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实践的路径与经验

2021-09-13 02:00马佳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7期
关键词:实践困境乡村治理精准扶贫

马佳文

摘 要:在精准扶贫进程中与乡村治理相关的一些问题出现许多实践困境,两项制度的不完全衔接造成目标群体的瞄准偏离,而乡村“差序格局”的层级结构分化,很大程度上带来了“精英俘获”问题的出现。而且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之间也会形成一种权力的博弈与失衡问题,这些都为精准扶贫实施中的乡村治理带来了影响。2020年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本文从乡村治理的视角审视精准扶贫实践中的路径与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后期的帮扶工作,防止返贫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治理;精准扶贫;实践困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03

1 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在进行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在面对不同的贫困环境以及贫困户时,需要用科学的程序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而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深入乡村社会中去,又不可避免要与乡村治理相适应。但是精准扶贫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和困境,因此如何使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农村社会政治生态相适应就非常重要了。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学者对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也进行了很多总结与分析。目前,大多数学者对精准扶贫政策地方实践困境与成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乡村结构分化与乡村治理等方面。葛志军、邢成举在对宁夏银川两个村庄进行调查之后,从制度设计角度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地方实践困境与发生原因。李博从乡村治理中的治理主体、方式、环境、动力等因素来考虑其对农村精准扶贫的影响。唐丽霞、罗江月等基于5个省的实地调研资料,从贫困农户识别的政策和技术困境、乡村治理现状、贫困农户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扶贫政策本身的制度性缺陷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精准扶贫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可以看到,目前,学者大多是从制度缺陷与设计视角来分析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的困境,较少有将从乡村治理视角下分析精准扶贫实施进程中所产生的典型实践问题。而扶贫工作的开展与乡村治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要更好更深入地推进扶贫工作,就需要结合乡村治理进行综合分析。

2 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2.1 精准识别目标瞄准偏离

精准扶贫首先要确保理念精确化,而精准识真贫也是准确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这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也面临各种挑战。多数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并不大,这使得对扶贫对象的识别和认定工作变得较为困难。在进行民主评议过程中,许多村民也只是大致知道一些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这种识别在操作过程中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偏差,并且即使是相同收入的家庭,致贫原因和家庭负担等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仅依靠收入多少来判断贫困程度,这种识别体系也是不健全的。而且农村有着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口,这些人口在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些贫困村民常年在外,不仅没有条件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且不能参与相关认定流程,这都为精准识别造成一定的困难。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由于多层级传递信息,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上级政府也无法细致地去了解,这也会大大降低扶贫的精准度。而且不同的地方对贫困户界定的标准不尽合理,大部分地区并没有采用收入标准进行认定,这就会存在识别过程主观化这样的问题。

2.2 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卷化”

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与扶贫目标偏离的现象,这种偏离表现为扶贫的“内卷化”。“内卷化”一词是指农民由于人口压力,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追加劳动力投入,以期获得产量的增长,结果呈现出劳动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问题,大量的劳动投入并没能带来产量成比例的增长。杜赞奇、黄宗智等学者进一步将这一概念沿用在乡村治理的分析当中。不少村庄虽然有大量扶贫资源的投入,但是使用效率却不高,这一方面有资金投入的“内卷化”,同样也有人力投入的“内卷化”。

自精准扶贫大力实施以来,贫困村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核以及需要完成考核指标,而为了完成这些指标,一些县级政府不得不将一些扶贫资金投入一些效益低下的项目中,导致大量资源在投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边际效益递减。例如光伏发电项目,前期投入成本非常大,但是收益却很低,因此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而且有一些项目不适合在一些贫困村实施,但是考核指标需要发展产业扶贫,即使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将产业发展起来,之后能否继续发展下去也是未知数。除了资源投入内卷化之外,人力投入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一些扶贫干部就需要经常加班,加班内容常常是填写各类考核表格,在这种过程中造成了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人力投入的边际效益极低,也体現着一种内卷化逻辑。

2.3 精准扶贫项目资源的“精英俘获”

精英俘获是指由于村庄精英对发展资金、项目信息和发言权的控制,导致发展资金和项目偏离既定目标、扶贫资金和项目利益的绝大部分被社区或者村庄内的精英获取的不良现象。在乡村治理中,精英治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的一大常态。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大多成为承接国家自上而下投入的项目资源的中间载体,具有比普通村民更多去获取政府扶贫资源的机会和权力。在评定扶贫资助对象时,村干部利用职权向自己的亲属或朋友分配扶贫资源的现象,会引发普通村民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增加乡村治理的难度。

费孝通先生在描述中国社会关系时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同样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在村级结构中,村干部与驻村干部处于扶贫项目信息的核心地位,再按照关系密切程度由近及远传递至其他圈层的村民,权力核心大多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这样扶贫项目信息往往最早为乡村精英获得,而权力圈层外围的普通村民则获取信息的时间较为滞后,贫困村民一直处于信息边缘位置,这样扶贫工作只能获得乡村精英的反馈,也是无法对贫困户的真实需求有一定了解的。

猜你喜欢
实践困境乡村治理精准扶贫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与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