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扎根高原播绿 半生只为暗香徐来

2021-09-13 06:42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西宁种苗树苗

如今漫步西宁:举目远眺,南北山绿荫葱葱,仿佛森林海洋;偶然一瞥,棵棵杨树挺拔俊俏,像卫士般守卫着高原古城。这些青藏高原上的绿色“奇迹”,与張锦梅有着密切关系。

张锦梅1965年出生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土黄色,野外见到一棵树、一朵花都是不容易的事。“可能因为名字带‘梅,注定我和林业要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1985年张锦梅进入青海省农林学校学习农学。学习之余,看着西宁光秃秃的南北两山和城市少得可怜的“花花草草”,张锦梅给自己打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土地变绿变美!”

毕业后不久,她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出于对植物的热爱与熟悉,4年后她被调到西宁市西山林场担任技术员,负责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造林。此时,西宁正开展南北两山绿化,西山林场是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

初到西山林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从小在青藏高原出生长大的张锦梅也不禁皱眉。刚到林场的张锦梅也一度望“树”兴叹,看着树苗种下去几个月,也看不出啥变化,她不禁叹气,“这树苗啥时候能长大?”

刚开始育苗,就遇到挫折。张锦梅负责的第一批杨树扦插苗,冒出绿芽、长势良好。可出圃时,超过60%的树苗,根都被害虫咬光。

害虫只能靠手工捡干净,不然很难根治。带领工人,夜晚提灯,翻开土层,忍着恶心,张锦梅将小拇指粗细的活虫从土里一只只捡起,收集处理,“平均一亩地里能捡出近400只虫,捡了3年才把虫害控制住”。

上山指导工人掘土、挖坑、栽苗、封坑;种苗严格分级,选出良株后必须带土移栽;繁育品种少,就从外地引苗试种,观察是否适应高原气候;针对不同品种,探索不同繁育方式,找出最适宜的培育方法……

现在,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从7.2%提升到79%,濯濯童山早已丛丛绿荫,城区街巷花团锦簇,老一辈人印象中的荒寂与苍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一切背后凝聚着张锦梅和团队30年的心血。

“三江之源”建设绿色长城,究竟应该以乡土树种为主,还是外来树种为主?这让张锦梅陷入了沉思。

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张锦梅研究发现,河北杨在海拔超过2600米的多数地区,由于土壤热积温不够无法正常生长,“高原环境特殊,必须培育适宜树种,这是天大的事”。

得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村的杨树沟,还有一片树龄200年左右的天然青海杨,张锦梅和同事立即动身前往。

采集种条只是育种第一步。张锦梅采集的青海杨枝条,先要经过3轮无性繁殖扦插,选出优势种苗单株扩繁,再进行扦插繁殖、区域试验,待成熟开花,才能选出良种。“一切顺利至少要8年,开展花粉杂交的有性繁殖,至少还得再等2年。”

2005年,张锦梅前往海西州格尔木市考察选育树种。蚊子通过撕烂的裤管钻进腿里,腿上叮咬的疙瘩密密麻麻。更意外的是,出差途中还遭遇翻车,坐在副驾驶座的她锁骨骨折,受伤严重。

经历近10年的繁育和比对,张锦梅终于选出“树干通直、生长量大”的青海杨良种,并探索出“大树采穗、单采单繁、无芽扦插、当年初选、次年复选”的选育方式,将杨树育种周期缩短3至5年。

眼下,这批在基地栽植培育的青海杨良种已在柴达木盆地、西藏阿里等地推广种植,筑起一道道防风固沙、美化高原的“绿色长城”。

张锦梅坦言,深夜无眠时偶尔也会自问:“自己是不是活得太简单?”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用在育苗选种上,风吹日晒、皮肤粗糙、双手长斑、灰头土脸,几乎没穿过裙子和高跟鞋。

“第二天看到林荫翠绿,就浑身释然。”张锦梅说,自己与恶劣环境“硬碰硬”的这些青春年华,换来高原林木的新貌与生机,自豪感油然而生。“用岁月浇灌出丛丛绿林,这是我们履行的使命和收获的光荣。”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西宁种苗树苗
林木种苗行业发展现状及管理措施探讨
浅谈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合影
苗木信息
三棵桃树苗
林业种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