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研学助低保学生成长

2021-09-22 01:55沈俞梅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0期
关键词:研学群体公益

沈俞梅

摘要:低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有效阻断贫困基因。公益研学从焕新环境、焕心陪伴、唤醒潜力三方面展开,采用教育对象“全学生化”,低保学生“客体主体化”的教学方式,帮助低保学生自强自立,实现自我完善。

关键词:低保学生;公益研学

低保家庭是指因家庭成员存在重度残疾或疾病丧失劳动力,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仅浙江一省,家中有6~16周岁儿童的低保家庭就接近5.2万户,这些家庭的孩子(简称低保学生)普遍面临着居住条件简陋、家庭教育缺失、陪伴关爱缺乏等问题。[1]低保学生是低保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为了深入贯彻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笔者走上了公益研学之路,帮助低保学生健康成長。

一、调查需求,注入成长动力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学初,笔者对大唐周边四个乡镇6~16岁的低保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总样本量为100名学生。样本结构为:男生60名,女生40名。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寻求成长动力。

在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中,对外出研学兴趣很大的占63%;兴趣一般的占20%;兴趣不太大的占14%;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只有3%。

在回答“外出研学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一题时,回答资金短缺的学生占65%;回答父母不同意外出的30%;回答没有时间的学生占2%,不感兴趣的占3%。

调查可见,学生对研学较感兴趣;外出研学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外出研学得不到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外出实践机会不多,他们希望有机会参加有同伴陪伴的免费研学活动。公益研学课程因此产生。公益研学指在公益机构支持下,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校外实践,学生有目的地一边游玩一边学习。

经实地考察和网上筛选,决定参加由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组织的“焕新乐园”项目。该项目以“改善低保家庭儿童居住环境”为切入点,以“提升儿童及家庭综合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对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综合介入,为儿童及其家庭赋能。[2]该公益项目周期正好为一学年,低保学生和志愿者可以一起参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研学旅行等活动。

二、焕新环境,自理自立

一个独立的空间,意味着自立开始。受经济条件限制,低保学生往往和家长住在同一房间,而且房间都比较杂乱。然而整洁的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公益研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低保学生居住环境。在活动中,低保学生和义工一起商讨房间装修方案,全程参与装修。他们不仅收获了人生第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第一次体验到了劳动中的艰辛与乐趣,还纷纷表示要改掉各种陋习,承诺每天搞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合学生的日常实践,教师将学生的目标从追求“个人优越感”转向“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打开学生的心理空间,拓宽小我,引向包含他人的更大心理空间。让学生在正向的层面体验与他人的心理联结,从而化解恐惧、敏感、多疑、孤独、患得患失等负面因素。如果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世界因我更美好,就可以大大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三、焕心陪伴,反哺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笔者鼓励低保家长努力奋斗,靠双手创造幸福,做孩子的榜样。如在房间改造活动中,不仅仅是学生和义工,父母也参与其中。他们与学生一起劳动,一同分享成果。

一次次公益任务中的亲密的合作,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需求,而孩子的叛逆行为也因父母的理解慢慢消失。此外,在“送温暖·寻年味”活动中,老师、学生、家长一起体验诸暨过年习俗。家庭、公益集体的温暖,让低保学生在正向的层面体验与他人的心理联结,从而化解了自卑、孤独。学生的礼仪越来越讲究,行为越来越文明。“讲文明、讲自立、有爱心”的学生,自然能够反哺教育自己的家长。

四、唤醒潜力,完善自我

公益研学主题以任务的方式嵌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中,驱动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过程中。例如马剑馒头研究项目组,学生把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分为三级。随着研究行为由简单到复杂,地理实践力水平就可以逐级递升。因为有据可循,所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的评估结果都非常接近。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公平公正,让学生真正体悟学习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懂得“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评估标准源于学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位组员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较高水平,整个小组的持续研究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公益研学过程中,笔者采用教育对象“全学生化”,低保学生“客体主体化”教学方式唤醒学生潜力,不断推动学生自我完善。

1.教育对象“全学生化”,让朋辈关怀激发生命自觉

“全学生化”是指不以“家庭困难与否”作为划分教育对象的依据,打破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形成的身份壁垒,平等参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在公益研学活动中,学生人人平等,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家长作为学习评估员随行观察并保护孩子。评估采用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表现性评价量表。研学成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是对学生地理野外实践的提高和升华,包含照片、手绘地图、记录和小论文等。

教师帮扶一开始针对的是低保学生群体,但随着助困向育人核心理念的转变,育人对象不应仅停留在低保学生身上,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但这两大群体工作要点有所不同,低保学生群体以资助工作为载体,但需将扶志、扶智贯穿始终,实现资助基础上的全过程育人。而对于非低保学生群体而言,侧重在育人。他们作为朋辈,与低保学生有着最真实的接触。他们的认知和评价,对低保学生群体都至关重要,因此对其教育集中在修正潜意识中对低保学生的认知偏差,引导其理性科学看待。非低保学生群体的正向反馈、良性互动,能够增长低保学生身份认同的勇气和力量;而低保学生群体的拼搏、奋进,也为非低保学生群体带来正能量,如此一来,打破了两大群体的界线,真正实现尊重生命。[3]

2.低保学生“客体主体化”,让公益工作唤起责任自觉

“客体主体化”是对低保学生而言,他既是公益受益对象,同时也可以成为公益助人工作的主体参与者。如低保学生学习爱心传递,教师让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策划并参与生日派对,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体会生命的意义。同时,让有被帮扶经验的学生参与公益助人工作,更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和工作认同。

公益工作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力。学生有了掌控感就更可能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在我们的活动中,就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口才不好,主动要求参加网上公益培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公益研学让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打造全新的独立房间,改变了低保学生的不良习惯;持续陪伴,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利用公益研学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唤醒了学生潜力,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低保学生从受助到助人,主动参与公益研学,突破了自身的心理困境,形成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焕新乐园公益产品介绍.好公益平台[EB/OL].https://www.haogongyi.org.cn/home/product/detail/id/59.html.

[2]王慧.高校资助育人现实困境及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67-69.

猜你喜欢
研学群体公益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公益
公益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公益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