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2021-09-13 21:55王作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屋顶

【摘要】中国的古建筑历经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月的沉淀,以它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的功能性,体现出了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技艺的高超。本文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研究,介绍古建筑屋顶的起源、构造、作用、样式以及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结合沈阳故宫屋顶的特点,对古建筑屋顶加以阐述。

【关键词】屋顶;修缮;沈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205-04

【本文著录格式】王作.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以沈阳故宫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205-207,210.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的古建筑分上中下三段,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中国古建筑屋顶作为整个建筑的最上段,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它经常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在功能上是古建筑最上层能遮风挡雨、排泄积水,并且起覆盖作用的围护构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不但样式愈加丰富、造型更优美、而且极具特色,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随着地域的不同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式样和构造也有所不同,其中以北方官式建筑的屋顶最有代表性。

一、中国古建筑屋顶概述

(一)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住在天然的洞穴里。

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穴居、半穴居的“土穴”,这时候的人类利用地面的断崖挖一个洞,或者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坑,用树枝木棍搭起架棚,上面铺上茅草作为住房,这个时候房屋屋顶还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屋顶,只是人类为了暂避风雨的遮挡物。

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比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很大进步,这时期房屋建筑的特点是由半地穴式逐步向地面建筑发展,这个时候房屋屋顶就有了雏形,从此以后古建筑屋顶开始发展演变。

历经漫长的岁月,古建筑屋顶从初得雏形至明清时期的规格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陶瓦开始代替茅草铺贴在屋顶上作为防水材料使用。最初只是在草顶上局部铺贴陶瓦,随着制作陶瓦工艺的成熟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逐步发展为屋顶全部铺贴陶瓦。这代表着屋面材料开始由“茅茨”升级为“瓦屋”,并且传承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秋战国时期讲究建筑的“美轮美奂”,这时候对屋顶的要求不单单只是遮风挡雨了,屋顶装饰开始兴起。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考工记》问世,书上说:“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这表明在战国时,对草屋顶和瓦屋顶的不同坡度处理已有一定的社会性规范。

汉代的画像、石建筑和陪葬明器上显示出当时屋顶的坡面还是比较平缓的,屋顶举起的高度有限,屋顶的正脊已有升起,屋頂形式多样,多层重楼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这时期的屋顶一改汉代建筑屋顶的沉闷、滞重、不注重人的个性。屋顶的正脊与鸱尾衔接成柔和的曲线,出檐深远,给人以庄重而柔丽的浑然一体之感。北朝的屋顶建筑较为古朴、敦实,南朝的建筑显得纤细轻巧,较为秀美。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扮演着一个承上起下的重要角色。

隋唐时期,隋代虽短,却是中国古建筑屋顶趋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隋代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飞檐翘角,空灵通透。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屋顶出檐深远、举折和缓,整体看去舒展平远、恢宏富丽、雄浑大气,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配合屋脊两端如弯月形的粗大鸱吻,很好地烘托出唐代建筑不凡的气势。

宋代的建筑无论在工程技术还是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高峰。这时期的古建筑屋顶坡度较大,屋顶组合穿插错落,高档建筑的屋顶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的剪边装饰。最重要的是北宋崇宁二年颁发施行了由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这本书详细的说明论述了建筑工程做法,它是中国第一本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规范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法式,其中也包括屋顶各个构件的规格和做法。《营造法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从此以后,我国古建筑的创作,基本上均是按照这一个法则。

元代这个时期由于统治者为蒙古人,所以建筑特点更具特色,元代主流的建筑屋顶采用圆顶形,并且广泛用琉璃装饰,屋面的饰件主要为筒瓦、板瓦、滴水、勾头、当、正脊、垂脊、角脊、正吻、垂兽、仙人、走兽等等。

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高峰时期,而且是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整体呈现出形体很简练、细节却更加繁琐的形象。特别是雍正十二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工程作法则例》,这本书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由此清朝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这时期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

(二)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构造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屋面、屋脊和承重结构。

