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与ZPD理论的共性研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2021-09-17 13:47安琦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高中英语教学

【摘要】“i+1”和ZPD理论一直以来都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强调基于学生现有水平,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本文将“i+1”和ZPD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二者共同之处,得出分析结论,探讨二者共性之处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并且揭示两者的共性,分析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够给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共性研究分析;高中英语教学;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安琦(1995-),女,黑龙江黑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引言

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即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这一理论探求了教学与儿童发展的相关性,对当代教育教学启以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知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输入性假说,以“i +1”的数学公式之名,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精华。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将其与外语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一、“i+1”与ZPD理论

“i+1”公式与ZPD理论的形成,不仅对于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还有许多教育家将这两种理论与教育教学结合用以推动教育教学科学化。

对于语言学家来说,他们认為第二语言也能够通过习得实现。因而克拉申提出了习得—学习假设。该假设认为,学习者具备两种能力实现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一种是学习,即通过掌握语言规则的方式,有意识地实现语言学习。另一种为习得,是指以一种与儿童习得母语相似的方式,无意地构建语言体系进而获得语言能力。克拉申在其输入理论中引入了“i+1”的数学公式,论述了实现二语习得的程序:“i”代表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着略微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在语言输入的不断累加后,学习者从“i”层次进升至“i+1”层次,从而确实完成语言习得的全部内容。克拉申阐明:学习者只有在可以理解接触的大部分学习内容时, 同时其学习内容略微超越于i, 达到i+1水平, 学习者才有可能逐渐提升使用目的语的能力。

传统教育中注重的往往是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已成熟的能力,并据此判断其智力发展水平。与传统教育不同,维果茨基否定将学习当作简单的独立的个体行为,而阐明教学不应只局限在学生现所具备的发展水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即学习者现有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才能;另一是潜存的发展水平,意味着学习者是可以借助支架从而突破自我,达至一个稍微高一点的水平。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映射着学习者的心理功能和活动水平。依维果茨基之见,教师在教学中最先要掌握学习者的实际程度,以此为基础,不断充分超越最近发展区阶段,持续开发学习者的潜能,然后学生通过“跳一跳”超越“最近发展区”,进入下一发展阶段。以上内容启示英语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 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跨越而实现英语学习进步和英语成绩提高。

二、“i+1”与ZPD理论的动态发展共性分析

克拉申的“i+1”公式和维果茨基的ZPD理论是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但二者都论述学习者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动态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第一个共性是差异性。“i+1”与ZPD理论中都强调在学习者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原有语言能力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并且它们看到了不同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受到智力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学习动机、学习热情等后天因素的制约。因而设置教学目标时,两种理论都强调要在学习者原有基础之上获取进步,这正是反映了不同学习者的差异性。

第二个共性是互动性。“i+1”与ZPD理论都关注教师的作用,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合作,着眼于情感因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依靠互动的一种方式展示学习潜质;克拉申同样表明,师生交流对学习者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支架支撑、生生之间的协同互助,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将师生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和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一齐交流、集体讨论、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第三个共性是超越性。克拉申指出,若要使语言习得者更顺利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更高的阶段, 学习者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要具有超前性,即包含一些下一个阶段的语言内容和结构。具体可用i+1公式来解释,如果学习者现有的认知水平为i,现在的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个阶段之间的差距即“+1”,继而学习者跨越间隔距离“+1”才能达到新发展水平“i+1”。但我们注意,学习者学习的语言内容大多数具有可理解性,但仍然存在一些是具有难度和挑战的,也就是语言输入只有稍超越于“i”,即“i+1”水平时,学习者才通过不断地努力,逐渐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要想发挥好教学对学习者发展的积极作用, 就必须要超前于儿童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超越性。他强调, 教学要厘清个体心理机能成熟的发展顺序, 一旦与这种发展顺序相违背, 教学将无法进行;但要是教学仅仅滞留在儿童目前具备的水准线上, 就不足够去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阻碍作用明显。这就要求把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不断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在儿童的眼前, 更重要的是在儿童未来的发展, 简而言之,教学应该引导、促进、引领个体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超越发展。

