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初中学生听得懂音乐欣赏课

2021-09-22 02:01韦妮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7期
关键词:联觉创编

韦妮

摘要:初中学生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度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生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青春期的羞怯心理以及叛逆心理等等,由于小学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初步具备音乐审美和认知能力,他们会更自觉的去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音乐及音乐类型。在音乐课堂上,他们更愿意去学习唱歌课,而对于欣赏课,特别是乐曲欣赏,没有歌词,更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因此欣赏课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

关键词:联觉;暗示;模唱;创编

一、课前预习与教学准备:

欣赏课是初中生提高音乐审美必修的音乐课程,音乐欣赏尤其是器乐欣赏,学生必须要提前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创作背景。这样一来,老师在音乐教学国过程中才能事倍功半。同时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音乐简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即将要学习了解的音乐内容。

二、要求学生关注联觉:

教师的欣赏课讲授时可谓是高山流水滔滔不绝,而学生的心理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导致了师生之间知音难觅。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到一件事情,音乐欣赏课如何易懂?

音乐是由声音构成的,它的最基本材料“音响”以下两个基本属性:没有视觉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语言是一种文字符号,能表達具象性的物体。而音乐的声音不是任何东西的代号,“do re mi”它没有别的意义。没有语义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听不懂音乐,也就是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而是因为音乐有它自己的音乐欣赏方式。在音乐欣赏中,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曲解说音乐。

通俗易懂什么意思?通俗就是你的知觉感受不那么复杂,容易掌握它。易懂就是音乐的音响和他要表现的那个东西之间,联觉上对应得特别准确。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内容的。音乐通过自己特有的途径——联觉来表现视觉印象、情绪、感情体验及思想观念与戏剧性内容。音乐什么时候“听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关键在于:从作品角度看:音乐能否引起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从听众角度看: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三、教师的有意识暗示与引导: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位于主体地位。而教师位于辅导地位。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会学生合力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想要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加上心理暗示。通过课堂背景讲解为学生讲述乐曲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乐曲的基本结构,加上心理暗示提示学生感受乐曲的音高、音强、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带给学生体验微妙的情绪变化。

四、要求学生模唱主题乐段

临摹着原事物,把你所听到的声音或唱或哼出来。也可以是老师在钢琴上任意弹奏一段旋律,学生把他们所听到的旋律哼唱出来,这就称作“模唱”。

我认为模唱始终是培养学生学习欣赏课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内心听觉良好方式。借助音乐记忆,能内在地想像出声音的音高、旋律、节奏、音色、想像出音乐形象。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通过模唱培养乐感,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视唱简谱能力,视唱大量的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音乐养料、积累音乐素材与资料,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音乐资料及演唱(奏)水平,增加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五、学生自主完成旋律的创编

创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欣赏课中,对主题旋律的创编,是学生能够有效的辨别乐段,完成曲式分析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创编的方式可以对旋律进行歌词创编、舞蹈创编、节奏创编、和声创编等等。在进行创编时,学生不但要以自身的音乐知识和情感体验为主,而且要发散思维,创新发挥,通过对旋律进行创编,不仅让学生对经典乐段或者主题乐段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联觉创编
你是联觉人吗
看见时间的人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健美操创编能力
对抗类体育游戏的创编
新疆塔塔尔族健身舞创编研究
绘本多样化主题实施《疯狂快递》
经典传承,知行合一
谈谈从绘本到绘本剧的创编与指导策略
大脑“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