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其火灾特点与处置对策

2021-09-22 21:13吕立波
科技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现状

摘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原理,常会引发火灾。一旦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消防救援部门就要依据新能源汽车的特点进行及时的处置。由此可知,消防人员要充分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其常见的火灾形式,依据火灾的特点及时应对,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现状;火灾特点;处置对策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需要通过勘察和预防来保障,新能源汽车的火灾调查方法也更具专业性。针对常见的几种火灾原因,消防救援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从分析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情况上,确定起火位置,总结燃燒痕迹等方面的情况,有效的鉴定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的原因,并能够针对火灾特征进行快速而有效的处置。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能够有效保护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碳排放。因此,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电动、电池和太阳能类汽车[1]。这类汽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能够提高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是政策落地、市场腾飞的有效手段。从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到批量生产,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步入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行列。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战略手段,能有效的配合各行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需要强化原料供应、整车控制和部件研发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要形成高水平的产业化基地。从2012年的发展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达到200万辆,多个地区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这些惠民方案的提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扶持的作用。人们在选购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可以选择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动等多种类型。车型的丰富性和资源的集约性,让新能源汽车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生产相配套的是电池、充电桩等零件和基础设施。由于将汽油、柴油等燃料转化为电力资源,新能源汽车能够促使我国向汽车强国道路发展[2]。为了落实政策,用好市场经济规律,为新能源汽车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并纳入战略性产业行列。由此可见,我国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上可谓不遗余力。这一政策的实施也会带来技术的更新。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向国际学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重视品质,确保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我国在燃油汽车高端技术上无法超越强国,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就有很强的发展优势。从这一角度出发,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使用,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向汽车大国行列迈进。在未来发展中,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新的增长阶段,消费结构也会向乘用车转变,私人购买的范围也会逐步扩大。总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趋向于共享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二、新能源汽车常见火灾原因分析

(一)内外部损坏带来火灾险情

从整体上来看,新能源气车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内部而言,新能源汽车常使用锂电池提供能量。锂电池虽然使用寿命较长,但是在充电和过放电的时候却显示出性能低下的情况[3]。因此,不当的使用会加快电池的损坏,降低电池使用的寿命,给新能源汽车带来潜在的危险。有些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冒烟和起火等情况。除此之外,外部的因素也会导致新能源汽车火灾的发生。汽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汽车由于长期停在室外,暴晒、雨淋和霜冻等情况都会使锂电池内部原料变质,部分零件发生老化的情况。当锂电池短路就会引发锂电池的燃烧,造成火灾事故,再加上交通事故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受到撞击和损坏,出现供电系统短路,从而引发火灾。

(二)火灾常见的类型特征

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的时候常会伴随温度过高、毒气蔓延、触电和爆炸等危险。因此在进行新能源火灾救援的时候要了解新能源汽车火灾的特点:

第一,新能源汽车爆炸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新能源汽车主要以锂电池为主,因此会释放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和液体,从而导致车身在极短时间内快速的燃烧。燃烧所造成的温度剧增会形成大量的喷溅式火焰,其火焰距离会超越车身的宽度。因此,在进行救援的时候要做好耐高温的准备,防止骤然提升的温度灼烧消防人员的衣物和身体[4]。在消防救援部门的宣讲中,消防指战员对新能源电动车的燃烧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发现锂电池的燃烧温度能达到1200度左右,其速度甚至超过于其他的燃料。新能源汽车火灾的可控性更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此,消防救援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相关人员对新能源汽车火灾特点的把握,从安全、科学和高效角度出发,正视新能源汽车火灾的危险性,提高救援效率。近年,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炸情况频发,人们在考虑安全用车的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的火灾认知也在逐步提升。

