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迁移视域下基于语料库的儿童二语习得研究

2021-09-17 18:48程婧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6期

【摘要】本研究拟从语音迁移角度研究儿童二语习得,采用语料库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接受过一年浸入式外语教育的30名中班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十个月的二语语料收集,对语音迁移影响下儿童二语发展的特点进行描述、分类,以期更好地指导儿童二语教育实践。

【关键词】儿童二语习得;语音迁移;浸入式外语教育

【作者简介】程婧(1985.07-),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儿童早期二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J2018C098)。

一、引言

由于汉语和英语语音特征不同,学习者会将汉语的发音习惯带到英语中。本文拟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探究儿童在母语语音影响下的二语输出特点、类型,对儿童二语教育进行反思。

二、语音迁移

母语的语音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语音迁移主要发生在音段、音节结构和超音段三个层面[1]。音段迁移指两种语言的发音音位不对等造成的迁移;音节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的发音方式来处理词首或词尾的辅音;超音段语音迁移指 “二语学习者在语调、重音、节奏和音高等语流方面呈现的语音迁移”。

三、研究综述

Odlin认为“母语的语音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很大影响”, 翟红华、赵吉玲通过总结过往的文献发现,在汉语方言的影响下,学习者可能出现二语发音音位错误、个别音素发音不准确、语调偏于平淡且升降不自然的问题。

语音迁移的影响还会扩展到音系-形态界面,造成学习者二语形态变异。如Blom、Vasic的研究表明语音迁移还有可能造成学习者二语限定性标记后缀的偶尔缺失,最终导致二语形态句法的错误。Goad、 White认为了解母语语音对二语的影响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非语音层面的语言结构的习得尤其困难。

然而,针对汉语为母语的儿童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成人二语学习者与儿童二语学习者相比,语音迁移的表现是否一致?语音迁移是否会因为习得起始年龄的不同而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实证研究

1. 研究问题。本研究通过对30名中班儿童进行课堂录音、转写,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与定性分析,考察语音迁移影响下儿童二语的发展,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儿童二语在语音迁移的影响下有什么特点?(2)对我国儿童二语教学有什么启示?

2.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30名中班儿童(4-5岁),已在幼儿园接受一学年的浸泡式外语教育,这些儿童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3.数据收集与分析。每个月对儿童收集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课堂录音,共持续10个月,并对录音转写,整理出语料约5万词,随后对语料中的错误现象进行标注、提取、归类,分析其中的语音特点。

4. 我国儿童二语学习者语音迁移分析。通过语料收集与分析,发现语音迁移影响下,儿童二语的语音特点如下:

(1)在音段层面,除了个别音素,儿童基本能够掌握准确发音。其中单原音掌握得较好,但/?/和/e/较常出现混淆,儿童习惯用/?/来代替/e/,比如(错误的读音用下划线标出)将pencil /?pensl/读成/?p?nsl/;摩擦音的混淆较多,主要集中于/?/和/?/、/θ/和/s/以及/?/和/l/的混淆,如television /?tel?v??n/读成/?tel?v??n/,thank /θ??k/读成/s??k/,this /??s/读成/l?s/。可见,由于汉语中没有/?/、/e/、/?/、/θ/、/?/这些音,儿童感到发音困难。/?/和/e/的发音错误是由于儿童对发音器官的位置、力度控制得不准确;儿童在发/?/、/θ/、/?/等摩擦音的时候,会采用跟母语语音相似的音/?/、/s/和/l/代替。

(2)在音节层面,儿童有时会将词尾的辅音省略。由于在汉语中,单个辅音无法形成一个音节,因此没有以单个辅音结尾的词语。儿童会将汉语的音节特征沿用至二语中,造成词尾辅音的丢失。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语料中,句中和句末所丢失的词尾辅音不同。

在句中,爆破音/t/、/d/和/k/较常被儿童省略,如(被省略的辅音用下划线标出):

a. I want a pen.

b. I like orange.

c. I find a box.

如果英语的词尾有两个以上的爆破音,儿童会将其中一个爆破音省略,如:

d. We can taste with my tongue.

