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发展与因应策略

2021-09-18 13:10薛小飞
银行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信贷商业银行绿色

薛小飞

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发展良好,绿色信贷规模逐年提升,绿色金融成效开始显现。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2.5万亿元,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成为绿色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

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较为匮乏,创新性不够,未能充分满足市场的绿色需求。同时,绿色信贷投放周期较短,资产质量、投放效果均有待观察。如何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是摆在各家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的现状

我国绿色信贷规章制度不断完善。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贯彻绿色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就绿色信贷提出要求。这是初步的探索阶段。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现银保监会,下同)共同出台《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将绿色信贷管理上升为一项政策制度,是绿色信贷政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2012年1月,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对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6月,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银监办发〔2014〕186号),旨在为银行绿色评级提供政策指导。2015年1月,银监会、发改委联合发布《能效信贷指引》(银监发〔2015〕2号),鼓励商业银行以能效信贷为准绳,不断调整信贷结构的授信方式,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明确了绿色金融的范围,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这一年也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元年。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5省(区)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已由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向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上转换。2019年3月,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及解释说明文件,为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产业指引。2020年5月,人行组织建设的绿色金融指标体系可视化系统成功上线,该系统有助于降低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性,扩大绿色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11.9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93%,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8%。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并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其中,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4.6%,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形势良好(见图1)。

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为世界第一,国有大行及大型股份制银行是绿色信贷供给的主体。2019年,我国六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总额为4.96万亿元,绿色信贷比率平均为6.93%(见表1、表2);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发银行2019年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260亿元,位居同类型银行第一,绿色信贷比率为5.69%;在地方性银行当中,江苏银行2019年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859.59亿元,位居同类型银行第一,绿色信贷比率为8.26%。总体上,国有大行及大型股份制银行成为我国绿色信贷的主要贡献者,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

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成效逐步显现。一方面,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走绿色发展之路。截至2020年末,国内清洁能源产业信贷余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超过同期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贷款总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绿色信贷间接促成节能减排的实现,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依照绿色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标准煤节约超过3亿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超过7亿吨。以农业银行为例,绿色信贷支持下的节能环保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超过2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接近6000万吨。

我国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较好。近五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73%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不良水平,绿色信贷平均不良率为0.47%;截至2020年末,绿色不良信贷余额为390亿元,不良率为0.33%,比同期企业贷款不良率低1.65个百分点(见图2)。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路径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全面推广落地的时间并不长,可复制、成熟型的绿色信贷业务模式较少。总体而言,绿色信贷的创新发展由高到底可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层、产业层、产品层以及外在辅助的政策引导支持层。

战略层面:绿色信贷成为全行战略。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结合信托、证券、基金等多项金融业务,创新推出“绿色金融集团”发展模式,并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推出了排污权抵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等产品,在绿色信贷领域独树一帜。2008年,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33.04亿元,绿色信贷比率为0.66%;到2019年,其绿色信贷余额达1.01万亿元水平,绿色信贷比率达29.37%(见表3)。

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较早启动绿色金融業务。该行从总行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全面的绿色信贷政策,并通过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构建绿色信贷指标体系、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强化环境和社会风险治理等措施促进全行实现绿色发展。目前,农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指标已经涵盖钢铁、水泥、石化等18个行业,涉及客户8000多户。截至2020年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整体余额达1.5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2%,成为绿色信贷领域的佼佼者(见表4)。

产业层面:从区域特色产业出发,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助力区域生态修复和经济转型。以晋商银行为例,该行在绿贷通、绿直融、绿创融、绿融通等“绿系列”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一方面,逐步退出“两高一剩”产业,支持旧产业升级改造项目(见表5);另一方面,不断向清洁能源生产、能源环保类等产业倾斜,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末,晋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52.15亿元,同比增长39%;截至2021年3月末,该行各类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余额已达92.41亿元(见图3)。

产品层面:以绿色信贷产品为抓手,从自身所熟悉的领域打开突破口,逐步深入到绿色领域。以武汉众邦银行为例,2021年7月,该行以“乡村振兴贷”为绿色信贷的拳头产品,率先在湖北潜江小龙虾产业链实现落地,并逐步向随州香菇、湖北楚茶、三峡柑橘等特色农业链延伸,成为民营银行阵营中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典型(见图4)。

政策引导支持层面: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培育绿色金融样本。以福建省为例,该省辖内各大商业银行与三明市、永安市、南平市合作,通过银政合作、银企合作的方式,为地方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并创新推出了具有可复制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形成了绿色金融创新成果,如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电力绿色贷、VCS林业碳汇交易、绿色转型贷、林业碳汇贷等(见表6)。

以三明市“绿色金融服务中心”为例,多家银行推出了系列绿色信贷服务。其中,农业银行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盈乡村”服务模式;兴业银行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制造”服务模式(聚焦辖区传统制造业以及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效、水效和环保提升改造);邮储银行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创业就业”服务模式(支持绿色就业、创业);三明农商银行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消费”服务模式;建设银行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建筑”服务模式;农合机构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服务模式(见表7)。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的发展瓶颈

