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更大的设计

2021-09-15 02:22龚丹韵
中华手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鸡蛋材料设计

龚丹韵

6月初,一场亚洲年度设计盛会——设计上海在上海举行,众多中国原创设计师品牌携新作亮相,与国际著名的设计师或品牌同台竞技,向全球展示“中国设计”的新兴活力和中国设计师的非凡创意。

而在展会现场,一件件惊艳的作品令观众眼花缭乱,一张张美图让大家不停点赞,让大家对“中国设计”越来越自信。与此同时,也让大家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对于“设计”,清华大学教授、有“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之誉的柳冠中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强调:“一味追求美的设计是一种‘误入歧途,设计的根本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发展的‘更大的设计”。

真正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在清华大学的办公室见到柳冠中时,完全看不出来他就是“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身着蓝格子衬衫、卡其色工装马甲,马甲上到处是口袋,没有一点“时尚范”。

他说自己20年前就爱穿工装,喜欢大口袋,因为可以放各种工具。身上这件衬衫20元、马甲40元、裤子60元,从来不买所谓的“名牌”。

他还批评,一个人如果月收入3 000元,却非要攒足一年的钱只为买一个LV包,那是“傻瓜才做的事”。

“买名牌恰恰意味着丢失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柳冠中说,真正的设计,不在于外形和人云亦云。

Q: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纪念堂的灯具由您担任主要设计者,这些灯具彻底颠覆传统,至今都不过时。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A:那时候,大家觉得灯一定是一个个灯泡,最后吊成一朵花的形状。

毛主席纪念堂有一组漂亮的葵花灯,许多人都抢着去设计,剩下其他厅里的灯由我负责。当时工期很短,如果一个厅设计一个大灯,需要很多模具,五六十个灯,至少三四十种灯罩,根本来不及生产。

我从小喜欢建筑,学生时代爱去外滩画上海的老房子,建筑的思维影响了我。设计灯具时,我开始琢磨运用建筑的球形节点网架结构——简单说,就是设计直径2cm的六向连接球,每隔10cm连接一根能前后伸缩的杆子,这些球与杆可以上下左右任意组装,底部再装上一块有机玻璃片,组成任意大小、高低的板块,可以把天花板铺满,也可以组成照明光带。

是不是和现在流行的LED灯板很像?即便到了LED时代,我设计灯具的理念依然适用。

Q:安装这些灯具,当时有没有遇到麻烦?

A:有。那时候只有白炽灯,非常热,传统玻璃或塑料都不耐热,我们挑中了一种特殊材料——聚碳酸酯,全透明、耐高温,200℃也不会软化。但国内没有,需要打报告进口。当时用了一架飞机把材料运进来。但是材料到了以后,发现没有人懂得加工。大家都不敢尝试,我们就在全国寻找人才,最终,宁波一个乡镇企业的年轻技术员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就实验成功了。

纪念堂的灯具至今也没出过大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坏了,只要换根杆子就行。底下的玻璃片坏了,只要换玻璃片就行,因为它是组合化、标准化的。五六个简单零件,就把照明和维护的问题解决了。

Q:看到您的设计,那时候大家什么反应?

A:我相当于把光源藏在天花板里不露出来,整个顶棚全是亮的。当时有人震惊了,问:小柳,你设计的还是灯吗?那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什么才叫设计思维。

设计的对象不是灯,不是水杯,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物品,设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说,当时天花板高度不够,每个厅都吊下一个大灯,会碰到脑袋,那怎么办?我要解决的是照明问题,为了不占用高度,我才想到,把灯与天花板融为一体,这样整个天花板都是亮的。

同理,假如要设计一个水杯,再怎么换造型、换材料,再好看,它还是一个水杯。但真正要解决的其实是解渴问题,那就未必一定要用水杯,吸管、奶瓶照样可以。你走在马路上或沙漠中急需的不是用什么杯子,而是喝水解渴。没有杯子,用手捧一样能够喝水解渴。所以,关键还是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才是设计。