三、“i+1”与ZPD理论的共性研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i+1”与ZPD理论的共性研究分析,其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的启示主要从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三方面论述。

1.在实施因材施教方法中贯彻针对性原则。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理解性输入中的“i”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正因上述二者均聚学习者认知水平之焦,故其确为高中英语隐性分级教学理论依据之部分。

援引ZPD和“i+1”理论,兼以考察《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可知,关注个体差异亟应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究学生目前具备认知水平之竟,深入探寻其发展潜力,理明各级学生“最近发展区”与“i+1”输入之联系并发挥其正面效应,方能进一步实现“分级、分层、有针对性”地帮助全体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创设“因材施教”的教学情景,致力于促进各个层级学生的不断提升。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甄别中考成绩这一显性特征,踏循《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设置的学生之“初、中、高”三层次,综合考量学生的潜力空间,以划分不同阶段的“i+1”标准与等级区别的教学目标:相关语言知识训练如词汇识记和语法解析等应倾向初阶学生,以完成筑基环节;中级阶段以增强听说读写能力为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以进阶;高级阶段逐力追求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力求达到灵活运用、收放自如。

高中英语教师身负深切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需求之责任,其设置的课堂问题难度应不尽相同,具有针对性:将能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回答的问题留给基础不甚理想的学生,把需要一定程度精细加工的问题留给中等层次生,而那些需要大量英语知识储备和深度启思的问题则由语言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更应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发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活动,培养与激励不同层次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环环相扣、前后相映、梯度分明,以达到让学生分别进步,各自进步,不断超越现我,追逐真我的目标。

2.有意识地刺激师生互动探究。ZPD和“i+1”理论对教学的另一关键启发是,提倡小组合作式探究,创造师生互动的场景。教师在以小组活动为途径的学生讨论中承担促进和协调作用的责任,教师更要注意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予以精准反馈,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水准。这是一种平等的师生交流,是一种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良性环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从而有力保障学习者有效学习、显露自身潜能。

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要着重增加互動性强的活动,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让课堂情景真实性强,课堂不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语言实践的有益场所;学生之间的有益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深度挖掘不同层级的学生潜能,实现最终目标——班级合力学习任务。

3.有帮助地推动学生超越自我。最近发展区理论侧重于:教学是不断突破、跨越“最近发展区”、不断向前演绎和发展的。而“i+1”公式也阐释这一点:二语习得中的持续性摄取“可理解性输入”,二者皆方向性地引领支架式教学。借以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Scaffolding)这一概念,支架式教学应运而生,运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恰似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教师所起到的“支架”作用,鼓励学生获得一步步的攀升。由于一些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还只处在“i”级层次上,所以学生发展需予以“脚手架”时,教师要时刻谨记:及时支起“脚手架”,竭力做好指引、帮助与指导工作。

最近发展区理论,尽管教师恒是学生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但要提防教师的过度干预,以免对个体发展不利;克拉申也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观点:外语教学大可不必过度刻意地予以学习者“精调输入”。立足于这一层面来看,高中英语教师应被赋予新角色和新使命。高中英语教师应明确引导者职责,引领学生建构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准的情境,提高学生发掘新旧知识关联的内驱力,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指引学生摄取可理解输入,超越“最近发展区”,达到认知发展水平的突破。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ZPD动态发展与“i+1”理论的对比研究。经过侧重分析、探索两种理论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特性,研究结果证验了这二者与学习者认知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同时,本研究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给予有效的启发和教学经验。紧随着ZPD理论和i+1公式愈发紧密的联系,高中英语教师需保证好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更充分的推动,由衷地开拓思维,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真诚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新兴科学技术的辅助下,创设一个包容的教学环境,采纳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ZPD不等同于“i+1”,二者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将来会就这两种理论着重研究二者的不同。

参考文献:

[1]陈丽.解析ZPD、i+1及IRT理论对英语阅读自适应学习系统构建的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260-261.

[2]李梅.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校园英语,2019(29):5-6.

[3]巨瑛梅.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张丽丽.“最近发展区”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隐性分层教学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4):102-105.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高中英语教学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