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社会责任意识不足。部分银行迫于政策压力投放绿色信贷资金,并未真正意识到开展绿色信贷的长远意义,社会责任感不足。一些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既缺乏顶层规划,也缺少相应的考评机制,绿色发展积极性欠缺;一些银行机械地执行监管要求,仅注重短期效益,未做长远考虑,在执行标准上缺乏专业度,导致绿色金融流于形式。

绿色信贷专业人才缺乏。绿色信贷多涉及节能环保、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等专业性强的行业,银行在业务开发、信贷审批、风险评估、贷中监管、贷后管理等诸多环节需要配置专业的人才。同时,有必要组建专业的绿色信贷部门以从事专业化的绿色信贷业务经营工作,并以敏捷组织和创新机制为保障,建立模块化、组件化项目作战单元进行业务开发。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并无特别耕耘,相应的人才较为缺乏,相应的组织结构也难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结果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绿色信贷领域大多由非专业人才兼任,对项目的评估容易产生偏差。

绿色信贷产品种类不全、创新不足。我国绿色信贷以产业、企业的绿色项目为主,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等生产领域,有关个人及家庭的绿色信贷、绿色信用卡、绿色理财等产品不够丰富,无法形成全方位的绿色金融发展氛围。

风险缓释措施不足,绿色信贷担保机制不健全。绿色信贷面向的产业前期资金投入规模大、见效慢、周期长,且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而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机制主要是基于传统业务模式,还未就绿色信贷业务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绿色信贷担保机制有待建立,增信措施有待完善,特别是基于未来收益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权利质押制度有待梳理完善,与之相关的技术标准制定、担保制度建设、评估框架搭建、监管指标设置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需要加速推进。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的因应策略

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信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某一家银行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政策与监管层面

加强构建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和明确的监管要求。一是要加快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指引,明確绿色信贷、绿色标的的统计口径、考核标准等,做到“实质重于形式”;二是要联合环保、司法、商务等部门共同制定绿色产业目录和联合惩戒机制;三是可尝试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并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行对接,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决策提供环保评价依据。

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担保机制。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担保机制,降低绿色信贷业务风险。一是创新推动并丰富绿色信贷抵质押物品种,同时推动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工作。二是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专利权等作为增信手段纳入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活动当中,提高绿色信贷的风险管控质量。三是在业务模式上加强创新,融合担保公司、保险机构、政府基金、投资机构等外部主体,加强银保、银政、银担、银企等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制定绿色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金融最终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会影响甚至决定金融资源的配置。因此,要不断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考核偏向,将绿色发展原则引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将绿色政绩作为考评政绩的重要尺度,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领域。

商业银行层面

提高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商业银行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上升至银行战略层面,摒弃短期利益考量,注重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内部信贷政策制定、风险管理要求、组织架构设计、人才晋升路径等不同层面进行统一部署。加强理念教育和政策宣导,在银行内部前、中、后台之间达成绿色共识,为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增强商业银行绿色产业投研能力。绿色产业涉及领域广阔,专业性强,商业银行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服务。为此,商业银行可组建绿色信贷部门,集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业务推广、信贷管理等于一体,实现扁平化管理。同时,配套建立快速市场响应机制,提高组织沟通效率,组建敏捷化项目团队,以提高产品和业务的开发效率。此外,要加强绿色信贷领域的人才培养:一是注重复合型人才选拔和培育;二是可通过行业沟通、产业调研等方式提升员工的洞察力和专业能力;三是要加强银行内部的跨部门沟通,增进专业互信、专业互通。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绿色信贷业务标准。商业银行应结合法规政策和监管要求,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完善内部信贷政策,制定更加细化的绿色信贷投放标准和统计口径,将绿色要求落实在信贷投放之前,保障资金真正流向绿色领域。同时,部署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风控环节嵌入环境与社会评价因子,搭建科学的风控模型。此外,要设置合理的绿色信贷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相应的奖励措施。

不断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一方面,促进原有的“非绿”转“绿”;另一方面,开发出新的绿色业务。要在原有的对公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基础之上加强产品的多样化开发,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主体发展所需。尤其要注重产业链思维,深入到产业链中探索绿色信贷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个人绿色信贷产品领域加强创新,丰富个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例如,开发个人绿色消费贷、绿色信用卡、绿色个人经营贷等产品,充分发挥个人群体的力量,打造全能型“绿色银行”。

环境治理层面

加快制定绿色产业目录和绿色评判标准,解决“何为绿”的问题。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社会各界对绿色标准掌握的尺度各不相同,绿色信贷最终的投放效果无法合理评估。因此,需要从环境治理的层面出发,分产业、分行业、分链条、分区域制定更为明确的绿色标准,解决“何为绿”的困扰,为绿色信贷提供参考。

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科学执法、严格执法并重。“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确保环保执法的及时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结合绿色目录和绿色标准开展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专业、科学执法保障绿色发展,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引导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与金融部门的绿色金融发展形成协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福建华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信贷商业银行绿色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