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总结分析

2021-09-17 12:03奚业文陈欣唐建军彭开松甘世东
中国水产 2021年8期
关键词:稻虾苗种泥鳅

文/奚业文 陈欣 唐建军 彭开松 甘世东

作者单位:1.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2.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 3.安徽农业大学 4.巢湖市大鑫食品有限公司

本文对安徽省常见稻渔种养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稻虾种养369模式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密度可控,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可全方位捕食害虫,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2019年~2020年,安徽省累计推广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

水稻单一种植肥料主要靠化肥,而化肥施用后,只有35%部分被有效利用,剩下的65%都留在环境中。这种单打一的作业方式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经济效益低下,只有200元/亩~300元/亩。我们能否从技术和模式上重新思考:为什么不将种植和养殖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呢?将水产养殖产出的有机废弃物作为水稻的营养,既改善了养殖水质,又减少化肥的用量,甚至可不用化肥、农药,水稻吸收利用有机废弃物后茁壮成长,可为水产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生存场所。为探索这一问题,研究总结出一种“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成立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攻关课题组,自2009年~2020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研发。

一、稻渔综合种养常见模式简介

(一)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

该模式不改变稻田原有结构,适当加高加固田埂,水稻烤田或收割季节利用稻田原有沟渠系统作为小龙虾临时栖息场所,水稻种植面积超过95%。商品虾上市早,避开病害高发季节,不使用抗生素药物,投入少,效益高。5月1日前捕捞销售小龙虾产量达60%以上。水稻平均亩产535.50kg,小龙虾平均亩产139.50kg以上,每亩增加利润2540元,化肥减少30%,农药减少90%。

(二)稻虾种养369模式

本田繁育苗种或自行配套育苗基地或在1h运输范围内购买优质苗种,投放时间为3月份,不迟于3月30日,4月和5月为小龙虾养殖的主要时间段,6月10日结束小龙虾养殖,6月20日前完成水稻秧苗移栽。水稻秧苗移栽前放水耘田,保持田面浅水5cm,让白鹭等鸟类觅食小龙虾3日以上。6月至9月以水稻生产为核心,9月底或10月初完成水稻收割。水稻平均亩产525.20kg以上,小龙虾平均亩产154.50kg以上,每亩增加利润2600元,化肥减少40%,农药减少70%。

(三)基于繁养分离技术的平板式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

配套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占平板式稻田面积的20%,苗种繁育稻田沟凼占比面积不超过10%,平板式稻田采用异地取土或结合周边疏浚河道加高加固四周田埂,水稻种植面积接近100%,利用水稻种植空闲季节的平板式稻田进行小龙虾养殖。小龙虾规格、数量、上市时间可以做到精准可控,在小龙虾集中上市的5月~6月仍可实现较高的销售价格。平板式稻田水稻种植时间段不考虑小龙虾栖息、生长等问题。水稻平均亩产550.50kg以上,小龙虾平均亩产145.40kg以上,5钱/只以上大规格商品虾占比达70%,每亩增加利润2800元,化肥减少30%,农药减少40%。

(四)基于小龙虾繁养一体化的稻虾鳖种养模式

在繁养一体化稻田,水稻秧苗移栽、分蘖、第一次烤田结束后,6月底至7月上旬,投放规定数量的中华鳖,投放密度20只/亩~30只/亩,规格在0.5kg/只左右,降低鳖饲料投喂量50%,将体质弱、规格小的小龙虾转化成优质商品鳖。小龙虾规格、数量、上市时间可以做到精准可控。构建稻虾鳖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亩产水稻515.60kg,小龙虾平均亩产138.60kg以上,5钱/只以上大规格商品虾占比达60%,中华鳖12.5kg,每亩增加利润2600元,化肥减少30%,农药减少40%。

(五)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

以水稻生产为主,在稻田开挖不超过5%的沟凼,引入适合数量的鳖,一般每亩不超过50只,利用中华鳖喜欢爬行,喜欢捕食水稻害虫及卵等习性,为水稻生产提供除虫服务。在稻鳖互利基础上引入适当数量青蛙,投放密度20只/亩~30只/亩,青蛙喜欢弹跳捕食水稻植株中上部的害虫,水稻种植全程不使用农药。实现亩产水稻512.80kg,中华鳖26.5kg,每亩增加利润2560元,化肥减少30%,农药减少90%,青蛙不作为商品出售,成为稻渔种养系统有机组成部分。

