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计策略

2021-09-22 03:48宋晓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宋晓平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保证教学效率,达到教学要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设问导学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设问导学要注重设计问题和引导思路,设问导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设计针对性、系统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设问导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70-02

设问导学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设计不同的问题,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引出,不断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激趣引思,专注问题导向

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文本特点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课堂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是设计的激趣引思环节都要为教学服务,不能脱离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导入的问题要围绕课文的主题、重难点。“设问导学”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兴趣、带着问题,有方向性地学习思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把握文章核心内容和写作手法,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再现,学生需要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去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激趣引思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不然诗歌教学就显得乏味艰涩。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向问题。

以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新诗为例,作者在描写过程中,主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将天空描绘成街市,将繁星比作街灯,街市上物品琳琅满目,甚至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市上游玩,整个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时候教师在激趣引思环节上就可以把想象和联想作为教学切入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可以进行自由发挥,“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里?你还想设计什么东西来充实它?这类具有想象空间的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尝试欲。然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并让学生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这样的激趣引思环节不但能让学生品味出诗歌的诗情画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进行此类问题设计时,教师也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整体把握。

二、立足中心,加深课文理解

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课文的中心,文章有了明确的中心思想,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在学生已经把握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这种类型的设问导学可以放在教学的第二课时中进行,此时学生对课文主旨已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深入解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情感。

在第一课时的激趣引思环节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已经基本了解了《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认识到了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盼。那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立足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写作技法,也就是说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现出来的。在设问导学环节中,教师应基于作者的思想情感,设计相应的问题,如文中作者用了多少种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阅读文章之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好?这些句子里你认为哪几个字用的好?通过这种由面到点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章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和思考中对诗歌有整体性把握[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地领略了诗歌的价值,而且还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三、拓展延伸,培养发散思维

完成基础内容的学习后,教师需要更加注重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来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后阶段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拓展思维性质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文能力。那么,在这一环节如何设计问题导学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篇文章的对比阅读方式,这里多篇文章可以是同题材,同作者,同背景,同主题,同对象。通过对比阅读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究這些文章异同,举一反三,锻炼学生对文章的辨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避免将学生禁锢在一篇文章中[3]。

如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孟子的思想,教师在教学后期可以设计对比阅读这一问题导学环节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推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卧薪尝胆》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导学问题锻炼学生辨析文本的思维能力: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想要给人们一种怎样的警示?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如果你是孟子,你想对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说些什么?通过两篇文章的阅读,你有什么感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你会怎样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理解文本思想的过程中运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方法,将课文内容延伸拓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注重分层设计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少不了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是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课后作业布置可以分三个层次对问题导学进行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总结、运用。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如果课文中涉及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进行仿写,这种设计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4]。

第二个层次可以设计一些对文章内容进行巩固的问题,这种设计主要针对理解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通过反复的巩固训练,使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学习朱自清《春》时,教师可以提出“细节问题”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作者对各种春花春草进行了细致描写,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类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上讲解的知识点。

第三个层次的问题设计主要是针对文章进行相应的拓展,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某个点,而是将文章中的主要知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面,帮助学生构建起整个知识结构体系。如在设计《曹刿论战》的练习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主要表現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如何评价《曹刿论战》中曹刿的形象?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能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这样分层设计练习题的方式,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利于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能力。对于各个层次的问题设计,教师需要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学情,只有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清楚学生的学习难点,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才能真正对学生有益。

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为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导学的方式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这样更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加迅速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紧紧围绕课文中心思想,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再通过提出相对应的问题逐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魏振萍.浅谈初中语文设问导学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2).

[2]陈红.抓住初中化学“问题导学”模式中的设问环节[J].考试周刊,2017(96).

[3]羊瑞琴.初中语文设问导学训练设计及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20(7).

[4]张成月.初中语文设问导学的训练设计及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4).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