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社区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09-15 04:17吴介舒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村可持续发展

吴介舒

摘 要:从在乡村地区有意识地尝试建立另类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分析共识社区这一定义在国内外的认知发展以及其类别,综述其逐渐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历程,进而从共识社区的居住环境、组织形式、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分析其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共识社区对于我国乡村空间深入建设和文化传承的更深层思考。

关键词:共识社区;乡村;可持续发展

共识社区(Another Communities)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一种形式,它由一群出于多种原因自愿选择共同生活的人共同创造一种生活方式。由于近年来,相关学者侧重于研究如何合作、共享资源和可持续生活等方面,因此这些群体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乡村发展的资源浪费和人口流失问题,共识社区有助于改变乡村地貌,恢复乡村传统,使乡村参与更广泛的社区发展,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那些希望以可持续的方式生活的人们提供另一种选择。

一、共识社区的定义和分类

共识社区(Another Communities)一词最早在1949年西方社区服务会议上提出,1960年后开始频繁使用其他术语,如公社、另类生活方式、替代社区、替代社会等。而后,2004年,社会学家比尔·梅特卡夫(Bill Metcalf)提出了共识社区的当代定义:“来自一个以上家庭或亲属群体的五个或五个以上人自愿聚在一起,目的是避免出现人们认为的社会问题和不足。他们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和经过深思熟虑的社会和文化选择,寻求超越主流社会的生活。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他们共同分享生活中的重要方面。”

2007年,露易丝·梅耶林等人总结提出了四类社区:宗教型、生态型、公社型和实践型,并认为尽管大多数共识社区与主流保持距离,但仍在为主流作出贡献,在不同程度上远离主流规范和价值观。

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唐冠华将西方社会20世纪共識社区的定义的范围扩大,认为共识社区特指有共识的某类群体自发组成的独立生活社区,强调其自然组成的特性。共识社区是一个根据兴趣爱好、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理念类聚的无国籍限制人类社群[1]

当今,共识社区定义和分类在变化和开放性方面更具弹性。本文关注的即是这种共识社区从主流城市撤回到农村地区,其内部共识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二、共识社区与乡村的关系

在西方,乡村中存在三种乡村主义:一为反应性乡村主义,由传统农村人口倡导,具有历史性和自然性;二为理想的乡村主义,由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倡导,具有投资和保护的价值;三为进步的乡村主义,是以简单的生活方式和农村地区的自给自足为目标发展。共识社区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相关联。这些不同的群体本质上并不分开,可以形成联盟,也会与其他社区发生冲突,以追求各自的生活方式。

中国目前对于乡村生态建设侧重于三类:一为实际生产模式,如生态类工程建设;二为田园综合体、生态村培训课程等;三为侧重于原住民的生态乡村建设。第二种虽只有少数与共识社区模式接近,但这些地区同样因存在不一致的愿景有着不同的冲突。

也正是因此,乡村空间被视为“一个有争议的地方”,共识社区或许会成为未来乡村发展中冲突较少之地。

三、共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意识

或许大多数人认为共识社区是嬉皮士运动中公社的代名词,事实上,人类基于崇高理想努力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梅特卡夫博士(Bill Metcalf)认为共识社区产生的雏形最早大概是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25年在现在的意大利南部开发的霍马科内社区,人们共同生活和饮食,没有私有财产。

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以“乌托邦”一词来描述理想的社会,与东方儒家所提倡的“大同”理想社会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这就是历史上所有共识社区的共同点:每个人都基于对更美好世界的愿景,以及对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日常行为反映既定目标。

(二)实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乌托邦公社的兴起。19世纪初,人们倡导乌托邦主义,想象如何创建共识社区,以解决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他们否认工业的进步等同于道德的进步,倡导空想社会主义,提介建立公社,如“新和谐村”等,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自下而上的思路。

第二阶段与经济社会霸权主义危机有关。1957年,日本农村出现了一群提供医疗保障、教育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团体,即“山岸合作社”,消除私有和私欲,该团体采用一体化生活、经营的生活方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实现共同繁荣。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欧洲乡村出现大量的嬉皮族社区作为一种实验性社区。

1968年,丹麦提出了“合作居住”的社区模式。居民拥有私人住宅,并共享公共设施、活动区域以及必要的娱乐设施。而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大批以无政府主义和享乐主义为原则的公社,并在1970年掀起了返土归田运动,人们纷纷回到乡村重建田园生活,如弗吉尼亚的Twin Oaks社区和田纳西的Farm社区,后因没有建立可行的经济基础逐渐走向衰败。

