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1-09-22 20:42甄静茹
科技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俄语一带一路人才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与开展,中国同沿线俄语国家在交通、信息、能源、工程建设、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科技事业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更为广泛和深入。这就为我国各高校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预设了新的目标。单一的俄语语言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大量“俄语+”人才势在必行。本文以我校《实用俄语》课程中的一个分支工程技术俄语为例,探索“俄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中俄行业协作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 “俄语+”人才 工程技术俄语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该战略依靠中国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四十多个国家中,大部分都讲俄语。其中12个国家属于以俄语为母语的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等;还有一些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深受俄语的影响,如乌克兰、中亚五国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和铺开,中国同沿线俄语国家在交通、信息、能源、工程建设、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科技事业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更为广泛和深入。这就为我国各高校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预设了新的目标。因此,相关教育研究者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人才培养策略的深入研究,真正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俄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虽然有较多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但是所培养的俄语毕业生并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下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0—2020年间,亚洲各国计划用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累计约8万亿美元,其中68%为新建项目,涉及诸多领域。而这些项目的建设,急需大量的既懂俄语、又对金融和工程技术方面有一定了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2009-2020年间,来我院招聘俄语专业毕业生的公司企业,均主要从事日用品贸易、建筑工程、通信、化工、石油设备进出口等方面的业务。而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学生很难快速胜任企业中的岗位。因为学生平时在学校里学的主要是日常用语,专业领域很少或从未涉及。在此背景下,我们的俄语人才培养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坚持與时俱进,立足市场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俄语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背景知识。确保高校培养出来的俄语人才能与企业对接,确保“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促进我国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二、“俄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俄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大多数俄语院校都采取“俄语+专业”的模式培养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传统单纯的语言学习到“俄语+专业”,这一改变显示了我国俄语教学的改革与调整。很多院校相继增设了旅游俄语、经贸俄语、法律俄语等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将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的教学中,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技巧、语言记忆、俄语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对俄语进行实际应用时表达不畅,严重影响合作交流的效果,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二) 缺少“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力支撑

我们培养“俄语+”人才需要面向市场,大都需要从事于不同行业中,如经贸、通讯、石油、化工、工程技术等,所以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对俄语语言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还需要对将来所从事工作行业的文化知识进行了解。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从事俄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普通毕业于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他们具有扎实的俄语知识基础,但是却没有相应行业领域的工作经验,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进行行业背景知识的讲授中,难以发挥其教学水平,所以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俄语+”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

三、基于《实用俄语》课程对“俄语+”人才培养的构建

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是四川省内唯一的外语类高等院校。学院一直坚持“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的办学定位,走以外语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推进“外语+”内涵的融通发展和创新发展,扎根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建设外语学科及相关学科国际化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在校、院领导的倡议和支持下,我院俄语专业于2019年3月增设了“实用俄语”课程,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分为工程技术俄语和跨境电商俄语。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就工程技术俄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做论述。

课程开设伊始,工程技术俄语课程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资源、教考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以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跨领域、多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俄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我院推进“俄语+”内涵式发展助力。

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标

“工程技术俄语”不是为将来从事某项工程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开设的,而是专门为具有一定俄语基础的大学俄语专业学生而设。其学习“工程技术俄语”是为了日后能在工程技术项目中准确地翻译工程技术内容,包括笔译和口译。“工程技术俄语”也不是简单地学习工程技术的知识和术语,而是在了解相关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工程技术中的中俄文互译的技能。事实上,“工程技术俄语”就是工程技术文件资料翻译课,是习得工程技术文件和资料翻译能力的课程。它是一门传授工程技术文件资料翻译技能和技巧的课程,它不仅讲授专业术语,而且重视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构建,并讲授各种在工程技术中通常使用的体裁,如标准、使用说明书、工艺流程、图纸、招投标书、项目方案书等,同时也强调有选择性地学习与中国在俄语国家项目关系或者引进俄语国家技术项目关系密切的专业知识,例如飞机制造、航空航天、军事技术等。

(二)完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依据“工程技术俄语”课程的现实需求,倡导“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知识点到小节线再到章节面的知识体系,由学习与实践任务驱动教学,由学习与实践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同时将俄语的学习和工程资料的翻译融入到实践的全过程中,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运用于实践活动中,针对“工程技术俄语”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学时。构建以俄语为本,以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为基,以翻译技能为核,以实践课为枝的四级课程群,适应“工程技术俄语”人才发展的需要。

(三)更新教学平台,扩充新媒体教学资源

依托中国高校慕课MOOC联盟,企业微信K8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录制影音视频资料,积极建设慕课、微课等课程资源。利用校、院、公共的视频学习网站,扩充学习内容,分享学习经验。课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或微信群,先给学生课前的导前资料,进行充分预习;课上,通过“翻转课堂”、“任务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线上自主讨论,深化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四)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考模式

针对于不同版块的知识,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分类教学。涉及专业术语、表达方式的内容时,采取讲授灌输方式,让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的知识量;涉及相关专业技术、工艺流程等内容时,通过思维导图,启发学生学习,并探究知识的脉络和规律;翻译实践课多采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外拓展大作业和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三种不同的授课方式,构建了线上、线下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范式。

学生成绩的评定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将单元测试、课程表现、课外实践以及线上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综合参考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評价,建立多元化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考核。

(五)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

师资是影响工程技术俄语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专业现有的俄语教师大多数都是从事俄语语言知识教学工作,而对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没有太多的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是从书上或网络上自己学习的,并没有在行业企业真正参与此行业运作过程。所以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是一切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师资问题,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方面派俄语专业教师去学习深造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然后去相关行业企业实践,亲身体会整个行业运作过程。另一方面邀请行业内部有经验的专家到学校来讲座。

(六)建立校企合作,实现工程技术俄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为将我校对“工程技术俄语”人才培养和企业对“工程技术俄语”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我专业今年11月初,同中钢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每年寒暑假可以让教师、学生去集团实习实践,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企业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知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助于解决工程技术俄语人才的巨大缺口,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有效衔接。

结语

时至今日,我国高校的俄语专业与课程改革依然在进行中。但是改革的步伐、力度、广度、方式和效果还很有限,远远没有达到完善阶段。在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俄语人才远不能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要求。在项目工程、技术、金融、管理和贸易等领域急需大量的既熟练掌握俄语又具备一定行业背景知识的俄语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俄语专业的年轻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方法研讨、教考模式改革,提升“俄语+”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中俄行业协作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 “俄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显勤.“一带一路”战略下延安大学设置“俄语+”专业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

[2]刘新霞,韩婧.“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新型俄语人才培养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 ,2019,(3).

[3]王世刚,毕永利,齐文娟,闫广明,于冠达.“俄语+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2).

作者简介:甄静茹,(1981— ),女,山东省藤县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任俄语教师。

猜你喜欢
俄语一带一路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毛遂自荐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为国家选人才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