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1-09-14 04:29朱倩倩谭文华
台湾农业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朱倩倩 谭文华

摘 要:【目的/意义】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基础,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和内在动力,是对生态文明语境下乡村现实问题的回应。直面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探寻其破解路径,有益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分析、总结出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提出相应实践路径。【结果/结论】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着主体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欠缺、乡村“厕所革命”不够彻底、乡村生态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等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些现实困境,必须强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加大乡村“厕所革命”的力度,坚持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并重。

关键词:乡村生态振兴;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Th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overall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key starting point and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ac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nd exploring the way to break it are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ethods/Procedures】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analytical induc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existing in th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paths were proposed in view of these realistic predicament. 【Results/Conclusion】At prese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logy was faced with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a 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sufficient “toilet revolution” in rural areas, an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t wa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farmer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ensify the rural “toilet revolution”, and adhere to the protection and planning of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Key words: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value of times; realistic difficulties; practical path

鄉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它以乡村为立足点,聚焦于乡村的复兴与发展,对乡村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总体部署和规划。生态振兴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和内在动力,是对生态文明语境下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乡村生态环境难以适应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背景下,如果乡村生态环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就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也难以实现。直面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探寻其破解路径,以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关注的时代课题。

1 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价值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论断。乡村生态振兴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不少专家学者对乡村生态振兴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如落志筠[1]认为,乡村生态振兴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天然存在的乡村生态环境转化为物质财富,实现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造福百姓;刘志博等[2]认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然生态修复、自然空间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维护等3个层面;马晓旭等[3]认为,乡村生态振兴是关于整个乡村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关注的视角更加侧重于乡村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生态资源的情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综合上述研究,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振兴即通过乡村党组织、村委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恢复和建设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无疑乡村生态振兴对于建设美丽乡村、绿色中国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1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为一体的全面振兴,五者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整体。其中,乡村生态振兴是基石,它关乎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乃至乡村的全面振兴。一是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通过提供绿色原材料,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将生态本身转化为产业;二是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依托乡村美丽的生态空间弘扬特色乡风民俗,能够为乡村留住记忆和乡愁,从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三是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吸引乡贤回归以及更多的人才走向乡村,为乡村建设聚集人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四是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之后,有利于乡村基层领导干部将更多精力放在探索乡村治理和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去,从而不断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1.2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更多的是以满足物欲为目的,专注于捕捉眼前出现的机遇以满足自身的现实需要[4]。传统的乡村社会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物质生活所需,大规模地开发农业资源成为一条捷径,但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农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社会效益,造成生态环境危机,如乱砍滥伐引发水土流失,造成森林生态系統失衡,珍稀物种大量灭绝;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使臭氧层遭受破坏,造成全球气候大幅度变暖;不加节制、不合理地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资源日益匮乏等。乡村面貌由此呈现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景象[5]。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人们往往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承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乡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城市生态负担的转嫁者。乡村生态振兴的真正价值诉求在于构建新型的生态伦理观,对“生命共同体”理念做出新的时代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6],意在阐明人与自然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振兴乡村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3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如何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统筹衔接机制,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又是“三农”研究的热点[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构建适合宜居的生态沃土。振兴乡村生态作为振兴乡村的主要内容,适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影响因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民生事业的发展和民生质量的提高,这也说明要想为广大农民谋幸福,光靠“双重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求。当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脱贫也是很有价值的。以生态环境充当减贫的“踏板”,能够较有成效地避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发生[9]。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农民,实现农民振兴是最有效的振兴[10]。因此,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迫切现实需求,也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乡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乡村生态振兴与乡村生态扶贫的有机统一,可以实现乡村精准脱贫和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双向共赢。

2 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乡村生态振兴主体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欠缺

