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清河一个美丽的承诺

2021-09-15 05:38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课题组
中国水利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文安河段廊道

>白洋淀风光 摄/赵克琪

大清河,一条古老的河。沿太行之麓、燕山之边,奔向东南。“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就将在此应运而生。

大清河因河水清澈而得名,由南北两支组成,入白洋淀河流均为南支,北支则由拒马河、白沟河、易水河等支流组成,南支稍长,故以南支源头为大清河源头。大清河流域下游,白洋淀下泄水经任丘与雄县交界处的枣林庄枢纽分别泄入枣林庄行洪道和赵王河,在苟各庄北入赵王新河,到史各庄大桥以上入赵王新渠,于左各庄村西入东淀内大清河,至第六埠与子牙河汇流,经独流减河和海河干流入海。

作为承担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课题的牵头单位,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创新研究思路与关键技术,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植物群落、发挥文安洼防洪与水质净化功能,构建蓝绿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助力大清河生态廊道实现“安全、美丽”的生态目标,为缺水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为大清河披上美丽外衣

——研发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河流生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生产、生活空间快速扩张,大清河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占。水系植被带的营建,是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河流滨水植被、水生植被带或板块共同构成河流生态廊道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河流景观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地制宜与科学布局相结合”“全面保护和突出重点建设相结合”“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功能与景观相结合”“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遵循这些原则,课题组着力为构建大清河生态廊道植物群落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大清河河流的宽度、优势植物、建群物种,课题组提出不同河段强净化且低糙率、防浪护坡作用较强、景观效果佳的植物配置。针对部分河段岸线部分区域缺少植被、生态功能丧失等情况,研究不同植物对防浪护坡的影响,筛选防浪护坡作用较强的植物,结合季相景观和不同河段功能要求,分析滨岸环境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因素,提出常绿植物比例、密度,研发了包括岸线植物配置、生物栖息地营建、生态系统恢复等要素的植物群落构建技术,形成大清河生态廊道10 条不同河段的植物群落构建方案。

>课题组成员在野外进行调研

为大清河构筑生态屏障

——构建文安洼蓄滞洪区湿地分区及生态修复技术

文安洼蓄滞洪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结合生态空间拓展需求,课题组提出泄滞洪功能与湿地恢复多目标分区技术。依托现有渠系、低洼地、中水资源分布,合理布局湿地资源,构建“一环、三横、六纵、多点”兼具蓄滞洪功能的多目标湿地生态廊道。其中以“三横、六纵”为骨干框架、“多点”为拓展的坑塘型湿地空间,将提升湿地生态廊道功能,构成大清河下游防洪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和景观基本结构。

>大清河生态廊道典型河段植物群落构建示意图

>文安洼湿地构建空间布局图

文安洼蓄滞洪区内河系沟渠密布、坑塘数量较多,具有城镇、工矿企业、村庄和农田分布的特征。充分考虑泄滞洪区内河流、沟渠自然地形坡降和现有洼地、坑塘、河岸带以及湿地等因素,集成生态功能分区、水功能分区等分区技术,形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和ArcGIS 水文分析的潜在洼地识别技术和基于土壤浸润线最大外边界的湿地缓冲带宽度确定技术,建立了文安洼泄滞洪功能与湿地恢复的多目标分区技术体系。

课题组集成生态水工、地形微塑造、物种筛选与人工定植等水文、水利和生物操控等技术,估算文安洼湿地可利用雨洪资源量、可实现湿地补水量和最大可控蓄滞水量,突破泄滞洪单一目标,建立了泄滞洪、雨洪资源利用、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目标多功能耦合的人工—自然二元湿地构建技术。

>清澈的大清河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

——形成大清河生态廊道的植物群落构建方案

根据不同河段水质、水量、水生态、岸坡等特征,课题组筛选优化河流生态廊道主河槽、河漫滩、两侧堤岸的优势物种,结合生态功能定位和流域顶层设计、空间结构布局,提出不同河段强净化且低糙率、防浪护坡作用较强、景观效果佳的植物配置,提出的大清河10条不同河段的植物群落构建方案,为大清河流域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了路线图和解决方案。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对大清河生态廊道植物群落构建的研究,将使大清河更富有强健的生命力和活力,构建蓝绿交织、清新美丽的生态廊道。

猜你喜欢
文安河段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新薛河上游溪流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雨姑娘快下凡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将不动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设计作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