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与“口袋”思政耦合性探究

2021-09-14 20:55顾玲玲胥青陆晓云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口袋思政

顾玲玲 胥青 陆晓云

摘  要:传统节日文化将何去何从?如何跳出制约思政工作的瓶颈?本文拟从解决这两大问题出发,探索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口袋”思政耦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以春节为例,在实践中具体演绎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总结两者耦合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口袋”思政;耦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2-0095-03

一、理念推崇与现实背离——传统节日文化将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文化特质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也寄托着中国人以儒家仁义文化为核心的道德信仰与人文情怀,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基因密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各类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中,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保护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建立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一种从个人到家、国、天下的文化体验过程。然而,在网络时代,包罗万象的各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感官体验,绚烂缤纷的高科技让享乐主义的“奶头乐”战略不战而胜,人们不假思索地沉湎于当前的信息消费、快速消费,对传统节日的记忆趋于苍白,谈起“节”,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多会与放假或刺激味蕾的“吃”联系起来。理念上的重视与实践的背离,让人们不得不深思:传统节日文化将何去何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节日的灵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节日借助网络及高科技再放异彩”,这是在网络时代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新领域、新命题。

二、理论有力,内容和形式贫瘠——制约思政工作的瓶颈

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将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他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为依托,我国的德育现状表现为:德育理论支撑有力,德育模式层出不穷,德育内容和形式卻成为制约德育实效的瓶颈。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延续,而且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彰显。“就内容而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生命意识;就形式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规范性、审美性和参与性等特征。”[3-4]毋庸置疑,中国传统节日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依托中国传统节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中,除了立足传统的高校理论阵地,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和重建传统礼俗传统外,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既是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让思政工作“活”起来——“口袋”思政模式的兴起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活力、更好地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2018年,上海高校面向社会大众推出的音频课程《奋斗吧,我和我的国!》,“中国系列”所承载的好故事、好声音,成为人人都可随时随地学习的“口袋思政”。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使命,以把握时代发展主题为主线,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主体,这样的“口袋思政”教育既可以体现出各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又承载了同频共振的育人理念,学生在“共情”中产生“共鸣”,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追捧和欢迎。

“口袋”思政是“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种新型形式,它以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为媒介,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便携式智能设备联系在一起,设置学生日常服务、文化家园、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党建工作、社团活动等栏目,达到通过手机端就可以时时、处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守正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与“口袋”思政耦合性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说:“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传统节日文化只有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加强与大学生的联系,使节日这个重要文化载体切实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功能,才能在节日味道中延续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

网络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化传播手段,不仅为传统节日大放光彩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同时也赋予了传统节日文化变幻万千的传播方式。从内涵上看,“口袋”思政能够运用崭新的形式,不断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让广大的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根植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进一步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从外延上看,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也需要借助“口袋”思政的“东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远不再束之高阁、高不可攀,可以尽情地挥洒、展示于现代信息平台上,为现代网络增添文韵与厚重[5]。

借助“口袋”思政的平台,如何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能量与风采?下文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为例。

五、以春节为例,演绎“口袋”思政与传统节日文化的耦合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百岁年为首,是中国人最隆重、也是最富有文化内涵、历史底蕴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会举行各种饶有风味又独具特色的新春活动,这些活动以吐旧纳新、祈福祭祖等为主要内容,活动精彩纷呈,是中国文化的精粹。

春节假期正值寒假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们又大多宅在家中过年,高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的“文化家园”板块,设计多样化的形式和参与路径,既能够让大学生们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感受年味,同时又充分挖掘春节中辟邪除尘、期盼团聚等德育元素,用贴近学生的网言网语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接纳与传播中来,并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严防出入、注意防护、就地过年的要求结合起来,让中国年过得更有年味,更有意义,可通过以下几个主题具体展开:

(一)寻找年画里的年味——创意年画我来晒

俗话说“无画不年”,贴年画过新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年俗。每到这时,家家户户不约而同、欢欢喜喜地在门窗上、墙壁上贴年画,空气中酝酿的中国年味儿便扑面而来。民间年画的题材内容有着“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优良传统和政教功能。

1. 初识年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这一板块中,高校设计与介绍年画板块的视频资源,建立超链接,让大学生们通过直观的视频资源,了解年画的题材和历史,真切地感受年画作为庆祝年节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形式,其不仅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和沟通“媒介”,而且承载了自然和人文信息,传递了中华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年画的形式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角,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再识年画,抗疫、拜年两相宜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可以承载中华儿女战胜疫情、收获平安的美好祝愿。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中国擎举国之力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抗疫平稳局面。2021年又恰逢春节团圆佳节特殊时期,为了家人的健康平安,部分高校大学生及其家人不得不就地过年。高校可设计“年画带回家”在线拼图游戏,通过趣味的年画拼图玩法,学生不仅可以检索不同地区的年画,感受各地年画的魅力,还可了解“年画寓意”背后的意蕴,将年画生成贺卡或年画海报向亲友拜年,对亲朋好友致以新年祝福,用一种全新的线上拜年方式度过新年。

3. 学做年画,以牛为主题,不用扬鞭自奋蹄

春节与生肖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生肖文化,华夏一家”,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承载的文化烙印和特有标记。每十二年一轮回,在十二生肖中,牛是勤劳憨厚、甘于奉献的象征,在2021年的新春團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提“三牛”精神,号召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

以牛为主题,高校可鼓励师生结合自身的教学、学习实践和对“牛”生肖文化的理解,进行年画创作,并在微信公众号中展示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通过牛年年画这个有趣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乐学善学“三牛”精神等时代精神,并积极践行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青年担当。

(二)美食征集令——小年纳福瑞,喜迎幸福年

1. 小年美食大PK,美食中的家国情怀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吃些什么?怎么吃?这些问题不仅包含健康与养生理念,而且蕴含着有趣的民俗文化。

小年期间,高校可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征集各地春节的美食,并在留言区让学生们做自由评论,通过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大PK,勾起大家对魂牵梦绕的家乡的热爱之情,体味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抒发广大学子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2. 饮食文化漫谈,舌尖上的科学与舌尖上的道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警醒人们远离那些陌生或者熟悉的“野味”,当五光十色的美食引发学子视觉大冲击的热论时,高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趁热打铁举办一期关于饮食文化的漫谈。

通过学生关于饮食文化的讨论,高校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所谓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不是说人“伟大”到什么都能吃,而是要善于与身边的飞禽走兽和睦相处,各自保护好、延续好自己的生命,维护好所有生命的生存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命观。

六、传统节日文化与“口袋”思政耦合性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上述以春节为例的传统节日文化与“口袋”思政耦合,高校应在以微信平台为主要媒体的实践操作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的优势,将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吸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中来,将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精髓、“三牛”精神的引领价值、家国情怀的抒发、生命教育的警示等,以充满人性温暖和人文关怀的形式,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实现人人得以参与,时时得以关心,处处得以教化的思政教育效果。

揣在“口袋”里的思政,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方式激活传统节日文化的基因密码,用现代化的方式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在守正与创新中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表达方式,为实现小平台、大舞台的大思政的形式和内容探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琳,许秦. 网络时代,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EB/OL]. (2018-10-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566533566525 435&wfr=spider&for=pc2018-10-17.

[2] 胡培培. 传统节日何以成为思政教育的大舞台[J]. 人民论坛,2017-12-18.

[3] 高方方.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J]. 大观,2017(02):122-124.

[4] 高福燕.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5(02):42-45.

[5] 刘姗姗. 中国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15.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口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浪漫口袋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会喝酒的大口袋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