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探索

2021-09-16 07:10张玉双
攀登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区域体系

张玉双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发展韧性、稳定性也显著增强。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新的“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两步走”的战略目标背景下,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跨越关口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及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更加日益凸显。如何从区域角度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客观运行规律,探索其体系构建并阐述二者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成为新时代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构成全面现代化的最主要特征。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来,经济现代化就成为国际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费希尔和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奠定了经济体系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得益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描述的启发,逐步形成完善了“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既是一个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的动态演进过程,也是一场极具颠覆性的社会变革,这些研究成果为经济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Lewis指出,工业人口比重的上升必然会提高全社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1]。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现代化含义不断丰富,美国经济学家Rostow把经济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定义为全面工业和现代化,即“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2]。其中,库兹涅茨把经济结构转型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标志之一[3]。事实上,自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发展到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时,就已经取代亚当·斯密传统经济理论的要素说(资本和劳动力),揭示出知识和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及经济现代化的贡献[4]。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普遍的发展经验和诸多研究表明,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现代化的进程[5]。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以美国现代化过程做过实证估算,发现在1948—1982年期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2%,其中85%是通过技术进步取得[6]。之后彼特·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明确提出知识经济学的标志性命题,阐述了知识经济理论[7],丹尼尔·贝尔进一步完善了此理论,指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是以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为特征的技术进步[8]。尤其是21世纪以来,有关现代化的诸多研究和发展经验基本一致表明,即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现代化正逐步由不完善走向成熟,如同工业革命对经济现代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必将在自身发展完善中推进经济现代化进而引领整个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二)国内研究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9],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要理论的探索成果。不难发现这种探索既符合国际经济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脉络,又与党的十七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一脉相承,具有政策连续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科学性。对其细究会发现,在理念战略层面与历来提法有着本质区别。为此,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及实现路径等,诸多国内学者进行了总结梳理和研究解读。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特征。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从党的政策目标中延伸出的综合性概念,理论界缺乏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如何科学合理界定其内涵特征成为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系统论。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相互协调的有机系统,其代表人物王小广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由现代动力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济体制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0]。贺晓宇、沈坤荣指出,现代经济体系应包含现代化的创新体系、市场体系、供给体系及开放体系[11]。高建昆的相关研究表明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若干个横向子系统组成的有机动态复杂系统[12]。第二类是状态论。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结构或经济状态,可以通过定性或定量的客观描述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状态、发展目标及经济结构。如刘伟等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从不同层面可理解为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及经济体制现代化,认为其现代化的落脚点是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到既定水平所呈现的产业及体制机制状态[13];范文玮等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于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要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质量和效益、体制机制运行、开放程度等诸多方面达到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14]。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及依据。学者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一方面是基于国内客观国情。胡鞍钢等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展开分析,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解决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15]。另一方面是基于全球的发展态势。王立胜等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顺应世界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趋势,旨在提升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16]。高建昆则认为,国际政治压力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备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17]。冯柏等从主要国家发展经验角度出发解释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的贡献不断增大和全球的高度融合需要中国经济体系进行重大调整,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主要手段[18]。

3.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现路径及推进方略。大多研究通过逐条或部分阐述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的角度展开,主要是从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要素市场改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均衡空间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来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其他个别研究则是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归纳总结,如迟福林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开放格局三个维度[19],张辉则从全要素生产率及产业结构的量化演变论证现代科技、市场、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及绿色发展来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20]。