屋面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即为屋面,这一部分面积较大,可以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屋脊是用瓦、砖、灰等材料做成的砌筑物,它是沿着屋面转折处或屋面与墙面、梁架相交处砌筑而成。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分别有正脊、垂脊、博脊、戗脊、角脊等。承重结构就是指具有功能意义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很多构件组合起来,承担整个古建筑最上层的重量,并把重量传导给墙或柱,对整个屋顶起到支撑作用。关于中国古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三)中国古建筑屋顶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为木材,而古建筑屋顶正是保护房屋木结构的主要部分。虽然历史后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屋顶的用材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其基本功能还是必须有的。

古建筑屋顶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承重作用,它承受作用于屋面上的所有荷载;二是围护(即排水、防水和保温隔热)作用,用以抵御自然界的雨雪风霜太阳辐射和气温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三是美化装饰作用,屋顶的形式对整个古代建筑立面和整体造型有很大的影响,是体现建筑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代表着等级。

(四)中国古建筑屋顶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屋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特征:硕大的屋顶、流畅的曲线、深远的出檐、超翘的翼角。中国古建筑屋顶外观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屋顶很大,更有甚者在有的古建筑上屋顶的比例大于屋身。屋面曲线流畅,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屋檐远远伸出,这种大出檐在功能上有种种好处,既能够遮风雨,又能够更好的挡阳光。翼角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结构向上翘起,看起来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因为古建筑出檐深远,所以翼角也随之变得长而有力。

二、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

中国的古建筑屋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文化积淀,形式多样并且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分为下列几种: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式、攒尖式等五种。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屋顶形式有等级区分,重檐的等级大于单檐,然后是庑殿顶等级最高,往下依次为歇山顶、攒尖顶、懸山顶,最后是硬山顶等级最低。

(一)硬山顶

硬山顶有两坡,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与山墙齐平,山墙上不露出木檩,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硬山顶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它的等级跟别的形式相比最低,所以皇宫中此等形式较少,出现也比较晚,明清以后较多用在住宅建筑中。即使如此,硬山顶却很快获得了普通家庭的青睐,并且在民间广为应用流传,更有甚者还被应用到了高等建筑中,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故宫的很多建筑都是硬山顶建筑,如崇政殿、清宁宫等。

(二)悬山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跟硬山顶一样只有两坡,它的屋顶伸出山墙的外边,木檩在山墙以外露出一截,两边山墙各伸出一部分悬空,因此得名悬山顶。区分硬山顶和悬山顶的方法,就是看山墙处是否有伸出悬空,硬山顶会将山墙紧紧包住。硬山顶和悬山顶都被广泛使用,硬山顶的形制更有利于防火,悬山顶的形制是防水更加有利。从等级上看,悬山顶形制仅高于硬山顶,也同样被普遍应用在民居建筑中,但是在等级比较高的古建筑中还没被应用。

(三)歇山顶

歇山顶,宋朝称九脊殿,清朝又名九脊顶。外观看有九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正脊前后两面整坡,左右两个半坡,半坡以上有个区域呈三角形名为山花,山花可以加各种装饰。歇山顶衍生出多种变体的形式,比如四面歇山顶和卷棚歇山顶等,不但丰富了古建屋顶类型,而且增加了数量,彰显了古建筑屋顶形式多变。歇山顶有单檐和重檐,重檐歇山顶等级很高,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北京天安门就是重檐歇山顶。

(四)庑殿顶

庑殿顶有五脊,前后左右四坡,正脊连接前后两坡,左右两坡共有四条垂脊,上面一端均交于正脊。庑殿顶等级很高,其中重檐庑殿顶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明清阶级制度森严,由于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等级高,所以多用于皇宫、寺庙的主殿上,如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庄严肃穆等级也很高,被较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五)攒尖顶

