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如何排水减灾

2021-09-13 02:12户力平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沟渠街巷护城河

户力平

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时,对京城的排水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沿用部分元大都排水设施的同时,对街巷中的排水网络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各街俱有长沟”即每条胡同口都有排水的沟渠,既有明渠,也有暗渠。还修建了大明壕,又称河漕,俗称“大明沟”,即在北京城西半部开挖两条泄洪河。一条大致走向是北起今天的西直门内大街,南至佟麟阁路的西沟,沟水从南城根迤西下水关,汇入宣武门外护城河。另一条是今新华街至和平门内的东沟,沟水由宣武门迤东的白石桥下水关进入护城河。通过这两道南北走向的河道,把大量的城市雨水往南排入护城河,再通过三里河和南沟排到外城南护城河。

到了清代,京城的排水系统总体上沿用了明代之制,从康熙初年到乾隆年间,又对京城的排水沟渠、水关时有修葺,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由此加大了京城的排水力度。

清末及民初,因失于疏浚与修葺,京城的排水沟渠、水关多有毁坏或堵塞,有的被填平,修成街道。如今京城街巷中称“桥”“沟”“岔”“沿”“湾”“斜街”的地名,多与明清时期的排水沟渠有关。

据《古代北京城市管理》载:清廷入主北京后,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管护十分重视,工部都水清吏司负责疏浚河道,分一年一次的“岁浚”与六年一次的“大浚”。

除了官方重视城市排水减灾外,民间也参与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一是京城的寺院以“奉纳香火钱”之名,雇人修葺、疏浚临近街巷的沟渠、水道。如护国寺、天宁寺、妙应寺(俗称“白塔寺”)、法源寺、柏林寺、隆福寺等在清代都曾参与临近街巷沟渠的疏浚、修葺。二是京城各善局(清末由开明士绅、退职官员等捐资组建的民间慈善机构)、水会(民间消防、救济组织)参与街巷沟渠的疏浚。三是京城一些大的商号、巨贾,也以“善资”的方式对临近街巷的沟渠进行修葺。据传,乾隆年间顺天府曾在宛平县和大兴县开展过“募集善资,修桥浚渠”“善助春掏,沟浚水畅”(即初春之时,把井蓋打开,将里面淤积的烂泥挖出来,以备汛期来临,水流畅通)活动,京城有上百家商号、店铺纷纷捐钱、捐物,修建桥梁、疏浚沟渠,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清末实行“新政”,裁撤了值年河道沟渠处和督理街道衙门。加之清廷财力不足,投入京城沟渠、河道、水关管护、修葺的费用越来越少,最后排水问题变成了“无衙分司,无官主管”的地步,因此清末每遇大雨,京城水患频发,有“积水不知深,市井可网鱼”之叹。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沟渠街巷护城河
我爱家乡的河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西北地区现代城市生态沟渠治理策略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拦截效果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