(六)稻鳅共作综合种养模式。

进行稻鳅综合种养示范试验,探索稻鳅模式下适宜的泥鳅放养密度,建立茬口衔接、水稻和泥鳅日常管理、防逃、病虫害防治以及水稻收割与泥鳅捕捞等技术。稻鳅综合种养两年以上的稻田不需使用除草剂。实现亩产水稻550.60kg,泥鳅410.50kg,每亩增加利润2550元。

(七)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平均每亩产小龙虾等水产品138.23kg,水稻523.20kg,每亩增效2536.16元。2019年~2020年总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详见表1)。

表1 稻渔主要模式2019年~2020年推广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

二、分析与讨论

(一)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有效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

该模式不改变稻田原有结构,保留稻田原始生态环境和地形风貌,当地农户仍能辨认出自己家的稻田,使老一代农民挚爱土地情结的得以延伸。水稻烤田或收割季节利用稻田原有沟渠系统作为小龙虾临时避难场所或临时栖息场所,水稻种植面积超过95%,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该模式改春季投放苗种为秋季补充投放苗种和亲本虾,稻茬高度保持在40cm以上,田面水位始终不淹没秸秆顶部,水稻适度返青,保持一定生理活性,可起到挡风增温通气的效果,秋冬季和早春浅水养殖,水体溶氧丰富,小龙虾生长速度快,商品虾上市早,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高。避开病害高温季节,5月1日前捕捞销售小龙虾产量达60%以上,留田小龙虾密度不断降低,小龙虾群体生物量不断减少,低于稻田水体的承载量,有效预防小龙虾各种病害的暴发,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

(二)稻虾种养369模式可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

稻虾种养369模式投放苗种不迟于3月30日,这批虾苗为第一年秋季繁育的苗种,经过冬季和早春低温环境的自然选择淘汰,留存下来的苗种体质健壮,生命力强,是商品虾养殖的首选苗种。4月和5月稻田水体温度和水质条件最适宜小龙虾生长,是小龙虾生长的黄金阶段,所以该时间段应采取饱食投喂。5月中旬至6月10日随着稻田水温的逐步提高,还田秸秆腐烂速度加快,水质指标变化幅度大,小龙虾容易受到应激,采取减半投喂,诱导小龙虾摄食稻田部分水草,刺激水草生长,间接改善水质,避免饲料浪费。科学安排水稻小龙虾生产茬口,6月10日结束小龙虾养殖,6月20日前完成水稻秧苗移栽。水稻秧苗移栽前放水耘田,保持田面浅水5cm,让白鹭等鸟类觅食小龙虾3日以上,淘汰规格小和体质弱的小龙虾,成功逃避白鹭等鸟类觅食的小龙虾多为同一群体中体质健壮者,并且数量有限,使第二年稻田小龙虾密度在可控范围之内。

通过物竞天择的自然方法,进行小龙虾后备亲本的选择,保证用来繁育后代小龙虾的亲本质量,防止稻田自繁自养小龙虾种质的迅速退化。对采取稻虾种养369模式的种养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田间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采取这种模式连续养殖小龙虾6年以上的田块,未见小龙虾商品虾规格明显变小。6月至9月以水稻生产为核心,9月底或10月初完成水稻收割。