攒尖顶平面多为圆形及正多边形,顶部集中于一点,名为宝顶。攒尖顶没有正脊,根据脊数的多少,分为几角攒尖顶,如果3条脊就叫三角攒尖顶,其次往下分为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除此之外,一条垂脊没有的就叫圆角攒尖顶。攒尖顶的垂脊和坡面大多数有弧度,成一个平面或者向内凹,比较特殊的是盔顶,它的外形酷似头盔的形状,上半部分向外凸起,下半部分向内凹陷。攒尖顶一般以单檐居多,还有二重檐已少,三重檐极少,但塔例外。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在比较重要的建筑或者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由满族人创建的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应用的却是攒尖顶。

除上述几种常见形式屋顶外,还有平顶、勾连搭顶、扇面顶、万字顶、盝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券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屋顶形式。各种形式组合或变化,又可产生出多种屋顶形式,如两个或三个硬、悬山屋顶前后连在一起,可组成“勾连搭”,两个屋顶勾连搭者又叫“一殿一卷”。把两个矩形屋顶横穿在一起,就组成了“十字顶”等。另外,再加上平面上的各种变化以及重檐形式的介入,就使得古建筑屋顶的形式更加丰富。

三、沈阳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特点

沈阳故宫是由满族人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 年(后金天命十年),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不同于汉族传统的宫殿,沈阳故宫体现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特点。满族人初建皇宫并不拘泥于汉族传统的建筑等级与形制,更主张实用性和本民族习惯。例如沈阳故宫有两个金銮殿,这两个重要建筑使用等级都很高,但是屋顶等级却不高。

这两座建筑其中一座是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大政殿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首先攒尖顶等级就不高,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另一座是皇太极时期建造的崇政殿,崇政殿是等级最低的硬山顶建筑。如此应用在全国的古建筑中都少有,究其原因如下:大政殿用攒尖顶是因为满族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帐殿式”本就是其本民族特色,所以皇宫初建,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特色和意图来建造为自己所用的大殿。崇政殿用硬山顶,一是皇太极不想自己的大殿殿顶等级高过父亲,所以用硬山顶;二是满族民居就是硬山顶为主,硬山顶建筑实用性强,更利于保暖、防火等,更符合满族人务实的特点。

到了乾隆时期,屋顶形式随着汉文化的全面吸收而丰富起来。出现了悬山顶、重檐歇山顶、勾连搭和卷棚式硬山顶,沈阳故宫没有庑殿顶建筑。

沈阳故宫屋顶的琉璃瓦屋面也极具特色,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琉璃瓦屋面,它的特点也是满族与汉族对建筑理解的不同之处。在清代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用绿色琉璃瓦或绿剪边,皇宫和庙宇用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而沈陽故宫作为皇宫绝大部分是黄琉璃瓦绿剪边(中间黄琉璃瓦,周围镶三陇绿琉璃瓦)。这种做法在关内宫殿建筑中是少见的。文溯阁的屋顶又不同于前者,文溯阁本身是皇家图书馆,防火是很重要的一项功能要求;故采用了色泽凝重清雅的黑琉璃瓦绿剪边(中间为黑琉璃瓦,周围镶三陇绿琉璃瓦)。这种冷色调的渲染,搭配水纹雕饰,表达了一种不要发生火灾的美好意愿。在沈阳故宫中也只有太庙组群的六个建筑物采用了满堂黄琉璃瓦,而非黄琉璃瓦绿剪边,充分显示了建于乾隆年间的太庙遵从了清代“官式”做法要求,显现出了建筑的等级概念。

四、结语

中国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古建筑屋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屋顶上的一砖一瓦,都浓缩了古人对生活的敬重。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挖掘出更多的历史信息。同时通过研究学习古建筑屋顶,普及古建筑屋顶知识,提升保护古建筑屋顶意识,让中国的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陈伯超,朴玉顺. 盛京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作(1982-),女,山东,文博中级,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屋顶
在屋顶种植物
风筝连着屋顶的梦
登上屋顶
父亲
屋顶小传
逗你玩
澳女子屋顶连连发出巨响 竟发现20张蛇皮
Read for fun
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