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其境,予教于“乐”

2021-09-22 02:12叶婷
音乐爱好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面团音乐会家庭

叶婷

上海作为一座海纳百川、中西文化聚集的国际化大都市,有许多像剧场、音乐厅、群众文化馆、活动中心这样的公共场地。它们是城市文化的地标,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素质文化教育的需求逐步提升,传统意义上由剧场单一提供的商业演出已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坏境的发展。当下,寻求一种新颖的,能让观众有获得感、价值感和满足感的演出模式,类似演出季、艺术节、公益讲座、论坛、互动工作坊等多元艺术教育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呈现,已然成为剧场在新文化环境下的革新和转型方向。

自2013年1月起,上海音乐厅成立了沪上首个音乐教育品牌项目——家庭音乐会。它主要针对有四至八岁孩子的家庭,活动期间爸爸妈妈可以与小朋友一同走进剧场,感受音乐、参与音乐互动、体验与欣赏音乐,在乐声中营造惬意愉悦的亲子时光。

自家庭音乐会的项目创立至今,我一直担任主持工作,并参与节目的策划设计。该项目秉承以儿童为中心的出发点,希望能将世界先进的教学法理念,比如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柯达伊教学法中实用的方法,加入到演出互动环节。在互动中,主持人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原创的故事,穿插音乐作品的演释,来介绍乐器和构造音色;也可以通过为古典音乐的主题旋律配上歌词,与观众们一同来演唱;还能通过抓住音乐中的动机和明显节奏型,玩一个互动节奏游戏或身体打击乐等。力求做到60%的音乐作品呈现和40%的作品互动体验,观众们沉浸其中,收获满满。

家庭音乐会至今已举办了近八十场不同主题的原创策划类音乐会,接待了八千余组家庭,唱过近一百首互动歌曲,也玩过一百多种音乐游戏。

将近十年中,经由项目组成员不断的沉淀与摸索,家庭音乐会拥有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一、多元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态

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学家埃德温·戈登(Edwin Gordon)在经过多年研究后提出,每个人都具有音乐性向(音乐能力的学习倾向),而且九岁前是发展音乐性向的黄金时期。长期来看,音乐性向的发展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营造早期音乐环境氛围与“家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音乐会秉承每月举办一场音乐会的原则,每场选用不同的音乐风格,有以二胡、扬琴、古筝、古琴、琵琶、民族打击乐为主的中国民乐作品,有弦乐四重奏、双钢琴、电子管风琴、管乐五重奏等带来的西方古典名曲,有人声、键盘、贝斯、电吉他带来的爵士流行派对,还有来自古巴、非洲、意大利、德国的艺术大师带来的世界音乐作品,多样的音乐风格开拓了观众的听觉范畴。此外,不同表演形式的叠加为活动增添新意,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故事戏剧、肢体表演,以音乐作为载体,对人们的听觉和视觉感官进行熏陶,美化人们的心灵,提升审美能力和情趣,培养具备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人。

二、多样的互动方式和原创设计

传统的音乐会,大多为单一的欣赏模式,即欣赏者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官体验,理解作曲家或演奏家所要表达的音乐意境或情绪。这一方式对于欣赏者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要求,但对于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或者低年级孩子来说,欣赏一场古典音乐会是很难做到的,许多音乐会对观众有身高低于一米三的兒童谢绝入场的要求,也在无形中设定了孩子听音乐会的门槛。

然而,广大群众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需求是极大的,那么如何让更低龄的孩子也能走进剧院,专注地聆听音乐、体验音乐、表达音乐,成为家庭音乐会主创团队在内容呈现上非常重要的一环。记得在2019年1月期的“动物凑凑乐”主题中,我们选用了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作为音乐会题材,由孩子的视角带入整部作品的情节,运用讲故事结合肢体演员律动、游戏互动以及歌唱的方式,让观众体会沉浸式音乐戏剧。

故事从一个虚拟人物圣-桑太太的自述开始。她走进了圣-桑先生的奇妙森林,这一天正巧是狮子大王的生日,动物们纷纷商量要为狮子大王准备一份怎样的礼物。公鸡和母鸡不断地争吵,喋喋不休。此时,我们运用手偶来表现公鸡、母鸡吵架的形态,并配合简洁的语言语调和表情,将小朋友们带入音乐中。