农民是乡村生态振兴的主体,调动农民首创精神为乡村生态建设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尊重农民真实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农民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以此来推进农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11]。说明党中央把农民需求放在首位,让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然而,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主体,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上看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生态文明知识比较欠缺。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部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也一般选择外出务工,加之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接受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样导致农民整体上生态文明知识比较欠缺。二是农民的生态责任意识比较欠缺。大部分农民“依然没有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落后思想的影响”[12],当经济发展与生态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未认识到自己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推广绿色发展的活动都被视为是政府的职责”[12],与自己无关,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三是农民的生态种植意识比较欠缺。农民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普遍存在盲从心理,常常种植一些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农作物,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受一定的破坏。此外,农民对生态知识掌握得不够,不能较好地利用生态种植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2.2 乡村“厕所革命”不够彻底

厕所作为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卫生状况的好坏关系到生活环境及人民健康。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推行农村“厕所革命”,能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符合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要求[13]。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16年末,全国农村还有46.5%的村没有完成厕所改造[14]。2013-2017年中国农村累计使用卫生公共厕所户数从3165万户降至2998万户,普及率由12.1%降至11.3%[15]。这表明当前乡村“厕所革命”存在着不够彻底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乡村“厕所革命”存在流于形式现象。总的来看,乡村“厕所革命”在不断推进,但有些地方力度仍不大,通常是上头来检查下面就推进一点,导致这些地区乡村公共厕所修建工作比较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旱厕。二是农民参与“厕所革命”主动性不够高。部分农民缺乏正确的卫生习惯,也未意识到“厕所革命”对于乡村生态振兴的意义和价值,在“厕所革命”中消极应付现象比较严重,很难促进“厕所革命”顺利进行。三是乡村厕所建设质量不够高。乡村厕所环境建设较为简陋,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厕具质量不过关,没有照明装备,有些厕所并未进行男、女厕所的划分等。四是乡村厕所的管理不太到位。少数村民习惯性地将生活垃圾倒入附近公厕,而厕所专业清洁人员又普遍欠缺,使得部分乡村厕所卫生情况堪忧。

2.3 乡村生态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乡村生态资源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载体,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因素。因而,只有实现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才能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农业与工业对立起来加以看待,导致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要适应工业化的模式,资本的逐利性必然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使得乡村生态资源破坏严重。一是土壤污染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单位面积化肥的施用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的施用量也逐年增加,是美国的2.5倍[16]。大量的化肥、农药被使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增收。但是,农药、化肥的长期大量施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土壤污染。二是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现阶段,农村养殖业、加工业等得到大力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污染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污水随意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甚至地下水等水源的污染。2019年,在全国2830处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中,Ⅳ类占到30.0%,Ⅴ类占到46.2%,超标指标主要表现为锰、总硬度、碘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铁、氟化物、氨氮、钠、硫酸盐和氯化物[17]。三是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秸秆大量被就地焚烧,以及乡村企业所排放的工业污染物等造成了乡村大气污染比较严重。《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卫星遥感共监测到全国秸秆焚烧火点6300个(不包括云覆盖下的火点信息)[17],这表明在我国农村仍然大量存在着秸秆被就地焚烧的情况。四是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如损害植被来修建房屋、发展畜牧业、开荒种地,砍伐树木充当生活燃料等,降低了乡村的绿化率。

3 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强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培养国民的生态责任意识,而面对农民生态意识的缺失,提高农民的生态责任意识至关重要[18]。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就要对农民思想观念进行变革,强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3.1.1 加强农民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乡村与科研机构、农业类的院校相接轨,建立健全全方位、全领域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特别是要匹配足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以此培养农民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另一方面,通过在乡村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乡村文化活动让村民主动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并以此来达到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入脑、入心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乡村宣传栏等文化墙建设,对村民生态文明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3.1.2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加强乡村生态立法,为乡村生态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另一方面,要增强对乡村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动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生态保护中来,推动村民为乡村生态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同时,政府要紧密联系乡村党员干部,规范其生态行为,从而通过干部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农民绿色生态观的养成。此外,对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适当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对乡镇企业建立特定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金融贷款帮扶等来激励乡镇企业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3.1.3 加大对生态技术的推广

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现实认知和实践能力,将生态技术纳入农民农业生产培训中,发展生态农业。另一方面,加强生态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创新生态技术,鼓励农村技术人员实现生态化转变。此外,建立与生态技术相匹配的政策保障体制,让政策红利惠及农民。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对生態技术相关知识进行宣传,让农民了解到掌握生态技术对农业增收是极为有利的,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生态种植意识。