在汉语中,没有以/t/、/d/和/k/等爆破音结尾的音节,儿童正是受到母语音节特征的影响,造成了辅音丢失。同时,这些词尾爆破音省略大多出现在句中,没有出现在句尾(注: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语料中,出现在句尾的爆破音丢失仅限于屈折词缀的丢失,如“I see seven balls”,因为此类错误的产生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儿童忘记使用复数,故没有将儿童的这种错误归为语音层面的迁移),说明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词尾爆破音的发音,但由于发音时间受到限制,儿童急于将句子表达完整,或语言结构的复杂影响了儿童的發音规划,导致儿童直接将词尾的爆破音省略。

词尾摩擦音和侧擦音的省略同时出现在句中或句末。主要集中于“元音+/r/ ”和“元音+/l/”这两种组合,如:

e.  The doll is in the box.

f.   I have a car.

在例e和f中,儿童常常将car /kɑ?r/读作/kɑ?/,将doll /dɑ?l/读作/dɑ?/。词尾摩擦音和侧擦音的丢失即发生在句中,也发生在句末,说明无论发音时间是否充裕、语言结构是否复杂,儿童都会出现词尾辅音的省略。儿童有可能完全没有掌握词尾的摩擦音/侧擦音的发音规则,究其原因在于,在元音+侧擦音/摩擦音的音节结构中,从元音到侧擦音/摩擦音发声过渡的过程中,没有较明显的唇形变化,儿童觉得这样的发音不易操控;儿童甚至还有可能完全没有发现词尾有摩擦音/侧擦音,因为在儿童日常听音的过程中,只注意到元音的发音,没有观察到元音后还有细微的舌位、唇形变化。这两种可能性都只是推测,有待对儿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3)在超音段层面,儿童二语重读、弱读位置准确,升降调自然,没有出现生硬的情况。可见儿童能够克服母语的影响准确模仿外籍教师的语音语调。

五、教学启示

上述实证研究对儿童二语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1.在语音层面,低龄儿童的习得效率更高。将本研究所收集、归纳的语音迁移问题与过往有关成人学习者或中学生学习者的研究进行比较,发现相较于成年人或中学生,儿童对二语语音、语调掌握得更準确,一些在成年人二语表达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元音、辅音发音不准确,如/i?/和/ei/、用汉语/z/的发音代替/?/、重音位置错误、语调僵硬等问题,均没有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语料中出现;而本研究所收集到的儿童语料中所发现的由语音迁移造成的发音错误,均在中学生或成人的相关研究中出现过。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即幼年时期有一系列的敏感阶段(sensitive phases),不同的二语语法领域(如句法、形态、音系)对应不同的敏感阶段。就二语语音来说,学习者的习得起始年龄越低,越容易克服母语的影响,掌握正确的二语语音。

2.学习者的二语输出不一定等同于学习者的真实水平。如词尾的辅音丢失大多只出现在句中,没有出现在句末,说明儿童已经掌握了词末爆破音的发音,但当单词在句中时,儿童会受到外界因素如时间限制或心理因素的影响,造成错误。而英语中有一些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都是以-ed结尾,如like-liked,当这些单词出现在句中时,儿童有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将“liked”读作“like”造成口语输出中屈折成分的丢失,因此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hypothesis)”,即表面屈折形态的缺失不等于句法知识的不完整。

六、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母语语音迁移对儿童二语习得的影响。在汉语语音的影响下,儿童二语个别音素发音不准确,当词尾出现爆破音、摩擦音或侧擦音时,儿童有时会将其省略。但由于本研究只收集语料,没有对儿童进行测试,故无法判断词末侧擦音/摩擦音产生丢失原因是儿童没有观察到这些音素,还是因为发音困难。通过总结儿童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音错误并进行归类、分析,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的影响,更高效地掌握正确的语音。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翟红华,赵吉玲.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5(1):88-95.

[4]Blom E, Vasic N. The influence of phonological factors on the expression of finiteness by children learning Dutch as their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A]. Finiteness Matters: On finiteness-related phenomena in natural languages[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5]Goad H, White L. Prosodic effects on L2 grammars[J].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Bilingualism, 2019(6):769-808.

[6]Meisel J M.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successiv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A]. Current Trend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generative perspectiv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