作品《公鸡和母鸡》中有两种不同动机的对话,如果要让小朋友听懂音乐中的结构,就必须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思考幼儿的生活经历,并通过明确的体态和视觉引导、音色的区分、角色扮演和戏剧故事情节,引导他们对音乐内容产生想象,达到体验与感受参与音乐的效果。作品《乌龟之歌》运用了奥芬巴赫著名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康康舞曲》的旋律,由于要通过表现出乌龟缓慢的速度与伸展的体态,帮助小朋友记忆主题旋律。当他们的耳边响起大提琴悠扬的乐句时,我们加入歌词,让观众们一起互动歌唱:“我是一只乌龟,慢慢地爬呀,晒晒太阳升个懒腰;我是一只乌龟,慢慢地爬呀,背着那重重的壳。”此时,全场观众一起歌唱并用慢动作来感受音乐的每个句子,音乐在舞台上演释的同时,还激发了全场观众共同参与作品的表演和再次创作,起到了共鸣和传递情感的效果。

正如德国作曲家、教育学家奥尔夫所说:“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应该仅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全情参与到音乐表达中,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音乐本身的趣味性、情感性和灵动性,需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观众参与其中,激发他们感受、聆听和表演创作音乐的热情,更好地将音乐作为沟通的桥梁,把愉悦的情绪传递下去,建立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音乐会结束后,很多家长和孩子们手拉手,哼着《康康舞曲》的旋律,离开了音乐厅。

三、针对受众年龄不同的策划与教育侧重

作为常年活跃于教学一线的音乐老师,我并没有在主持表演方面受过特殊训练,所以我很惊讶家庭音乐会的主创团队在项目成立时会邀请我来担任音乐会主持。起初我十分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但当深入参与节目策划后,我慢慢摸索到了设计思路:家庭音乐会一路秉承以传递音乐教育理念为初心,希望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真正落地传递给观众,年龄段越小的观众挑战越大。

时光拉回到2021年1月,我们提出要制作一部以中国美食文化为主线的演出,主打观众群体是二至四岁低幼宝宝家庭。在策划该活动之初,我们就考虑到了观看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然后去思考适当、适合、贴切的音乐素材并制定活动。这一年龄段的小朋友天生好动,重复性的简短节奏或旋律可以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模仿兴趣。因此我们在儿歌的创作上,运用了简短节奏念读和象声词融合,讲述了一坨面团的独白:“我跳进了水里,我洗了个澡澡,面团面团,tuo,面团面团,tuo tuo。”其中还配合了很多动作的律动,比如“跳、洗”,还有象声词“tuo”,引导孩子们在念读中把自己当作面团,变化和即兴创造各种造型和动作。

音乐会以面团主线,然后延展出汤圆、面条、春卷和饺子等内容,而我作为厨师,在每一次制作食物的过程中,都要带领大小观众们一同念读童谣。在一次次重复引导中,我发现从一开始的引导和模仿,到爸爸妈妈与小朋友共同创造出不同的“tuo”造型,趣味盎然。与我搭档的还有一位肢体表演艺术家,她通过优美的体态律动展现了汤圆滚动、面条拉长、春卷炸炸、饺子弯弯等直观的动作引导,并借用球、绳子等道具从视觉感官上给予观众更多音乐信号的联结。瑞士教育学家达尔克罗兹曾说过:“体态律动是帮助孩子感知音乐的重要途径,听音乐的耳与视谱的眼、运动着的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分析、交流、合作的密切关系。”在幼儿好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通过体态律动将聆听到的音乐转化为可视的音乐,在过程中也能看到孩子们对于音乐元素节奏、情感、力度和旋律等的直观表现。

在乐器的演奏中,我们并没有选择大编制的民族乐团,而是选择了笙和打击乐的配合。对于小朋友来说,复杂交织的音色内容过重,选择一些接近于人声的音色和节奏感明显的乐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听辨。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具有清澈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的特点,与节奏鲜明、具有戏剧张力的民族小打击乐器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汤圆滚滚的诙谐幽默、面条长长的延展悠扬、春卷炸炸的弹跳韵律和饺子弯弯的柔美优雅,让观众在听觉上更能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情绪特点。

“好吃的音乐”在2021年2月成功连演八场,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在新的演出市场环境下,以教学为策划主线,通过互动参与的表现方式,融合丰富的音乐素材,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肯定和市场的支持,这也是推动这一类以亲子和家庭为主题的音乐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家庭音乐会是社会音乐教育的表现方式之一。它需要紧密连结社会、家庭与个人,把儿童作为中心,一切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激發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过程中注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乐句、结构等元素听觉能力,培养、挖掘孩子的创造力、表现力,打造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建立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培养出具有审美能力且全面发展的人。

上海音乐厅家庭音乐会即将步入第二个十年,我们将用心做好每场创意音乐会,为更多喜欢音乐的家庭呈现更多优质的作品,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打开“音乐的耳朵”,在音乐中邂逅更多的奇妙和美好。

猜你喜欢
面团音乐会家庭
搞砸的音乐会
面团小蛇
家庭“煮”夫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猫面团
面团小蛇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