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模式研究

2021-09-17 06:44王一帆邵凡茜
北方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遗产工业建筑

王一帆,邵凡茜

(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0 引言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历史、科学、社会和艺术方面都存在价值,是承载工业文明的遗存物,也是以往工业时代精神的见证[1]。工业遗产弃置或拆除,是对建筑资源的浪费,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损失。在工业建筑遗产空间再利用前,确定合理的改造再利用方式至关重要。

1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重要性

1.1 促进城市的转型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心,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会促进城市发展的转型。工业建筑遗产大多位于市区内交通区位良好的地段,对其合理改造利用,引导城市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化,将生产功能转化为商品服务功能。以新兴的产业来带动区域发展,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还可以降低第二产业的污染危害,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目标。

1.2 丰富城市的文化

不同形式、文化背景的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形态,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场所和景观类型。工业建筑不同于常规的民用建筑,其独特的几何美学和建构特点是城市工业时代特征的最好表现。因此应合理保护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保留一定规模的工业厂区空间形态,可以延续工业城市独特的工业风貌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现象的蔓延。如在英国曼切斯特这座百年的工业城市(见图1),红色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游客在大街上行走时随处可见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红色砖墙老厂房,新修建现代建筑也会在局部采用红色砖墙,共同构成了曼切斯特这座城市鲜明的工业形象。

图1 工业城市曼切斯特街景

1.3 节约社会资源

工业建筑在建造时的技术标准较民用建筑高出很多,有一定的质量保障,其建筑寿命久于其作为工业生产功能的寿命。工业建筑内部的空间高大宽敞,具有很大的改造灵活性和可变性,为其改变其他功能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根据中国建筑协会的统计调查,建筑业内耗占全国总内耗的22%[2]。将工业建筑改变为其他功能的建筑,使建筑资源再次循环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的重复建设投入的资金,以节约社会经济资源。再利用的同时避免了建筑拆除后形成的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也满足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

2 现阶段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改造方式脱离城市需求

工业遗产遗留在城市内,由于工业厂区具有封闭性,在设计师眼中工业遗产是脱离周边环境而独立存在的。现阶段改造后新置入的功能往往带有设计师的主观臆想,与城市周边地块产业脱节。工业遗产作为工业生产功能结束,但依旧是城市区域内的一部分。在更新过程中,避免盲目照搬,应满足城市片区的内在需求。

2.2 难以平衡利益关系

工业遗产更新中涉及到政府和开发商两者间的利益分配。从政府角度看待工业遗产更新,更多是将改造项目定义为一种地标性概念的方案。政府看重工业区如何利用能为城市带来更多效益。而项目开发商更看重利益分配,希望保留较少的工业建筑或对工业建筑作较大的改造,以达到开发后最大满足利益的最大化。改造时应考虑工业片区的建筑现状、区位联系,商业政策等多方因素,合理确定改造模式,来平衡两者的利益关系。

2.3 价值评估忽视非工业遗产

现阶段工业遗产的评估局限于建筑实体,如工业厂房、生产设备等,忽视对非工业遗产的价值。人们的确可以通过建筑实体直接感受到工业韵味,但非工业遗产,如工业精神、企业文化同样承载着工业历史,与工业厂区有着很深的联系。为了避免改造后工业遗产过于形式化,改造之初应将非物质纳入价值评定体系,改造过程中重视对非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利用能使闲置下来的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促进地区的产业更新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实现城市旧工业地段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共同提升。正是由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且现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困境,因此确认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式是工业建筑保护开发至关重要的一步。下文归纳总结出几种常见的再利用模式以供参考。

3.1 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创意产业园区模式适合工业建筑较为密集,但是建筑体量适中不宜过大,且工业风格统一的工业片区。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是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改造常用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工业遗产占地面积大、租金相比于其他用地类型低廉,两者解决了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求及前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业建筑结构规整、立面造型上简洁明快,具有历史年代感符合创意产业的文艺气息。在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过程也体现了创意文化两者可以互补结合共同提升。创意产业是将文化艺术产品与商品生产销售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创意产业类型丰富,通常含有广告创意、建筑文化艺术、古董艺术品和手工艺制品等,强调个人的参与体验及体验后的个人感受。

北京798创意空间便是创意产业园区模式的典型案例(见图2),798艺术区是民间艺术家通过“自下而上”的力量形成的工业遗产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代表。艺术区地理位置为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大山子地区,20世纪时曾经是电子老工业区,电子厂搬迁遗留下大量的工业建筑。自2002年起,该地块以低廉房租、便捷交通及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聚集在这里。他们在此地创建自己的工作室,短短十几年时间,该区域从废弃待拆除的旧电子厂区转变为有影响力的艺术核心区。798艺术区的转变过程,是其内部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深化、空间不断发展的过程。

图2 北京798

3.2 工业主题博物馆、展览馆模式

工业主题博物馆、展览馆模式适合厂区所存的工业建筑内部体量大空间适配性强,组织好内部交通流线,可以满足大规模人群参观。旧工业建筑本身的建筑风格、材料种类、特殊构造形式与常规的民用建筑不同,给人视觉、心理带来新鲜的体验,具有历史氛围和工程美学的价值,其本身就是可供人参观展览的展品。在此之上,将工业设备、工业流程以图片、实物展览形式放置于博物馆空间内,以科普的方式向公众展览。

