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下高原不同时间模式下的负荷结构监控分析

2021-09-18 01:33齐华徐起麟宋秋喜张冠男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铁人三项机能平原

齐华 徐起麟 宋秋喜 张冠男

(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11)

高原训练是提高铁人三项运动员机能能力的重要辅助训练方法[1],高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参赛取得理想成绩,其主要问题为上高原、下高原及比赛间隔时间的节奏把握,为了增强高原训练的效果,就要把握下高原时间段负荷结构的监控,合理运用下高原时间模式来进行赛前训练,掌握竞技状态变化规律来更好地进行比赛。普遍观点认为,长跑、马拉松项目的最佳比赛时间为下平原后4~5d;中长距离项目为10~14d;短距离项目20~26d,以便下平原后强化速度训练[2]。该研究主要针对两种下高原时间模式展开研究,一种为下高原7d进行比赛,另一种为下高原21d进行比赛,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对训练负荷进行监控,找出竞技状态出现高峰的时间模式,为今后下高原参加国内国际比赛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北省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6名,其中2名为国际健将,4名为国家健将。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河北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在赛前特定时间点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对测试者进行静脉采血,主要测试指标为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尿素氮(BUN)、血清肌酸激酶(CK)。

(2)测试仪器

血常规测试仪器为贝克曼库尔特L H750 全自动分析仪;尿素氮和肌酸激酶测试仪器为美国罗氏Reflotron Plus全血干式生化分析仪。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铁人三项高原训练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结合赛前测试结果对下高原后机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取P<0.05为显著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水平。

2 研究结果

2.1 下高原至比赛间隔1周模式的负荷结构监控分析

研究下高原到比赛开始的最佳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高原训练结束后,什么时间会出现身体功能的高峰,以及这一高峰可以维持多长时间[3]。在国内较多采用的时间模式为下高原1周内参加比赛,也多为体能类长距离项目采用的模式,被多次验证为成功模式。

由表2可以看出,下高原第3天的血象指标为一个生理性指标高峰,由高原与平原的氧浓度差造成,在下高原第4天急剧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除了血球压积比变化不显著,其他指标变化显著。在下高原第6天血象指标开始回升,所以在下高原第3天或是第4天比赛都是理想的时间点,如果是多日赛要考虑如何合理安排下高原时间。

表2 下高原1周内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2.2 下高原至比赛间隔3周模式的负荷结构监控分析

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下高原至平原第3周为竞技状态的高峰时段,为中长距离项目出成绩的最佳时间段。屈成刚在对成都军区铁人三项运动员下高原至平原的机能监控研究中指出,下到平原后,运动员HB、RBC、HCT等指标逐渐下降,直到第3周开始,各项指标才逐渐回升,到18~21d达到峰值[4]。建议高原运动员平原训练时,在血红蛋白出现上升时,可考虑增加运动负荷,尤其是运动强度,以达到强刺激、激发运动员潜能的目的,在参赛时间上最好安排在下到平原的第18天左右。下高原3周的血象变化较为复杂,再加上运动负荷的安排难度增加,不容易按照理论分析比出最佳成绩。

由表3可以看出,血象指标在第2周和第3周波动幅度非常大,MCHC指标较为敏感,在第2周下降非常显著,第3周上升非常显著,P<0.01,HB也在第3周上升非常显著,P<0.05,可以看出下高原第3周为血象指标的高峰期,而在第4周又稍有回落,说明高原效应在逐渐消失。

表3 下高原4周内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2.3 下高原前与下高原后机能指标变化特点

《世居高原铁人三项运动员平原训练期间的机能监控》[4]一文中指出,RBC、HCT在下高原2周内逐周下降,与高原值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1周过后HGB逐渐回升,RBC、HCT在2周过后开始回升,呈现出“V”型变化,但仍低于高原值。血清CK峰值出现在第2周,在该研究的30d训练监控期间,CK变化呈现“W型,BUN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其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高原运动员在适应平原以后,大强度训练机体能较快得到恢复[5]。该研究通过下高原前4周和下高原后4周机能指标变化情况来找出适合铁人三项项目特点的参赛规律。

图1为下高原第2周和第3周HB、HCT的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在下高原第12天,HB、HCT值显著下降,HCT的下降幅度更大,可能与红细胞的体积减小,血容量在平原骤然增加有关,因而在下高原第12天不宜进行大负荷、大强度的训练,不仅影响训练效果,对机体的刺激较大,不容易恢复。图2和图3为下高原前后CK值和BUN值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下高原前后训练负荷安排的合理性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图1 下高原7天至15天HB和HCT值的变化趋势图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赛前1周的负荷和强度都有骤增,对于下高原比赛是不利因素,因为下高原后生理机能处于复杂变化中,这样的训练计划不利于下高原后训练的执行和机体恢复。而CK值自下高原后下降幅度非常大,说明训练计划中减少了强度刺激,但是经过大赛证明这种安排是不合理的,BUN值较高,CK值较少,只是一味增加训练量的训练计划不利于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

图2 下高原前4周至下高原20天BUN值变化趋势

图3 下高原前4周至下高原20天CK值变化趋势

3 讨论

在高原训练中,上高原前、高原训练期间及下高原训练后的有效训练负荷结构和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中的关键因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控制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6-7]。下高原两种参赛模式中,第一种模式是经过多次验证较为成功的一种,训练计划容易实施,不用考虑高原-平原环境骤变带来的复杂机能变化。血象指标在下高原第3天出现高峰值,利于进行单日赛,并取得好成绩。而第二种模式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例如下高原前的训练负荷和节奏安排,平原的温度、湿度及环境,都易造成红细胞的流体粘度降低,红细胞破坏增加,不利于训练计划安排,且该模式的时间跨度较大,掌握不好训练负荷结构,会导致训练负荷过大或强度刺激不够,达不到理想训练效果。因而第二种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继续探讨,如果可以准确掌握机能变化规律和参赛时间点,将会对于体能类项目通过高原训练提高竞技水平有更大的帮助。

4 结语

(1)铁人三项项目下高原1周内进行比赛为理想模式,下高原第3天为生理机能高峰期,利于单日赛。

(2)铁人三项项目下高原第3周为机能状态的第二峰值期,为竞技状态高峰期。

(3)下高原至平原后需要掌握合理训练负荷,下高原前不宜进行大强度训练。

(4)下高原后第2周为机能指标骤降期,不宜进行大负荷和大强度训练。

猜你喜欢
铁人三项机能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机能时代
河流上的平原
平原的草
助冬奥!首支国家冬季铁人三项队落户黑龙江
浪起山走
铁人三项
每月新鲜
刑法机能新探
Olympic Venu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