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09-18 02:12李凡
课外语文·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

【摘要】当今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密切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洗涤学生心灵的语文,更要发挥其课程的育人功能。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思想、行为等都不太成熟,通过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然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人为问题,即教师观念尚待转变和德育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等。借此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自身能力,在具體的课文教学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力争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青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11-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凡.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外语文,2021,20(25):11-13.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随着科技的进步,青少年学生几乎都能接触到电子产品,从而可以了解各种文化、各种思潮,但其中有许多不良的思想道德,导致学生走向歧途。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生活经验较少,看待问题也不会太深入,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如何克服这一不良影响,语文课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因素。纵观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其所选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通过多样的文体、优美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读来令人动容。教师应紧抓这一资源,完成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新课标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而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上,正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新课标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就表明了语文课程必须渗透德育。

陶行知先生讲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很合适,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注重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也十分看重其是否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文”这一教育材料,使课文中的优秀人物、事迹都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让其学习榜样人物的精神。

北师大刘洪涛指出:“整个学术界几十年里,就是为了用西方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容,证明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命题。”面对西方文化全是糟粕的这种思想,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在讲解外国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了解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统编版教材中收录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但教师自身缺乏外国文学素养,导致文本解读不到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深挖作品中的隐形内涵,发挥其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独特价值,改变学生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敌视心态,促进其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立德树人”指令的号召下,国家、社会都格外重视德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尤其是语文老师,更应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履行了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师要合理利用外国文学作品这一资源,转变学生的思想,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蒲城县××等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个别学生和语文老师的访谈,初步了解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经过整理分析,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较之以前已经明显改善了很多,但个别地方仍需提高。

(一)教师德育教育的观念尚待转变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都只抓学生的成绩,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上老师也是侧重其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的熏陶感染作用。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既没有相应的课程规划,也没有这方面的教学体系,只是将德育的重要性贴在文件上,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同时,语文教师也没有清楚认识到语文和德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人文性的熏陶,教师的观点还停留在以前,没有紧跟新课标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未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和学校都应及时更新理念,尽快将德育教育付诸实际行动,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德育教育的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将德育思想直接传输给学生,不容他们置疑,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开放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得不到释放,对于老师强行灌输的德育思想便不予理睬,从而致使德育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时,切忌单向交流,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能主动挖掘到文章的主旨,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其思想觉悟,从而再教导他们向主人翁学习。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尽量使德育教育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教师德育教育的模式亟须改变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立足实际,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不管学生内心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大部分教师通常都是在一堂课的结尾突然升华主题,完成其德育教育的义务,但这种强硬的转折,没有任何过渡和铺垫,学生所受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根本不能理解教师所传递的思想。同时,很多教师只是把课文的主旨提炼出来稍作解释,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这些举动导致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收效甚微,文与道、教书与育人达不到统一。

以上就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校和老师的不重视,导致课堂上德育渗透的比例较少;其次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少,“一言堂”现象严重;最后是有的老师刻意升华主题,进行道德教育,不顾学生的认知范围以及接受程度。

三、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二十五篇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它们对于學生的德育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德育教育提升到更高层面,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同时课堂上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举办相关活动,营造积极快乐的课堂气氛,使其主动接受德育思想;最后教师要及时扩展背景知识,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立足学生实际,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包含五方面的内容,下面将着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几方面体现外国文学作品的德育教育意义。

(一)深入阐释选文的精神内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利用课堂资源,汲取外国文学作品里的精华,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主义层面的价值目标,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入开展爱国教育、诚信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和重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抓住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学生不仅要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论述方法,更要看到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以及对欧洲列强掠夺行径的强烈抨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拓展有关背景知识,让学生置身其中,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入体会作家的正义、善良与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贡献一生的精神。讲解此类文章时,教师自身也应心怀爱国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诚信亦是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统编版教材中的《皇帝的新装》,是教育学生诚实做人的最好范例。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愚蠢的皇帝和聪明的小孩这一浅层次上,还应领会其深层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新装”是人性的试金石,通过这件衣服,揭露出人性自私的同时又赞美、肯定了无私的童心。引导学生做一个内心纯洁、敢于说真话和正直诚实的人,去除虚伪,反对社会中的假恶丑现象,让真善美洒满人间。

(二)充分挖掘选文的当代价值,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潮良莠不齐,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部经典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在讲授时应着重分析这些人物形象,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其真正体会到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道德品质。如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教师应补充相关方面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感受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组织游戏环节,让学生假扮盲聋哑人,试着用手触摸这个世界,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海伦·凯勒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学习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位离群索居的牧羊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以一己之力创造出一片绿洲的奇迹,对其美好品行致以崇高的赞美,借此宣扬其身上的劳动精神,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强化劳动观念,形成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

(三)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崇生态文明建设,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绿色发展理念。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里,有多篇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话题,教师可借此对学生加以引导,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习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通过课文风趣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与动物朝夕相处时的快乐心情,体会作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由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出他们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名著导读《昆虫记》,作者笔下的昆虫活泼有趣,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生灵,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讲解此文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更应该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品析作家对昆虫的喜爱、尊重。以此洗涤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理念。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这是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在自己细心的观察下,详细地描写了大雁迁徙的过程,展现了大雁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家对大雁的喜爱。讲解此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关爱动物、尊重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德育渗透的有效场所,在讲解这些优秀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作家思想;抓住典型人物,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生态文明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每个科目都应履行德育教育的责任。语文作为三大科目之一,自然也应将德育渗透进课堂,从而达到语文课堂上“文”与“道”的统一。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还让其品格得以成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刘洪涛.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教学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朱四倍.核心价值观如何打动青年[N].光明日报,2016-08-15(2).

作者简介:李凡,女,1998年生,陕西渭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