大学培养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1980年,37岁的柳冠中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

当时出国需要考英语,大部分同行读的是俄语。好在柳冠中中学就讀于历史悠久的上海五四中学,有良好的英语底子,英语考试顺利通过。

然而,去美国的名额已满,阴差阳错下,他被分配到德国。德语从零学起,3个月后,日常对话已经不成问题。

他也未曾料到,在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德国留学3年,学到的并不是最新技术,而是一种颠覆性思维。

Q:在德国,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起初我很惊讶,原来设计不是画图。

我一进学校,就开始画图,一位德国教授走过来制止我说:“从今天开始,你不许画,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做。”我后来才懂,原来只有动手做了,才能发现真问题,画图永远是纸上谈兵。

德国的实验车间条件特别好,不像我们大学里常常只有画室没有车间。中国留学生进了车间,一下子手足无措,连选择什么材料都不知道。这个问题恐怕现在依然存在。

Q:在德国学习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课题?

A:老师给我们出过一道题,用复印纸搭建一定高度的模型,要求人踩上去不能塌。可以用剪刀,但不允许用黏胶。这就要求学生研究纸的特点。如何解决抗压问题,需要运用结构、材料力学等知识。每种材料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扬长避短,这就是设计。设计是解决矛盾,而不仅仅追求美观。我回国后也给中国学生出这道题,我说,把纸的问题研究透了,那么换成钢板等其他材料,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道题,从5楼扔一个生鸡蛋,如何让它落地不碎。材料越轻、下落速度越快,分数越高。你可以去想,如何改变鸡蛋掉下的轨迹,有什么办法缓冲,控制它的方向,让它变得有弹性等。

Q:您当时怎么解决鸡蛋不碎?

A:我用一个透明塑料的硬壳包裹鸡蛋,做成飞船的翼一样,便于缓冲,还粘了一条纸带,就像一个控制方向的舵,保证重心稳。其实最后就是学会整合很多原理,活学活用。

据说我们大学的汽车工程系也出过这个题,工程系的学生可以精确计算出鸡蛋落地的一刹那受多大力,但我们工业设计系的学生可以保证鸡蛋最后不碎。

归根结底,生活不仅是理论计算,算出来没用,你得学会解决现实问题。

Q:德国的教学模式和思维训练,和我们特别不同。

A:确实如此。德国设计专业不是按照一门门课程来上。比如,一年级学生16周时间,就一个课题:设计一个鸡蛋盅。我们会想,鸡蛋盅多简单啊,哪需要16周时间?画个图,3D打印一下就行。但是这样的作品是不及格的。

首先学生得去查资料。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早餐文化不一样,鸡蛋的做法不一样,有的鸡蛋是整个煮的,有的是扁扁的煎蛋,所以盛放的器皿不一样。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训练他们理解生活、引导他们了解历史。

其次,鸡蛋盅的材料也不一样。不同材料,意味着不同的收纳、清洗、存放方式。一个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不光要使用,还要清洗、存放乃至回收,是否可循环利用,这些都需要设计时思考清楚。而我们现在许多设计师只顾外形美观,不管清洗是否方便、回收是否环保。

想明白了之后,学生才动手制作鸡蛋盅。用塑料材料,必须发挥吹塑、注塑的优点,也可以用玻璃,用钢板,甚至用纸叠……这些都需要动手实践,自己去车间里尝试,去社会上找工厂生产,获得更多知识。

一个鸡蛋盅就需要解决这么多问题,所以学生必须有一个工作计划。老师会在旁边提醒你,但绝不会直接教你。最后考试时,每个学生都拿出了一排鸡蛋盅,材料工艺不同、大小形态各异。

Q:这才是锻炼设计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A: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美术、材料、机械……4年学不完,知识无穷尽。大学真正培养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自我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点。何况信息社会,现在知识点还需要老师讲吗?说不定一毕业,一些知识点就过时了。

我们一些学校培养设计师的路子还是有问题的。画一张设计图,直接3D打印就算完成,学生不用动手,其实什么也没学到。

轻“制”重“造”与有“牌”无“品”皆不可取

柳冠中一直教导学生,设计的产品,不能只是做给消费者看的外观模型,而是做给自己看的结构模型、原理模型。更重要的是,归根结底,设计是通过前期调研、了解需求,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Q:1985年,您首次在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上提出,工业设计是“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什么才是合理的生存方式?

