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的河南省生产性 服务业结构优化路径探析

2021-09-17 17:48朱维芳
北方经济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

朱维芳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本文深入分析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问题,围绕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内涵,从比较优势、产业关联、产业集聚、创新市场竞争机制四个维度,探寻更加适应河南省经济发展和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创新路径,最后从政策和制度角度提出保障路径实施策略。

關键词:供给侧改革   河南省   生产性服务业   结构优化   路径

一、引言

作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随着服务需求向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发展动力不足、行业发展不均衡、产业融合度不够、产品创新滞后等结构性问题。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主线,围绕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基本思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问题

目前,河南省已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引擎”作用要更加强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结构问题亟待解决。

(一)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0年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26768.01亿元,增长1.6%,高于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67%,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河南省GDP的比重只有25.59%,低于全国28.2%的平均水平。从增加值增速来看,2011年增速20%,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仅为1.6%,平均增速14.42%,相比较全国平均增速19.34%,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说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较低,且增长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优势服务业产业。

(二) 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

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来看,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业和金融业所占比重较大,信息服务业、租赁商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因此,目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仍然以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业和金融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为主,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服务业、租赁商务业和科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比重偏低。不过自2015年,得益于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业、租赁商务业(2020年疫情期间有所下降)和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在逐年上升,反映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较好。

(三) 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更需要资金投入来促进其进一步增长。从固定资产总量投入来看,2015—2020年是逐年增加。从投入结构来看:大多投入流向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业,2020年仅这两个行业的投资额就占到了整个生产性服务总投资额的66%,其他行业特别是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较少。从投资额占比来看,批发零售业占比在逐年减少,信息服务业占比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河南省在信息服务业、租赁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实现了优化,但在科技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存在严重不足。

(四) 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结构不合理,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不足

根据2020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测算制造业主要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消耗系数,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都处于较低水平,甚至都没有超过0.1,说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产业关联度较低,缺乏完善的联动发展机制。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直接消耗系数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的是制造业对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业和金融业的直接消耗需求,而对于信息服务业、租赁商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直接消耗需求较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服务业、租赁商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河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仍然停留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上,而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较低,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

三、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单纯对结构进行简单调整,而是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优化整合、供给与服务方式转变以及生产方式改革等多方面目标。下面围绕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内涵,从比较优势、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创新市场竞争机制四个维度,提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具体推进路径。

(一)基于比较优势的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路径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要依托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新兴服务业两方面,重点发展四大领域。

1.改造传统物流业。目前河南省物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服务项目较为单一,服务水平和效率比较低,物流业经营管理粗放,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传统物流业的基础上,融合运输、仓储、货代、配送、金融和信息等复合型服务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业,通过互联网整合各物流节点,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GSP/FIS、RFID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形态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降低物流成本,有效配置资源。

2.培育科技服务业。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且投资严重不足,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 急需通过结构优化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平台,整合各项资源,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二是规范管理科技服务机构,将科技项目的评审、监理、管理等推向市场,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基础工作,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围绕打造品牌、建设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增强科技服务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3.协同电子商务服务业。实现电子商务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协同传统产业,如农业、装备制造业等,为企业打造专业服务项目,实现个性化营销,增强企业竞争力;协同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资源、技术和人才,极大节约企业资源,提高效率;协同物流业、金融业,改变传统服务方式,改善传统服务体系,创新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4.创新金融服务业。创新金融服务,优化金融布局和信贷结构,完善城乡金融网点和服务体系,增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力量,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扩大对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重点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规范互联网金融。

(二) 基于产业融合的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路径

融合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拓展融合,位于产业链不同部位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延伸自身基本价值链,向上下游的制造环节延伸,将制造环节纳入到自身价值链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

位于产业链前端,从事研发、设计的高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后向延伸进入制造领域,实现研发成果与产品直接转化;位于产业链中端的物流、生产管理、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特定的专有知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位于产业链后端,从事产品销售、安装维护、品牌管理的渠道和服务密集型产业,通过前向延伸,通过定制化生产等形式进入制造领域。

(三) 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路径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可以降低制造业企业运营成本,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信息溢出效应,为集聚区内的制造业企业创造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

1.中央商务区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金融业集群,可通过集聚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金融网络体系,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现代物流业集群,可依托河南省区域优势形成现代物流业集群,有利于集聚物流产业高端要素,建立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型的现代物流体系。

2.以中小生产企业集群为依托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依托河南省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等产业园区,以产业带服务,积极引导一批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带动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完善服务业产业链。

(四) 基于创新市场竞争机制的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路径

按照供给侧改革“逐步放宽行政管制”思路,放松管制、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激活创新、劳动力以及社会资本等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再分配与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相互配合、协同的创新市场竞争机制,优化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鼓励设立研发中心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进一步激活劳动力。鼓励技术、知识型劳动力投入到创新研发当中,培养和吸引国际性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立宽松的市场准入机制。激活社会资本,引导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投入到生产性服务业当中,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

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路径实施策略

为保障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借助政府在法规政策制定和保障机制建设方面的作用,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

(一)政策保障

一是大力推行有益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升级及创新的相关政策,有效促进资本、技术和市场间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从资金、环境、风险控制等多个环节鼓励新生产性服务产品及技术的研发,推动知识技术进步、产品功能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辟国际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外资向生产性服务领域投资,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服务技术,提升自主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的服務供给监督制度,服务乱象会阻碍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力监督制度提升服务产品供给质量,提升服务业的生命力;二是建立产业标准制度,制定各类服务业有效的服务标准及管理机制,统一服务标准和管理机制,加强监管;三是完善服务业宏观调控机制,利用宏观调控机制的去杠杆作用促进服务业产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产能过剩,提升整体产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2] 徐礼伯,钞小静,苏德金.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江海学刊,2016,(4).

[3] 王思语,林桂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服务业发展思考[J].国际贸易,2017,(3).

[4] 程兰芳,黄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

[5] 于斌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集聚外部性和城市规模约束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2).

[6] 周小亮,宋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4):53-64.

[7] 林秀梅,曹张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中韩贸易结构优化策略探析
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