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方法对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

2021-09-13 13:50徐明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徐明霞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要求,但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探索解决方法。基于价值澄清方法的理论分析和反思,吸收其合理思想内核、摒弃其不合理因素,从创新教学方法、生活化教育内容以及制定多元化考核方式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工作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提供有益启示,从而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价值澄清;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67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回应,是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课程理念,也是解决长期以来专业课堂和思政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两张皮”现象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要求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位置。然而“课程思政”中具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亟待探索解决方案。发源于美国的价值澄清方法作为西方德育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在美国道德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合理思想内核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两种:显性思政课和隐性思政课,显性思政课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隐性思政课程主要指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学科课程,并将“课程思政”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课程思政”是指高校通过“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包括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课程思政”指高校在专门“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从“课程思政”的狭义内涵入手进行研究。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开启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发展新阶段。

1.2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时间还比较短,即使从2005年上海推进“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算起,也仅有15年的时间,而真正引起重视是从2016年开始,“课程思政”建设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除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高、课程内容思政资源挖掘不够等原因外,在具体教学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有单向灌输的教学倾向、教育内容与生活相脱离、考核方式重知识能力而轻价值。

1.2.1 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脱离,不利于价值认同

“在理性化社会中,感性必须和理性、感性体验必须和知性认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使某种价值观念得到深入、稳定、持久的理解和认同。”而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效果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感性与理性的分离,主要是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脱离,这种脱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将知识回归现实,而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造成知识与生活“两张皮”。

二是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使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被动参与课堂,不能将知识与自身日常生活体验相联系,体会不到知识本身或知识获取过程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点:其一,知识本身高度抽象化、理性化,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纯理性的思维运动,致使教师更关注知识本身,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其二,“社会本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导向下,个人生活让位社会发展,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次之。其三,价值体系不健全,具体价值目标不明确。我国虽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并不是价值体系的全部,还应包括以核心价值体系为轴心的各个领域的具体价值,只有明确了具体科学领域的价值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才能确立明确的价值目标。

1.2.2 单向灌输的教学倾向,不利于价值认知

课堂主要是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主动的“教”与学生自主的“学”共同构成。然而现实中,学科教学活动更多呈现为教师主动的“教”,而学生被动的“学”,教师以理性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则成为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主要进行机械记忆、反复习题练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较差,教学活动也就成了一种单向灌输活动。这种灌输性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的落后和教学方式的单一,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更无法将知识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体现出来,被学生领会和吸收。在这种灌输性教学倾向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则会使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元素不易被学生认识到、感受到,不利于学生价值认知,更达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1.2.3 考核方式重知识能力而轻价值,不利于育人的价值导向

我国的课程目标是“三维目标”,追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然而现实中,由于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在课程设置上重知识、能力培养,而价值观目标则被轻视,这种倾向在学生考核方式上则表现为“分数至上”“成绩第一”等量化形式。在对教师质量评价方式上,教师的工资、考核、职称、晋升等都与学生成绩挂钩,将教师的教育导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可见,无论是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教师的质量评价方式,都缺少“价值引领”这一重要功能,弱化了课堂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提出,一方面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驱除当前教育的这一顽疾。考核方式重知识能力而轻价值,不利于育人价值导向,更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