(三)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将经济现代化引入现代化理论框架中,开创了现代化经济研究的新视角,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型、工业化及技术创新与经济现代化演进的内在联系,为国内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特征的提炼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国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较多理论抽象,其重点多局限在基本的定性认知层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外延、主要特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清晰,针对通过何种媒介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有文献均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整体层面的内部分解式解读容易遗漏经济体系现代化本质特征,导致无法寻求到国家政策发力的落脚点。后续研究应致力于从空间维度上寻求突破,尤其应该引入对区域空间层面的关注,而这对区域异质性、要素性、叠加性及经济的空间级差性的深挖解剖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因素[21]。随着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作为一个独立整体变量,区域系统应该成为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属性的合适视角;作为国家层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承担着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功能的区域体系能否将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有效盘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基本面,科学度量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显得较为重要,尤其是评价体系的构建[22]。区域体系肩负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怎么做?如何做?”等实践问题的解决,急需学术界重视。为此,本文拟从科学界定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出发,尝试从区域中观层面合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评价体系,力争从作用机理对其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为日后实证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二、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机理

(一)内涵特征

一个经济体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无论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实质,都离不开区域空间经济架构去实现。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留给实践探索者的历史任务,而合理的区域空间经济架构的形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最为客观的现实表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区域提供发展空间,更需要诸多地方经济战略实施的一致配合和努力。根据党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从整体国家政策层面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区域布局仍是一个由经济发展的发展基础、发展动力、发展载体、发展途径、发展空间、发展活力、发展保障等多项组成的经济发展系统,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不仅应该考虑区域属性的影响,而且更应该思索如何密切结合国家的目标要求,将经济体系现代化落到实处。

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是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及我国具体实际,本文认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发展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绿色为发展载体,以区域协调为发展途径,以全面开放扩大发展空间、以促进要素流动激发发展活力,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发展保障的经济运行集合体。经过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区域经济体系已逐渐形成,但不可否认,当前也存在比较突出、紧迫的问题。主要有:创新动力有待提高、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区域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要素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等。因此,当前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成果共享、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对内融合、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全面开放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转变职能、放管有度的现代化经济体制(见图1)。

图1 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

(二)区域属性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作用机理

合理的区域空间架构是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23]。区域属性体现在区域主观能动性、空间要素性、空间叠加性及空间级差性,如果把这些区域属性从经济体系的影响变量中抽离而进行独立研究,那么区域因素对现代化经济体系作用的干扰将无法避免。

1.区域主观能动性主要是通过区域经济体制改革及发展理念影响现代化经济体系。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增长轨迹来看,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动力源,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区域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才由此形成了“点线面”的区域发展格局的个体差异。在经济体系内部,内生变量居多,也有其客观运行规律。作为外生变量,区域主观能动性则干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更与区域发展政策、地方产业特色及当地政府是否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密切相关。主观能动性通过区域主要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偏好而不一定是经济体规律来识别和甄选产业,主要以经济体制改革等外生力量及发展理念来干预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决定区域系统的路径选择。

2.空间要素性和空间叠加性则是通过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横纵向协调度来对产业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市场体系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产业同质化较为严重,其中区域空间要素的流动不充分和区域间产业的叠加发展难辞其咎。空间要素的区域支配直接决定了地方的产业布局,而空间叠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产业同质、产业链匹配关联不密切,甚至增加产业转型的难度系数。这将直接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体系、全面开放体系造成巨大干扰,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系统的经济效率。

3.空间级差性表现为区域差异,通过区域协调体系来影响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部平衡(见图2)。由于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区域在同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差异始终存在,所以,在区域经济级差性的条件下,会有部分领先区域对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能力最强,其发展水平也与世界现代化水平最为接近。而发展水平较低的追赶区域在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后发优势趋于减弱,模仿式创新不再成为新的竞争优势,综合实力总体仍然偏弱,导致始终存在区域发展差异。为此,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中,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城乡区域发展协调,这就需要通过区域协调体系的现代化来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完成整个区域系统的自升级能力。

图2 区域属性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作用机理

三、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标构建及实证方法

(一)设计区域现代化经济指标体系

紧扣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分析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标制定的原则、层次性、评价过程及程序、实证结果与反馈。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见表1)。

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核心和主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既是区域中观层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也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理想状态的科学概括。其中,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应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来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从而改进供给体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体系指的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实体经济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现代金融是血脉、人力资源是保障。为此,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标设计应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为准则,具体指标应体现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