A:近几年,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人口减少,年轻人下班晚,累得不想再搞复杂的烹饪了,所以我们需要研究“10年后的中国厨房是什么样的”。

Q:您的答案是什么?

A:调查发现,中国香港地区的厨房面积每年都在缩小,香港地铁站周围都是餐厅、小吃,年轻人已经不需要每顿饭都自己做。

又比如,快节奏的生活中,下班后回家的四五个小时是与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那么厨房是不是开放好?讓操作间变成家人相处的空间,创造一个让大家沟通情感,而非简单干活的厨房台。

但开放式厨房的问题又来了。设计师需要解决排油烟问题。为什么非要一户一个排烟机?能不能像中央空调那样,一栋楼共用一个中央排烟机?

你看,仅中国的未来厨房,就能带来很多产业发展前景。在比赛中我曾见到一名年轻设计师的方案。他专门为刚毕业的租房者设计了可移动厨房,搬家可以跟着走。

中国的制造业过去没有“制”,光有“造”,只停留在“造”上玩花样,比如换造型、换材料、换结构。我们的品牌,过去讲的都是“牌”,没有“品”,注重噱头,忽视品质。品牌是需要时间检验、慢慢沉淀的,而我们指望两三年就做成一个品牌,这不太可能。

中国的工业发展道路前端基础不够好。现在转型,还必须得解决基础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如今时髦的外观设计、审美设计、消费美学等,对整个产业创新而言无关痛痒。设计的根本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更大的设计,事关国家的战略和发展。

Q:历经多年的发展,如今工业设计在社会环境、内生驱动力等方面远比工艺美术发展得更好,您认为这样的现状是否是必然趋势,还是未来现象的反映?

A: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革命带来的上层建筑,或曰“意识形态”的一种存在。它与工艺美术都是人类存在的时代产物和智慧体现,但是他们的区别不仅仅是形式、视觉上的差别,而是其“造物”内涵中人类组织——生产关系的差别。工艺美术是小生产方式的体现,讲究工匠的经验积累、技巧的堆砌,最关键的是符合当时社会节奏的缓慢,其巧夺天工、奢华绚丽的成果又只能被统治阶层霸占,只能服务于少数人,如一架漆屏、一座玉雕、一对景泰蓝花瓶等,作为摆设、炫耀的“工艺美术”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而工业革命后的造物是被精细分工后的合作——“大生产、大批量、标准化”,成千上万地被制造出来,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等的工业文明成果能进入大众生活中。

工艺美术关注的是意匠、技巧,可能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陶冶着人类情趣而继续存在下去;工业设计关注的是“大众、民生”,当今乃至未来社会必然要在工业文明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工业设计的理念——创造更合理、更健康、更公平的生存方式。

这是我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大同的角度谈的一孔之见,请不要误会我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关注得太不够了!“师法造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衣、食、住、交流”是永恒的人类需求!其载体变化发展,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不断地去创造,“推陈出新”。工艺美术本身也是不断创造的成果,所以工艺美术必须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适应“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必仅仅拘泥于在原有的形式上追求技巧的炫耀,而应要不断创造新的“载体”。“活化”的意思是要发现新“土壤”,扎下能在当代生存的“根”,开出更绚丽的“花”,能为当今的中国社会乃至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主体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猜你喜欢
鸡蛋材料设计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神奇的鸡蛋画
有种设计叫而专
最美材料人
材料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