3.2 加大乡村“厕所革命”的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厕所问题是关乎城乡文明建设的大事,不仅要抓好景区、城市,也要抓好乡村,并将此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以推进,以补齐生态短板,从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9]。因此,对乡村来说,“厕所革命”势在必行。一是加大对“厕所革命”的宣传力度,了解村民对“厕所革命”的真实想法,为村民答疑解惑,争取村民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张贴标语和海报、播放视频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厕所文化”氛围,促进厕所革命有效深入进行。二是要建立乡村“厕所革命”监督机制,鼓励不同区域的村民互相监督,调动广大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厕所革命”。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管理费用,也提高了“厕所革命”的效率。同时,对“厕所革命”成效比较显著的乡村地区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三是要发挥乡村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资金对乡村地区的投入,以加强公共厕所的修建;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工作,严格要求工程质量,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支持“厕所革命”有效进行。四是细化“厕所革命”工作任务,促进个人责任具体化、清晰化。每个乡村基层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范围,形成与自身岗位相适应的责任感;应积极学习相关政策,以政策指引工作总基调;同时,要加强厕所管理,为每个厕所匹配足够的清洁人员,并且对在厕所乱扔乱丢等破坏厕所卫生的行为进行适当惩处。

3.3 坚持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并重

对于乡村生态资源,要贯彻在保护中规划、在规划中保护的价值取向。

3.3.1 加强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

首先,要建立乡村生态保护专职或兼职部门,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问题。乡村生态景观是一个乡村最美的“名片”,包括自然景观、农业景观、村落景观等,具有“活态”特点。因此,对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基本原则,在维持生态景观原貌的同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其次,要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之中,对村民生态环保行为进行监督,包括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的施用,严控工厂“三废”排放,严禁焚烧秸秆和垃圾等。再次,对于因受到自然力、人为因素破坏的生态资源,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修复。最后,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促进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形成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3.2 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乡村生态振兴的推动,规划要先行。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构建差异化乡村。每个乡村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禀赋,要立足于本地生态特点,充分展现蕴含在生态资源里的经济效益。如福建省华安县依托生态地理优势,种植铁观音茶叶,形成特色村寨,以茶香铺成“致富路”,带动了乡村民众发家致富;宁夏龙王坝村以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通过建窑洞宾馆、布置梯田夜景、研发树屋等来展现乡村特色风貌,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其次,找准乡村功能定位,坚持城乡协调绿色发展。在生态资源规划设计中,要立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整体布局,对城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农旅结合带动三大产业发展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如江西温汤镇水口村找准了自身定位,通过立足城乡差异,大力发展旅游,成为了城市里的“休闲村”。

参考文献:

[1]落志筠.乡村生态振兴及其法治保障[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39-44.

[2]刘志博,严耕,李飞,等.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2018,46(24):48-50.

[3]马晓旭,华宇佳.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对比[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60-67.

[4]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0-86.

[5]本报评论员.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N].人民日报,2018-12-29(1).

[6]習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魏后凯.当前“三农”研究的十大前沿课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9(4):2-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姚星星,张国防.生态减贫的“隧道效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8(2):389-396.

[10]胡钰,付饶,金书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改革,2019(10):141-148.

[1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N].人民日报,2018-07-06(1).

[12]崔健,王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绿色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1(2):44-45.

[13]曾凡凤,冯元平,姜磊,等.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探析及建议——以仪陇县新政镇困石牛村为例[J].中国沼气,2019,37(6):80-83.

[14]张灿强,付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生态振兴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0(12):42-48.

[15]李婕,王玉斌,程鹏飞.如何加速中国农村“厕所革命”?——基于典型国家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20(10):20-26.

[16]高博,李桂花.农村环境问题:表现、成因及解决[J].理论与改,2016(4):180-18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20-06-02).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006/P020200602509464172096.pdf.

[18]纪咏梅,张红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探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2-86.

[19]刘玉瑛,宋庆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热词[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