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样本采集时间、分装时间及放置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

2021-09-15 07:27徐丽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3期
关键词:血样时间段室温

徐丽洁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229)

0 引言

血液样本检测是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然而血液样本的有效采集处理是保障血液样本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1]。不同的检测项目在真空抗凝管的选择上有严格要求,如于血常规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中主要使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紫色头盖抗凝管,而凝血指标检测主要用浅蓝色头盖的枸橼酸钠抗凝血管[2-3]。除了采集管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外,准确的把握采血时间、血样分装样本管时间以及血样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均有重要影响,对于特殊患儿无效的血样处理时间容易导致血样凝血,而再次血样采集不仅会给患儿带来身体疼痛,同时还会延误诊断和治疗时间[4-5]。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和筛选有效的血样采集处理时间,以期把握有效时间降低血常规检测凝血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至2020年6月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患有发热症状,待血常规检测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范围1-5岁、平均年龄(2.34±1.02)岁,男54例、女46例,患儿体重10-20kg、平均(14.13±2.98)kg。本次采血检测目的明确向患儿家属说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入选患者均无凝血障碍性疾病以及失血恐惧症,采血前患儿均空腹6h以上,患儿一次采血量满足8mL以上。排除患儿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排除入院检测期间患有严重腹泻等脱水问题,排除患有长期性贫血病症患儿,排除采血过程不配合以及采血时间长于4min以上患儿。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血人员由本院检验科同一人员执行,采血前严格依照医院血常规采血规程于患儿采血部位严格消毒,同时确认血常规采集管为EDTA抗凝紫色头盖,血管采集部位为患儿肘前静脉和桡静脉。每位患儿采血量为6~8mL,采血期间准确记录每位患儿的采血时间,同时在患儿血样采集结束后打开血常规试管帽,将注射器中血延管壁分装到3支含有抗凝剂的血常规试管中2~2.5mL/支,上下颠倒3-4次充分与抗凝剂混匀后,控制分装时间为3min内完成,记录每支血常规管中血样采血至分装完成消耗时间及相应试管编号;所有血样分装完成后放置室温(25℃左右)后,每间隔2h记录发生凝血的样本编号,样本室温放置最长24h后进行血常规检测。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采血凝血发生率:自采血针扎入静脉至血样采集完成的采血时间段发生血样凝集患儿占入选患儿的比例。

血样分装凝血发生率:自采血针扎入静脉至注射器内血样完成分装入样本检测管的时间内发生血样凝集患儿占入选患儿的比例。

血样放置期间凝血发生率:分装完成的血样放置室温不同时间段发生血样凝集患儿占入选患儿的比例。

样本平均凝血耗时:自分装完成起至血样放置室温发生凝血的间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时间内患儿血液样本凝血发生率比较

见表1可知,入选患儿采血时间存在差异,其中采血时间在 1min<t≤ 2min 及 2min<t≤ 3min

表1 不同采血时间内患儿血液样本凝血发生率变化:N/% (N=例)

时间段的患儿占比均显著高于0min<t≤1min时间段患儿(P<0.05),采血时间在2min<t≤3min时间段的患儿占比显著高于t>3min患儿(P<0.05);各时间段患儿的平均采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采血时间段患儿的凝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分装时间内患儿血液样本凝血发生率比较

见表2可知,血样分装时间段在t>6min的样本管占比均低于其余各时间段(P<0.05),血样分装时间段4min<t≤5min和5min<t≤6min的样本管占比均显著高于其余各时间段(P<0.05),血样分装时间段在5min<t≤6min和t>6min出现凝血样本平均耗时均显著高于其余各时间段(P<0.05),各血样分装时间段患儿的凝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分装时间内患儿血样凝血发生率变化:N/% (N=例)

2.3 不同放置时间段患儿血液样本凝血发生率

见表3可知,随着室温放置时间的增加,患儿血样本平均凝血耗时及凝血发生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室温不同放置时间段的样本平均凝血耗时彼此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室温时间在8h<t≤24h时间段的患儿血样凝血发生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段(P<0.05)。

表3 不同放置时间段患儿血样凝血发生率变化单位:N/% (N=例)

3 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患者入院病情诊断常见的辅助项目,有效的血样采集、分装及保存是保障血常规检测项目可靠性及可重复性的关键。血液离体后由于脱离血液调控系统,易出现血细胞破裂以及血小板凝集等问题,从而影响正常血常规检测,因此需二次血样采集,容给患儿带来痛苦[6-7]。近年来为解决血常规检测前血样凝集问题,国内外有大量相关改进措施的报道,包括提升采血期间患儿配合度而缩短采血时间、血样分装时间把控、采血压脉带的规范使用以及合理把控样本保存温度及时间等[8-10]。综合大量文献分析,血常规检测前的改进措施的关键在于采血时间及血样处理时间把控,面对大量血液样本应把控有效检测时间的条件下实施先进先出策略,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血常规样本有效检测时间的报道较少[11]。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报道,对待接受血常规检测的患儿血样采集时间、分装时间以及放置时间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对比研究,结果采血时间控制在0~3min时间内,100例患儿的采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儿的凝血发生率均为0.00%,采血时间高于3min,出现1例患儿发生血样凝集;依据医院规定3min内分装完成血样,血样分装时间段在5min<t≤6min和t>6min出现1-2例凝血样本且凝血样本平均耗时均显著高于其余各时间段(P<0.05),各血样分装时间段患儿的凝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将血样从采集至分装完成耗时控制在5min以内可降低样本凝血发生率;室温不同放置时间段,样本平均凝血耗时彼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室温时间在8h<t≤24h时间段的患儿血样凝血发生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段(P<0.05),此结果有效证明室温放置时间对血凝发生率影响显著,控制室温血样放置时间低于8h可降低凝血发生率。

综上所述,控制血样采集时间0~3min,5min内完成血样采集至分装,同时室温放置不超过8h可有效降低患儿凝血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血样时间段室温
室温过高加剧低血压?不准确
枫叶
室温采集装置及供热二级管网智能化改造
药品保存细解读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原地等待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的室温磷光传感应用的研究进展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