第四阶段是生态村的兴起。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共识社区出现了与农业有关的传统知识和现代技术,这些社区被称为“生态村”,即有意识地寻求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平等与和平的社区,主要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有利于环境的价值观念、行为和实践。

欧洲的一部分生态村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型,有丹麦天鹅公社生态村(图1)、瑞典泰格莱特生态村,提倡自足性经济,鼓励有机农田耕作,以保护地方资源及生态。美国在规划设计方面同样采用了来自丹麦的合作居住形制,如Ithaca生态村,同时也成为多所大学的研究实践基地[2]。生态村积极地融入主流社会,为社区加入了现代文化中最好的方面:音乐和艺术的美好,以及技术的有效性。

1994年,“全球生态标签网络(GEN)”(图2)在丹麦成立,将各个生态村联系在一起。不少国家都在成立自己的生态村网络,2000年,日本成立了“NPO生态村网络”。

在第五阶段,生态家园已成为全球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21世纪初,对于非洲地区大量传统村落面临的经济政治威胁,应用生态村理念将适宜性新技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与传统实践(泥胚房屋、有机耕种)完美结合,有助于实现节能和环保。另外,在共享的组织模式上加强社区内合作并提高集体认同感,通过传播工具建立网络和创造教育空间,以及建立线下和线上形式的模式逐渐受到认可。

在第六阶段,共识社区已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例。它们已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认可为可持续性实践,已经将其确立为可持续的旅游空间,以及应用于生产的某些方面,如清洁能源的生产、有机农业发展、水的使用等。

四、共识社区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可持续

面对如今全球的环境问题,生态村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典型先驱。目前,研究认为生态村有三种类别:大城市边缘区生态村模式、典型农业区生态村模式、偏远山区生态村模式。

相比于普通社区,共识社区有四个突出特点,即强大的社会网络(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参数)、社区认同的共识性、亲近自然、生态足迹低,后者更是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

这些社区通常会采用有关生态的新技术,生态建筑、可持续替代能源、永续经营、中水处理与节能技术、蔬果有机耕种和自治的经济体系,并且有生态教育空间、公共的共享空间,还有完善的共同参与决策的平台和可持续教学系统。在一些生态技术较强的生态社区,同样也有建造零化石能耗、排放零二氧化碳技术、在地化利用资源、建立濒危动物保护区、有机自制农业等生态行动,以减少生态足迹,无害地将人类活动融入自然世界。

(二)组织可持续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人们开始将共识社区看作另外一种谋生手段,参与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这使得出于共识而聚集的人群能够共存,且人口异质率较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们正试图改变财产和劳动关系领域的社会秩序,使之朝着共同协作的方向发展。

虽然共识社区的收入几乎总是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但很少见生活的贫困,他们获得的福利会略高,并享受比其他地方更好的生活方式。人们经常在一起吃饭,共享工作,具有土地共有权。

对于规划层面来说,需要更好地给予共识社区居民自治。相比于早期快速建立和解体的共识社区,现今大多数共识社区已经存活了至少五年,更有一些共识社区成为数百万美元的大型企业,如意大利达慢活社区(Damanhur,图3)。

(三)意识可持续

共识社区的成员大多来自城市,他们与周边村落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居民不同,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不同的共识社区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形成。共识社区的活动通常与促进艺术、手工艺、社会变革生态生活、和平工作、关怀和治疗、实验家庭有关。并且,其与下一代的成长教育和人生选择有关,或许随着个性化的发展,在今后也会针对单个家庭而成立。这种生态的、非物质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幸福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

站在社区内部的角度,人们一起生活的前提是满足个人身份、自我认知的需求,且需要明白意识存在的形式、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明白这种形式在自己的感知中代表什么。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精神的进步。因而,共识社区正是以这种面对面的关系为特征的。

总的来说,共识社区总是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嬉皮运动中的公社最初遗留的非传统和反文化的意识到试图定居下来并期望变得稳定,意识由乌托邦更接近自然,从理想走向务实,促进更有意义、公共的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发展。

五、结语

随着共识社区在乡村的发展,近年来国外较多为以生态村为主流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建设,而我国对于整体的发展机制和解决一系列共识问题还缺乏更多微观的系统探讨,更多停留在借鉴和思考的阶段。

结合发展到现阶段共识社区网络的组织建设,以及其传播广度带来更多来自各地的参与者,相信共识社区在不同传统乡村的背景下会有更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冠华.共识社区的类型分析[J].就业与保障,2019(16):25-33.

[2]岳晓鹏,高珊,呂宏涛.后工业社会美国共识社区可持续转型研究:以伊萨卡生态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3):28-34.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可持续发展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