以改造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为例,奥赛美术馆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左岸,是巴黎市的三大艺术馆之一(见图3)。奥赛美术馆前身是从巴黎到奥尔良这段铁路的终点车站,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火车站已无法满足现有需求于1939年停止使用。1978年美术馆被政府列为受保护的历史建筑。1982年政府决定将火车站改造为博物馆。通过对室内空间的重新布局,建筑外墙的增减设计及充分利用原建筑内部的丰富装饰和绘画作品,将该火车站重新布置成一座华丽的艺术品展览馆。其中原车站的候车区被改造成博物馆的大厅,其余建筑体被改造成不同艺术形式的展厅。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展馆存放的藏品也集中在这里展出,展示的艺术品种类丰富有超过4 000件展品。旧有车站转化为艺术馆向民众展示了建筑师改造的魅力,也证实了对工业遗产的合理改造能使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活力。

图3 法国奥赛美术馆

3.3 工业遗址公园模式

工业遗址公园模式适合工业厂区占地面积较大,且有较大视野范围开阔的室外空间,在外部空间中通过对节点的细部塑造可以转换成不同主题的公园。在厂区范围内现存的大型且工业特征鲜明的工业遗产,可以作为标志性、观赏性的空间节点。对现状空间进行梳理、规划并注入新的休闲功能,创造出可以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的休闲开敞的工业遗址公园。

以广东岐江中山公园为例(见图4),在该设计方案中对重要的工业遗产如船坞、铁轨及龙门塔吊进行保留改造,以记录特殊年代的珍贵记忆。新建名为“红色记忆”的装置艺术品,该景观由红色开放的铁盒围成,铁盒的入口与公园的入口处相对应。该景观通过强烈鲜明的红色唤醒群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历史记忆。公园设计重点保留了原生的乡土树木和河流湖岸,采用绿岛的方式处理内湖与外河的关系,将公园外岐江景色巧妙地引入公园。俞孔坚教授在设计过程中以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三者为设计理念,将废弃工业的生态修复与再利用两者结合起来,强调了对文化的挖掘和通过设计手法来体现自然与环境之美[3]。

图4 广东岐江中山公园

3.4 商业、办公及综合开发模式

商业、办公及综合开发模式适合工业建筑结构规整、内部跨度大且建筑质量较民用建筑规格高,以多层工业建筑为主体,在空间内置入餐饮服务、购物休闲、办公等行业,形成综合性的活动场所。该模式一般适用于地块经济潜力较高的区域,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这些便捷条件可以减少投资方的前期投入、增加项目回报率。同时需要现存的工业建筑有一定的建筑密度,建筑质量要好且空间适配性强。

以奥伯豪森中心购物区为例(见图5),奥伯豪森历史上是一个富含金属矿产的工业城市,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后经济衰退,急需探求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建筑师认真调研场地周边情况后,将该工业遗址区域改造成购物旅游中心,在其中置入了咖啡馆、美食街、儿童游乐园、商务办公等多种模式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其中最注目的是在改造中将高117 m、直径达67 m的巨型储气罐保存下来,作为区域的标志节点和展览场所。奥伯豪森购物中心因其独有的工业氛围、优越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已经成为鲁尔区最著名的购物中心之一。

图5 奥伯豪森巨型煤气罐

3.5 工业遗产旅游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模式适合在片区内除改造后的工业厂区外,还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可以将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区域整体旅游开发中,发挥旅游的联动效应。工业旅游模式是随着旅游资源的拓展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企业向游客敞开大门,给予民众主动了解的渠道,增加认知度以提高产品认同感,其效果远远高于广告效益。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增长知识、增加认知,在体验过程种体会收获知识的乐趣。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向游客输送自己的产品文化以增加自己的品牌效益。国内越来越多的工业厂区相继向游人开放。

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见图6),厂区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关键元素和历史印记,并且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功能置换,利用工业厂房的大跨度结构和内部空间尺度创造新空间[4]。办公楼空间置换为博物馆的历史陈列区,糖化大楼置换为生产场景复原展区。通过对老设备的利用和历史场景的生动还原,向游客传递出企业历史文化。依托早期啤酒生产工艺流程,以车间生产环境再现的方式,实现了企业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商品的市场拓展。并且政府将啤酒博物馆纳入到城市旅游线路内,提升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图6 青岛啤酒博物馆

4 结论

文章梳理了5种典型的工业遗产更新利用的模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选择,将遗存的工业遗产转化为有利资源。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合理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可以促进城市转型、丰富城市文化和节约社会资源,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具有必要。

2)现阶段工业遗产转型保护存在改造脱离片区实际需求、难以平衡开发商和政府两者间关系及忽视非工业遗产保护这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不同的改造案例选取有针对性的改造模式,不可盲目照搬。

3)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应对现存工业建筑遗产选取一种合适的再利用方式。

综上所述,改造模式的选择原则,应以能满足填补片区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对改造模式的决策选取是城市建设者需要面对的至关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遗产工业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遗产怎么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工业人
千万遗产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