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对比研究

2021-09-21 18:04陈海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甲亢不良反应应用价值

陈海兰

【摘要】目的:对于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在治疗甲亢中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的治疗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甲亢患者50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甲亢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25例甲亢患者甲硫咪唑治疗,剩余25例甲亢患者接受丙硫氧嘧啶治疗,对比两组甲亢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以及临床安全性。结果:甲硫咪唑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皮疹、红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出现率显著高于丙硫氧嘧啶组甲亢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硫咪唑组患者产生肝功能损伤率显著低于丙硫氧嘧啶组甲亢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甲硫咪唑组患者与丙硫氧嘧啶组患者均存在一定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情况,但其发生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甲亢疾病中,不同药物会引发不同的不良反应,甲硫咪唑能够导致甲亢患者血细胞减少和皮疹,丙硫氧嘧啶药物能够导致甲亢患者肝功能损伤。

【关键词】甲亢;甲硫咪唑;丙硫氧嘧啶;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性;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088-02

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属于现在临床中最常见的抗甲状腺药物,其中甲硫咪唑也被纳入到治疗甲亢首选药物,丙硫氧嘧啶在抑制外周组织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向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转化存在理想的效果,通常被用来治疗甲亢危象以及重症甲亢[1]。对于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疾病中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比较多,主要包含皮疹、血细胞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等。本文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甲亢患者50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对于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在治疗甲亢中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的治疗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甲亢患者50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甲亢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25例甲亢患者甲硫咪唑治疗,剩余25例甲亢患者接受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硫咪唑组25例甲亢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36.3±12.4)岁;丙硫氧嘧啶组25例甲亢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36.8±12.7)岁;两组甲亢患者全部接受临床常规体检,其血、肾、肝、尿以及心功能全部症状;两组甲亢患者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症状包含精神紧张、易饥多食、怕热多汗、大便次数增加、体重下降、心动过速、甲状腺肿、突眼、双手颤抖、胫前粘液性水肿,通过实验室检查表明患者的血清总甲状腺素(TT4)(186.50±26.88)μg/dl,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8.87±1.83) pmol/L,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12.61±5.61) nmol/L,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20.16±2.42) pmol/L上升,促甲状腺激素(TSH)(0.30±0.29)μIU/mL下降。

1.2方法 甲硫咪唑组25例甲亢患者口服甲硫咪唑药物治疗:初始口服剂量为3次/d,10 mg/次,当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获得显著改善之后减少口服剂量,2次/d,10 mg/次。丙硫氧嘧啶组25例甲亢患者丙硫氧嘧啶药物口服治疗:初始口服剂量为3次/d,100 mg/次,当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获得显著改善之后减少口服剂量,2次/d,100 mg/次。两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1个月作为一个疗程,全部接受三个疗程的治疗,统计其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1.3评价标准 ①记录甲硫咪唑组以及丙硫氧嘧啶组甲亢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血细胞计数异常率,其中包含白细胞计数异常率、血小板计数异常率以及红细胞计数异常率;②记录甲硫咪唑组以及丙硫氧嘧啶组甲亢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之后的肝功能异常率,其中包含ALT、AST、TBil、DBil异常率;③统计两组甲亢患者产生皮疹的情况;④观察甲硫咪唑组与丙硫氧嘧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

1.4统计学计算 本文两组对比所获各项数值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加以计算,利用x±s对于计量数据加以表示,利用百分比对于计数数据加以表示。通过c2与t检验开展统计学处理,结算所得P值用于评价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甲亢患者血细胞计数对比 甲硫咪唑组甲亢患者治疗之后血细胞计数异常出现几率显著高于丙硫氧嘧啶组(P<0.05),详见表1;甲硫咪唑组甲亢患者产生肝功能异常几率显著低于丙硫氧嘧啶组(P<0.05),详见表2。

2.2两组皮疹出现情况比较 甲硫咪唑组25例患者中产生皮疹5例,丙硫氧嘧啶组25例患者中产生皮疹1例,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2.3两组甲状腺功能減退发生率比较 甲硫咪唑组25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发生率为12.0%,而丙硫氧嘧啶组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6.0%,其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详见表4。

3 讨论

甲亢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本质主要为甲状腺滤泡细胞增生以及激素产量过多,多与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这一疾病存在密切的关联,可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大量合成与释放,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加速进行,引起代谢亢进及交感神经兴奋等状况的出现。对此,临床多将抗甲状腺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均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其治疗机制基本相同,均可通过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阻碍活性碘的形成,以此阻断酪氨酸的碘化进程及酪氨酸缩合反应,从而有效抑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合成,发挥其抗甲状腺作用。此外,据研究表明,甲巯咪唑的半衰期相对较长,其血浆半衰期为4~6h,通过每日的单次使用也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而丙硫氧嘧啶的半衰期在60 min左右,但其药效发挥通常较为迅速,在每隔6~8h给药1次的前提下,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随着使用频率及剂量的提升,其不良反应风险也随之着增加。

抗甲状腺药物能够导致的不良反应包含粒细胞缺乏、红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减少、皮疹、关节痛以及肝损伤等[3]。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甲硫咪唑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细胞异常率明显高于丙硫氧嘧啶组(P<0.05),但甲硫咪唑组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率明显低于丙硫氧嘧啶组,且差异显著(P<0.05)。此外,甲硫咪唑组25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发生率为12.0%,而丙硫氧嘧啶组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6.0%,其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在甲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相较于丙硫氧嘧啶,甲硫咪唑更容易造成患者血细胞计数减少以及皮疹。因此,在患者产生乏力、发热以及咽痛期间需要为其提供血常规检查,倘若出现粒细胞缺乏,需要酌情降低抗甲状腺药物的使用剂量。但丙硫氧嘧啶和甲硫咪唑比较更加容易引发患者肝功能损伤,大部分患者不存在显著表现症状,时常受到忽视,仅部分患者具有黄疸、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右上腹部不适等,所以对于接受丙硫氧嘧啶药物治疗患者,需要按时为其提供肝功能检测[4]。此外,在甲狀腺功能的观察中,两种患者均出现了一定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情况,但其发生概率较为一致,并无显著差异。综合以上可见,在甲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同药物可引发不同的不良反应,其中,甲硫咪唑可引起血细胞异常及皮疹等不良风险的发生,而丙硫氧嘧啶药物则可导致肝功能损伤等情况的出现,且两种用药方案下,均具有一定的甲状腺功能下降风险,需将其纳入临床的用药参考指标中。

综上所述,临床中选择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药物治疗甲亢疾病期间,需要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药物,从而保证药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厉艳萍, 吴瑞敏, 张方方, 等. 普萘洛尔联合甲硫咪唑对甲亢患者血清激素及骨代谢水平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20, 28(3): 43-45.

[2] 潘春予, 黄志荣, 曾惠权.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江西医药, 2019, 54(11): 1385-1387.

[3] 刘海蔚, 陈道雄, 陈开宁, 等. 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质量、脂联素及血糖水平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 2019, 18(5): 469-472, 476.

[4] 李惊东, 雒否乐, 梁崇上. 甲硫咪唑联合比索洛尔对甲亢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OCNβ-CTx的影响分析[J]. 河北医学, 2019, 25(4): 586-590.

猜你喜欢
甲亢不良反应应用价值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甲亢妇女能怀孕吗
老年人的“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