第二,新能源汽车火灾的发生会造成毒气的传播。在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电池在“热失控”情况下会急速升温,最终发生爆炸。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多数都含有有毒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遇氧燃烧便会产生剧毒气体[5]。这些气体随着火焰在空气中急速蔓延,极易造成人群或区域性的中毒事件。这些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危及大众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在处置新能源汽车火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减少有毒气体的释放,将受伤人员快速的转移到安全地带。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在爆炸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电流,这些电流已经超过了人体可承受的范围,人们很可能会在高压电流的影响下丧失意识,最终陷入危险的境地。在长沙地区就曾发生过一起新能源汽车爆炸案,驾驶员由于操作不当与其他车辆相撞,引发爆炸。新能源汽车火灾情况严重,围观群众由于吸入有毒气体而送医的情况。

第三,新能源汽车火灾的扑救工作极为复杂。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涉及的部件和燃料成分更为复杂,因此在救灾的过程中要了解新能源汽车燃料的成分类型,以及这些成分在高温影响下会发生哪些化学变化。一般的灭火剂很难进行及时的处置。只有当新能源汽车火灾处于完全扑灭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保障内部“热失控”状态得以解除,有效的避免车辆复燃的情况发生。新能源汽车火灾的发生给消防救援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6]。依据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特点,消防救援部门必须要组织具体学习,提高指战员的安全意识,强化救灾的效率,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使用。

三、新能源汽车火灾处置对策

(一)明确事故等级,完善救灾流程

为了有效确保新能源汽车火灾处置对策的有效性。消防救援部门必须快速明确事故等级,强化日常管理,在完善救灾流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消防指战员的能力素质,确保新能源汽车火灾处置的准确和及时。关于火灾事故等级的判断,需要依据相应的标准。我国常把火灾救治等级分为A、B、C、D。 A级是指火灾险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并且火势在不断蔓延,会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B级则是指在灾情难以控制的情况下,需要援助扑救[7]。C级是指在合力扑救下能够控制的一般性事故。D级则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控制的小事故。针对新能源汽车火灾情况要依从这些标准,对火灾险情的等级进行快速的判断,并能够在相应等级中找到有效的扑救方式,制定相关的救灾策略,以此来有效控制火灾的蔓延,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针对救灾事故的具体流程,相关的负责人员要划分区域,做好消防工作的部署,调动不同小组进行协同救灾,及时疏散人群,抢救物资。

(二)采取科学举措,提高救灾效率

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不同的类型会存在不同的问题,由于使用不当而出现火灾的情况并不鲜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不规范或是锂电池发生故障,导致电池温度和压力升高,使汽车呈现“热失控”的状况。局部的“热失控”会形成连锁效应,使得电池内部的化学元素泄露,这些化学元素会摇身成为火灾的助燃物,从而导致新能源汽车火灾的发生。更有甚者会发生爆炸等险情。因此,要提高火灾处置的效率,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点,消防指战员必须要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与着火点保持安全距离,防止有毒液体喷溅在皮肤上[8]。除此之外,还要依据火灾的具体情况,选择灭火剂的类型,持续供应及时扑灭明火,防止复燃情况的发生。在具体施救的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要强化对热成像仪、测温仪等器材的使用,充分发挥装备器材的能效,做到“人装合一”,为科学高效处置该类火灾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腾飞的背景下,人们对汽车使用的需求越发提高。在新型技术和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现代交通运输的常见工,新能源汽车的火災率也在提高。针对起火的具体原因,消防救援部门需要在了解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同时,采用有效的处置策略,防止新能源汽车火灾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图布新. 我国新能源汽车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防范措施[J]. 魅力中国,2020(16):266.

[2]肖成波. 浅谈新能源车企涂装车间的消防管控[J]. 江西化工,2019(1):185-186.

[3]刘海峰. 新能源汽车火灾原因分析及处置对策研究[J]. 科技资讯,2020,18(21):81-83.

作者简介:吕立波,男,汉,湖北孝昌人,大学本科,现任海南省儋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中兴大道特勤站政治指导员,研究方向:灭火救援。

猜你喜欢
新能源汽车现状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战略分析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