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造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的中运用

2021-09-19 02:53李琰刘浩强韩继文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7期

李琰 刘浩强 韩继文

摘要: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关于建筑形象的具体处理手法之一的文脉造型法就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建筑类型。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和建筑的人文发展,“文脉主义”、“地域文化”等理念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文脉主义”理论入手,通过对几个建筑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文脉对当代建筑的影响以及通过文脉来造型的具体处理手法。

关键词:文脉主义;建筑造型;处理手法

1.“文脉”的概述

“文脉”源于语言学,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共时性是指横向时空的关联;历时性是指纵向时空的关联。广义上说,文脉指的是各个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确切的说,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的内在联系。包括人、建筑、城市、人文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把这种联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称之为“文脉主义”。

2.“文脉主义”建筑观

文脉主义又称后现代都市主义,是一部分设计师在现代主义的国际风格的千篇一律的方盒子损坏了城市的原有的构造和传统文化之后,试图恢复原有的城市秩序和精力,重建以往的城市文化构造而发展出来的新的设计模式。建筑师斯特思将文脉主义定义为“追求新建筑亲昵于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强调个性建筑是群体的一部分,同时还使建筑成为建筑史的注释”。

建筑,既是物质与空间的概念,又是运动与时间的概念。建筑文脉可以理解为建筑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它就像一切生命形式在运动,变化并发展,其中必然有对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建筑文脉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3.文脉造型法

3.1 定义

将代表某个地区传统文化精髓的文脉简化抽象成一定符号加以创作,设计出既能展现文化精髓又能 将之传承下去的建筑形象,这样的建筑造型方法,叫做文脉造型法。

3.2反例

李祖源表示,将这个建筑设计成外圆内方形,其寓意是天人合一。人们常说的天之圆,是讲人对外要圆润,圆融;而地之方,说的是人要正直,                坦诚,遵守道义。至于钱币的外圆内方,是中国世世代代沿袭的钱币造型,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天地合一传统宇宙观的崇尚。

这栋建筑的寓意自然是极好的,但若说它给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太肤浅、太表象了,放在周围的建筑环境中,不仅没有自然地融入进去,反而破坏了周围环境原有的气质。在建筑与文脉的联系与发展中,它既缺少与所处城市的文脉的联系,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

3.3文脉造型法的建筑观

通过以上这个反例,我们可以看出将文化脉络运用到建筑中并不是简单生硬地搬过来套上去。下面,我将通过分析日本美秀美术馆和中国苏州园林博物馆来阐述如何将建筑与文脉自然地融合与过渡。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园林博物馆。

日本美秀美术馆,被誉为“世上最美的美术馆”、“日本的桃花源”。苏州园林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专题博物馆。它利用名园拙政园的住宅部分,展示了苏州园林在两千多年悠悠岁月中美的历程和旖旎风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的探幽过程。

美秀美术馆基地位于京都自然保护区中,为了使场地与周围的环境充分结合,并且营造出桃花源的效果,贝聿铭现在山林间开辟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中间兴建一条隧道和一座吊桥通向美术馆。隧道入口处,正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中的隧道便营造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之感。在隧道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走出隧道,走上吊桥时所见。到达美术馆的过程就是一次探幽。

光是场地设计,我们已经能看见贝大师将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建筑结合在了一起。这里便体现了上面说的利用文脉造型的第一个特点。

来到美术馆,我们只能看见很小体量的建筑。来到建筑入口和前厅,由于当地气候上的需要,屋顶和顶窗做成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式。里面采用了日本神社和农舍的入母屋造形式,并对其进行抽象化设计,形成了极具日本文化特色却又简介大方的立面造型。日本传统入母屋造和美秀美术馆入口立面对比,美秀美术馆不仅有其神韵和精髓,又比之更加简洁符合现代建筑的特点。这一点不仅体现了现代建筑对传统文脉的抽象简化,也体现了新的建筑要体现当地的地方气候与风水条件。

美秀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建筑,将日本传统文脉融入其中,随着时间的发展,將文脉传给下一代时代,让传统文化的脉络随着建筑的存在一直传递下去,生生不息,正是可持续发现的建筑观的实际运用。以上便是文脉造型法的建筑观在日本美秀美术馆最好的体现。

3.4文脉造型法的具体处理手法

文脉造型法的具体处理手法,目前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并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手法为例来阐述文脉造型的具体手法。

1. 将历史建筑的外表形式打散,然后将这些片段与现代建筑重构,形成新的组合方式。

在苏州博物院中,贝聿铭设计的屋顶,保留了传统的形制,然而,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已经被开放式的钢结构顶棚系统所取代。而且,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屋顶之上立体几何造型的玻璃天窗,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老虎天窗并进行改良。

凉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八角凉亭的形式,却师古而不泥古,将其与现代结构组合起来,既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人一眼就看出它是现代建筑。这就是文脉造型法的一种处理手法,将传统建筑外表打散,与现代建筑重构。

2. 运用抽象的符号语言。从传统文化的文脉和建筑遗产中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语言,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反映其作品丰富的传统内涵。苏州博物院中最有禅意的一部分是景石的布置,以宋代画家米芾的山水画为蓝本,提取出山水形态,在白墙前以石子为底,使石片分不同层次,加上石片本身的颜色,做成近实远虚的空间效果,真正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这个地方就是将传统文化精髓抽象简化提取出来,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

3. 采用隐喻的方法来表现隐藏在历史符号背后的思想,包括宇宙观、美学、生命观等等。

贝聿铭在新馆中专门设计了一个紫藤园,园内有两株紫藤,从忠王府的紫藤上修剪了十几个枝嫁接过来,代表着忠王府文脉的延续,也代表着苏州文人风骨的传承。说苏州是一株老紫藤都不为过,它守护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半壁江山:寒山与拾得的禅意,唐伯虎的才子佳人传说,文徵明的细密.......无不昭示着苏州的气息与风骨。

4.结语

建筑设计提倡的文脉的延续性并非眷恋过去,而是注重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延续。文脉的精神在于变,不变则废。文脉本身意味着不断发展,停止文脉的寻求无异于切断文脉。只有真正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能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时间和空间的内涵,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才能艺术长青。

参考文献:

[1]唐西娅,戴向东.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9.

[2]肖鹏.浅析建筑设计的文脉[J].山西建筑,2010,09.

[3]边文娟.基于新文脉主义的城市色彩可持续发展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05.

[4]马志刚.现代建筑的地域文脉传承初探——解读贝聿铭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和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J].艺术广角,2014,02.

[5]秋元馨.现代建筑文脉主义[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