。现在,每见到一位潜在的合作伙伴,他都要不厌其烦地介绍冰基金的理念,同时也坦诚告知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总会有人愿意支持你,只要你真诚相待。”陈一冰说。

不光是筹款难,陈一冰在成立基金后才发现,原来花钱也一样难。《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收入总数的70%,或是前三年收入平均数额的70%。只是去为公益项目站站台的时候,陈一冰不知道做公益原来还有那么多道道槛槛。“的确是一件操心的事儿。要平衡各方面的需求,为了项目也难免有求于人,但是把心态放平也没什么问题,倒也挺磨练意志的。”他告诉《中国慈善家》。

而磨练意志这件事儿,是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长项。

猜你喜欢
吊环体操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体操
翻身吊装设计中的吊环载荷分析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水上吊环
20钢吊环螺钉断裂分析
船用吊环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