(三)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

稻田养殖小龙虾在全国大面积的生产实践,推动了小龙虾养殖、苗种繁育等技术的提高,规模化稻田繁育春季小龙虾苗种技术得到了突破,初步解决了小龙虾养殖的苗种瓶颈问题,在春季稻田小龙虾苗种密度过大必须分塘养殖的情况下,平板式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推出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利用水稻种植空闲季节平板式稻田进行小龙虾养殖的一种模式,水稻种植时间段不考虑小龙虾栖息,水稻收割后可晒田120日~150日,既解决了繁育稻田苗种密度过大的问题,又能在短期内迅速养殖出大规格商品虾。平板式稻田没有沟坑,全部为浅水区,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时间段内,稻田水体温度升温较快,利于小龙虾早期的快速生长,小龙虾规格、数量、上市时间可以做到精准可控,5钱以上规格商品虾占比达70%以上,在小龙虾集中上市的季节仍可实现较高的销售价格。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预防稻田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问题,另一方面稻田土壤经过长时间晒田,改变土壤理化结构,释放部分矿物质元素,使第二年3月至5月养殖小龙虾时间段的稻田底质非常有利于小龙虾栖息、生长,长期曝晒的稻田养殖出来的商品虾腹部非常干净,是真正的清水小龙虾。在有优质苗种来源的前提下,平板式稻田养殖小龙虾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稻虾种养模式,对一些标准较高的稻田,四周田埂高度达到50cm以上,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时间段田面水位能保持40cm左右,稻田不需要做任何改造,即可养殖一茬小龙虾。

(四)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实现小龙虾密度可控

在繁养一体化稻田,每年春季小龙虾苗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导致本田小龙虾密度过大,水体溶氧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小龙虾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受到抑制,就会出现投喂饲料不见小龙虾生长的现象。所以在水稻秧苗移栽、分蘖、第一次烤田结束后,6月底~7月上旬,投放规定数量的中华鳖,每亩稻田20只~30只,规格在0.5kg/只左右,根据稻田小龙虾密度和其他饵料资源丰度,降低鳖饲料投喂量50%,或者30日~40日内不投喂鳖饲料,诱导鳖寻觅、摄食体质弱、规格小的小龙虾,将过多的小龙虾转化成优质商品鳖,通过鳖在稻田120日左右不间断的捕食小龙虾,使后期留田小龙虾留存数量几乎为零。可使养殖多年的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规格、数量、上市时间做到精准可控,5钱以上规格商品虾占比达60%以上。

(五)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全方位捕食害虫

中华鳖属于爬行动物水陆两栖,与常规的鱼类用鳃呼吸不一样,其利用肺进行呼吸,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在池塘中常浮游到水面,伸出吻部呼吸,比常规的鱼类更适合稻田半干半湿的环境。在水稻种植季节根据水稻生长需要,稻田水分管理采取干干湿湿的管理措施,对中华鳖几乎没有影响,因为中华鳖本身就是水陆两栖的动物。在夏季炎热高温季节,水稻秸秆遮阴降温,为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稻鳖蛙模式以水稻生产为主,利用鳖爬行动物的特性,在稻田开挖不超过5%的沟凼,水稻栽插采取宽窄行技术,让鳖可在水稻之间自由通行,疏松土壤、捕食水稻根部的害虫、觅食土壤中的虫卵。在稻鳖互利基础上引入适当数量青蛙,青蛙喜欢弹跳捕食水稻植株中上部的害虫。水稻种植全程不使用农药。池塘等淡水水资源越来越宝贵,生态健康养殖中华鳖缺少适合的发展模式,稻鳖蛙模式的构建为我国中华鳖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丰富的稻田资源,可使温室等工厂化设施内高度集约化养殖的中华鳖,转入稻田进行大面积稀放疏养,利用稻田丰富的天然饵料、光热等资源,提高中华鳖的品质,为市场提供优质的水产品。

(六)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

利用泥鳅生物学特性解决水稻放水晒田与水产养殖的矛盾。泥鳅与水稻共生,泥鳅每亩产量设计在100kg以下,可以不占水面,利用沟坑及稻田水位,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虫害的幼虫和非生物资源(稻花)等为食。当水稻放水晒田时,泥鳅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而稻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为泥鳅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栖息场所,所以泥鳅是水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在水稻虫害发生的时候,停止投喂泥鳅2日~3日,让泥鳅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短时间内加深稻田水体,使水稻全部没入水中并保持10h以上的浸泡时间。诱导泥鳅把水稻害虫以及虫卵吃掉,达到治虫的目的。

猜你喜欢
稻虾苗种泥鳅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泥鳅笼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魏巍
研究揭示稻虾共作时空分布特征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江西省国营恒湖综合垦殖场稻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捉泥鳅
捉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