2.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是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环境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落实到区域层面其标准主要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由于资源环境独立于行政区划,自然属性不可分割,空间布局上往往成片分布,跨区域处理资源环境仍是难题,“以界为壑”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各区域构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区域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可以使跨越地方边界的治理成本降到最低,从源头跨越行政屏障,实现能源节约、环境优良、工业处理先进、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的绿色现代化。

3.成果共享、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区域协调体系是解决区域空间级差性的最优路径,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民生担当的终极表现。我国主要矛盾已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矛盾是区域矛盾的典型代表。若要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最大化惠及广大人民,成果共享、协调联动不可或缺。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普及、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增加、生活构成逐步丰富则成为区域城乡协调的主要考量因素。

4.对内融合、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全面开放体系是区域经济体系要素市场是否能全面盘活的关键。现代区域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区域市场的开而不放。在国家层面,已经进入了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开放范围在中国版图全面铺开,开放领域已逐步扩展到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开放纵深度已从传统比较优势深入到制度层面。在区域层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还未探索到有效的运行方式,导致区域市场的对内融合不足以支撑对外开放的需要,从而影响区域带动作用较强的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及功能定位。区域现代化开放体系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体系,不仅表现在对外开放贸易、吸引投资、对外投资方面,也体现在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一体化、要素一体化及政策制定的一体化方面。

5.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较为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化与市场化紧密相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由商品、服务市场及要素市场构成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就成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的微观基础。区域全方位开放格局总体上也是从释放市场活力来展开,其广度和深度也与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紧密相关。为此,区域现代化市场体系中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度及市场中介的成熟度就成为衡量市场体系现代化的具体指标。

6.转变职能、放管有度的现代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制度保障。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现代经济体制应注重突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而现实中,宏微观的经济体制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同时,也应警惕政府的过多干预。为此,政府干预的优化从转变政府职能和放管有度上下功夫。

(二)实证方法

由于实证研究方法受现有数据可得性和可比性的诸多制约,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标体系,可采用国际上最通用的综合指数评价法。该方法直观、全面、易操作,是广受欢迎的国际常用方法。其中子目标层的权重确定,可采用专家匿名打分的德尔菲法或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方法,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运算则可以运用熵值法。鉴于篇幅,现将德尔菲法与熵值法两种方法做简要介绍。

1.德尔菲法。德尔菲属于主观赋值法,是依据系统设定的固有程序,经过多个专家匿名进行多轮次打分、发表意见进行预判,最终形成综合性的一致意见的结构性方法。其实施步骤为:

(1)成立专家小组。根据子目标层设计的内容,选择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几十名研究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

(2)专家匿名评估。设计评价量表,并分发给专家小组进行匿名评估标度,由专家小组对每两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一一对比标度,得出评估结果。

(3)意见收集与反馈。对所有专家的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量表反馈至专家小组,由每位研究专家再进行新一轮的评估,以此进行适当轮次,直到专家不再有任何不一致的意见。

(4)计算指标权重。根据最后一轮的打分结果,利用乘法评价计算出各指标权重。

2.熵值法。为消除主观赋值法带来的影响,熵值法运用物理上热力学熵思想来进行客观赋值确定各子系统及构成要素的权重,主要是指系统不确定性程度。比如某一指标,信息熵值越高,系统结构越均衡,证明指标值变异的程度越低。信息熵值越低,证明系统各要素指标变异的程度越高。依据此原理,即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计算出权重。其主要步骤有:

(1)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属性的正负均有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计算方法为:

其中,Zij为平移后的最终数据,A为平移幅度。

其中,n为地区个数,m为指标个数。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gi=1-ej

(6)计算第i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水平:

四、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现代化远景目标做了具体的战略安排,指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1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其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所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区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载体,其主观能动性、空间要素性、空间叠加性的区域属性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水平、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区域因素对现代化经体系的影响作用机理,运用数理工具科学合理测度各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可作为未来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现代化区域体系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区域发展篇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