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9-13 05:01戴艳涛雍丽英孙福才陈峻峰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机电证书

戴艳涛 雍丽英 孙福才 陈峻峰

摘 要:“1+X”证书制度与原有的证书体系相比较,是制度上的重要创新。要使“1+X”证书制度真正的落地实施,职业院校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创新人才培训培养模式。文章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例,分析了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哈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针对具体问题制订的措施和实施后的效果,旨在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0 引言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已经公布了4批培训评价组织及其开发的“1+X”证书名单。经数据分析,培训评价组织分布24个省市,平均每个省份约13家。

1 “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1.1 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与原有的证书体系相比较,“1+X”是制度上的重要创新,要使“1+X”证书制度真正落地,职业院校就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创新人才培训培养模式,推进“三教”改革及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变革,畅通“1+X”书证融通的渠道。“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了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1]。

1.2 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在证书的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创了学历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基础知识和X技能证书都要通过考核。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技能证书的考核,在企业的参与下,将岗位能力分解成实训项目或者是实训单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接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将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先进标准编入教学内容。借助“1+X”证书试点工作的东风,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2]。

1.3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生在保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1”学历证书)的同时,强化X证书考核内容的学习。另外,X证书有层次和类型的选择。能够通过考核取得毕业证书,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且具有符合市场和产业需求技术技能,具有就业和创业的本领,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1+X”制度下机电一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阵哈尔滨,对接电力装备制造产业,组建了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5个专业的专业群。在响应国家号召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过程中,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3],总结如下。

2.1 “双师型”教师整体水平有待加强

(1)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增加。学院中有部分教师是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任教,没有实践经验。对于“1+X”证书技术技能的培训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2)以前聘任教师往往看中的是学历,这部分教师理论水平比较高,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很难胜任实训实操的指导教师。

(3)教师每年假期的实践锻炼,受时间段限制不能够深入企业,对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掌握欠缺,学生实战和实践经验的教学需要由企业人员进行补充。

2.2 实训室功能单一,开放性不强

学院内各专业的实训室只提供本专业的学生使用,满足本专业课程的基本实训,除了正常教学,不对外开放,设备闲置率较高。有些实训室的设备存在老旧、落后的问题,已经不能满足X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要求,需要重新建设。

2.3 课程设置与证书要求脱节

(1)课程内容落后。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学生不能及时地掌握制造业的前沿理念和先进技术。

(2)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结构没有实现对证书考核大纲要求的有机衔接与全面覆盖,专业课程的学时设置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需求。

(3)课程评价缺乏客观性与准确性。有关岗位的核心课程一般采取期末考试、操作考核等方式结课,没有形成课证融通的教学体系。学生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课程评价缺乏客观性与准确性。

3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1+X”试点工作案例

在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时,哈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明确组群逻辑

(1)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中游的配套零部件加工及电力成套设备生产过程,针对工艺编制、加工制造、质量检验、设备维修与维护及产品测试等岗位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熟悉智能制造流程,能够操作、维护智能制造设备,运用智能化技术解决复杂问题,能主动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制造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接配套零部件加工和电力成套设备生产过程智能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術与自动化专业对接机加、焊接等关键工序精细化,工业机器人专业对接简单重复操作岗位无人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要求,各专业间发挥优势形成合力与啮合效应,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群组群逻辑如图1所示。

3.2 建设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首先,对专业群内的实训设备实施共享开放政策,提高实训室设备的利用率,同时采购先进的设备供学生使用,形成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实操实施的整个过程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产教融合,使人才培养跟上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目前,校内实训基地面积22 700 m2,设备总值7 400万元,工位数2 584个。学生在校内参与真实企业的产品加工、设备装配、调试与维修,生产性实训占专业实训课时比例达65%。构建以培养装备制造新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集训练、研发、创新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与职业岗位密切接触,大大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3.3 组建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提高专业骨干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引进专业组织培训教师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兼职教师64人。专任教師中教授  10人、副教授45人、博士8人,双师素质比例94.18%;兼职教师中大国工匠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9人,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扎实、职业能力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4 改革课程体系建设

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了CDIO项目式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考核模式和多元评价方式。对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设立单独的课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对接,以证书考核为导向,保证X证书教学要求。

3.5 创新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哈尔滨焊接研究院、哈电集团、哈轴集团、哈博实等企业合作,机电一体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个专业共同创新并实施“双元培养,国际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博实等企业合作实施“学工融合,德技并重”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学习内容中融入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即是学习过程,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核心技术和岗位核心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的学生,除了本专业具备的学历证书以外,还能拿到“冶金设备点检职业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职业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特殊焊接技术职业等级证书”等。

4 结语

电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导致大量低技术含量岗位消失,具备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能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正在形成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职院校在“1+X”证书制度落实、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联合行业和企业,结合市场和产业需求,将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综合统筹,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小青,姜乐军,肖红升,等.基础性条件保障:“1+X”证书制度下的实训基地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0(2):16-20.

[2]徐国庆,伏梦瑶.“1+X”是智能化时代业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7):21-26.

[3]周小青,陈刚.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业,2019(5):24-30.

(编辑 王雪芬)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机电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