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青少年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索

2021-09-13 09:57苏向元王丽丽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信息环境德育工作

苏向元 王丽丽

【摘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青少年德育教育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主动分析青少年德育现状,探索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息环境;德育工作;青少年教育

受年龄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青少年处于德育教育的敏感期[1]。11~16岁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不强,情感方面敏感、爱质疑,遇事不冷静。若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情感意识和道德行为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师生冲突”,共有776000个搜索结果;输入“校园欺凌”有1510000个搜索结果;输入“青少年犯罪”有1500000个搜索结果。这些事件都集中凸显了当前阶段德育教育的缺失和重塑德育教育的迫切性。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信息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现状,提出了解决青少年德育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青少年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从查阅的网络案例和所在学校的德育教育案例跟进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德育工作正处于转折期,德育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德育工作与社会现状相脱节。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更新与推广优化了资源配置,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但信息交流的便利性也裹挟了许多负面信息[2]。学生在浏览网页、电子阅读、参与游戏及观看视频时会受到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冲击,利己、唯利是图、享乐至上思想时有出现,这对青少年自我价值观的塑造极其不利,导致德育工作处于极为艰辛的境地。

第二,德育工作与学校课程相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小班化试点的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各学校也提出响亮的口号:“百年教育,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说明德育工作已朝著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在日常教学中,德育所占的比重不多,很多学校把德育寄托于一周一节的班会课[3]。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更多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明显与德育工作的迫切性和紧迫性相背离。

第三,德育教育与家庭相脱节。从教育现状来看,青少年德育教育总体上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德育部分缺失。家长更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对孩子的教育多集中在课本知识的识记和音体美等艺术技能的培训上。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也聚焦在孩子考了多少分、处于班级什么位次、能否升入优质高中、如何提高某一学科成绩上,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未能对营造良好家风、着重培养孩子道德素养引起重视。部分家长还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二、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应对策略探索

第一,寻求最佳的社会资源,拓宽德育路径。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2014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主动联系综治、公安、民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携手共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建设。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发挥正能量。”

(1)学校所在地区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如严禁未成年人出入网吧,严禁学校周边建立娱乐场所。对于书店、社区读书室,以及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公益活动,相关部分要予以政策及财政上的支持。相关部门应在官方网站上开辟德育绿色通道,积极推广“德育标兵”“德育进校园”等活动。

(2)把社会各界中的模范、先进代表、有为人士请进校园,让学生与之交流访谈;或者录制视频,上传到网页,组织学生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接受情感熏陶,促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组织学生参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网上征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道德观念。

第二,优化课程资源,把德育融入课程。学校应组织骨干教师对学科进行研究整合,建立德育资源包;把语言类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知德育与美育。同时,学校要建立可操控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评选各年级、各班级的“德育之星”,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魅力,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三,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制订可行的德育计划。学校应把“民族大义”“文化传承”“德孝天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用身边的故事、团队活动、德育评价,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自我德育的习惯。

三、“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构建

为了使德育教育能够持久、健康、有效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帮助家长创新家庭德育教育模式。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生活及学习方式。“微”事物不断产生并涌现,如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教育方式也随之改变,微课、微视频让学习更便捷,学习理念也变得更加人性化。教育工作者把各种微技术应用与家庭德育教育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家庭德育教学模式——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以期补齐家庭德育教育的短板。

(一)微信、微视频、微课“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构建

1.“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总体框架(见图1)

2.微信

利用微信交流的便捷性,学校应每周设立固定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初步设定栏目为“共话教育”“班主任在线”“亲子共学”和“晒我家”。

共话教育:从大处看,教师可以讨论教育热点:中考、高考改革;从小处看,教师可以就学校事件、班级问题、学生学习、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讨。

班主任在线:固定时间,通过视频通话,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

亲子共学:利用图片形式发送群消息,展现亲子共学的瞬间,引导家长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做好学习榜样。

晒我家:利用微信朋友圈功能晒家庭、晒美食、晒温馨小院,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微视频

利用微视频短小、直观的特点,我们重点营造家庭教育氛围,为家长参与教育提供平台和窗口,设定栏目有“家风展现”“亲子悄悄话”。

家风展现——每月一主题:美丽庭院、和睦家庭、尊老爱幼先锋、美丽新山东等,鼓励家长用手机、录像机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学校设立视频上传平台,并评选各年级的周冠军、月冠军、年冠军,以家长参与营造氛围、以氛围求品质,最终实现了家庭德育教育品质的提升。

亲子悄悄话——引导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需求,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孩子倾听家长的心声,了解家长的付出与不易,珍惜自己的学习生活。

4.微课

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我们设定了“家长学校”和“学生课堂”两个栏目。

家长学校——育儿知识、最新的教育资讯,帮助家长在教育上与时俱进。

学生课堂——帮助学生预习、巩固、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树立“学习即生活”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构建“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对学校的要求

第一,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提供技术保障。学校应引导教师进行微课、微视频设计策略研究,做到活动开展有质量。第二,组织建立家长微信群、钉钉群,保证参与活动家长的数量。第三,制订规划流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家庭教育进程。第四,为教师与家长互动提供空间和时间上的保障。

(三)构建“三微交叉式”家庭教育模式,形成“助力—自主—自助”的长远发展体系

助力:这是提升家庭教育品质的第一步。学校为家长定期提供教育最新资讯,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意识,使家长养成家庭教育习惯,储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并能及时更新,初步营造相应的家庭教育氛围。

自主:这是提升家庭教育品质的第二步。一方面,学校自主研发家庭教育课程,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本土化、特色化,吸引家长参与到课程研发中来,调动家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应自主拓展家庭教育知识,根据孩子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自助:這是提升家庭教育品质的第三步。家长利用当今开放的网络环境和便利的信息技术,采取自助学习的方式获得家庭教育方法,并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家长应帮助孩子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的自主学习方式,利用和睦的邻里关系,帮孩子组建性格互补、学有所长的学习圈,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势必需要一代爱国、诚信、友善的好少年,只有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合力推进,才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孙勇.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06):165-166.

杨小华.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36):40-43.

赵淑琴,张世礼,张家平.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65-66.

猜你喜欢
青少年教育信息环境德育工作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思考
《少年朱熹》动画影片制作的探索和实践
让孩子善于习得乐观
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刍议
信息环境下的企业管理路径与信息安全探索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