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23 10:45孙晓琴毛俊存张宪宇杨海霞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17期
关键词:急诊科例数成功率

李 葳,孙晓琴,毛俊存,张宪宇,杨海霞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急诊科室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任务较繁重,且接触的患者普遍具有病情危急特征,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以规避病情恶化或者死亡事件的产生[1]。抢救过程中,不仅需要医师的医术,还需要有效的护理方案进行配合,以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标,故而,急诊护理管理工作尤为重要[2]。常规管理模式不具备全面性特征,较易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且对患者家人的重视程度不够,较易生成投诉事件,致使急诊护理工作质量下降[3]。PDCA 循环管理模式于临床上的应用愈加广泛,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我院为提升急诊护理质量而开展以下研究,探讨PDCA 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有效性,现将实验详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比组:50 例我院急诊科室接收的患者,抽取时间即2020年5月-2020年11月,其中有30 例患者为男性,20 例患者为女性,年龄区间即23 周岁至72 周岁,年龄中位(56.20±3.12)周岁,疾病类型:22 例患者为急腹症;18 例患者为急诊外伤;10 例患者为心脑血管病症。分析组:50 例本院急诊科患者,抽取时间即2020年12月-2021年5月,其内含有29 例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即24 周岁至73周岁,年龄中位(55.87±3.24)周岁,疾病类型:21 例患者为急腹症;16 例患者为急诊外伤;13 例患者为心脑血管病症。两组基本资料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可以实施比较。

入组要求:本人及其家人均赞成此次实验研究,并签署协议书者;临床基本资料不存在缺失者;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给予通过者。

筛查要求:精神系统存在病变者;沟通能力存在阻碍者;不支持此次研究,或者研究期间表示退出者;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对比组:常规管理模式,即按照医嘱为患者实施护理措施,配合医师完成抢救,患者病情平稳之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分析组:PDCA 循环管理模式,管理措施:Plan,组建PDCA 管理团队,队内成员包括急诊科室护理人员,并选择经验丰富、职业素养优秀的护理人员为领导者,以护理工作职责为标准,组建常规护理工作组、护理管理工作组、护理培训工作组、护理安全工作组,各组均选出一名人员任组长,各组组长以组内工作职责为基础,设定护理目标,设定护理质量监督方案、考核制度等;归纳总结各组护理方案及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护理计划。Do,组织护理相关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护理理论知识,及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无菌吸痰、深静脉置管等操作技术,急诊分诊制度,绿色通道制度等。督促所有护理人员参加,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传达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培训结束后,实施考核制定,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护理过程中,严格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成立奖惩制度,以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有益于增强急诊科室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有益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除此之外,还需重视急诊护理排班制度,排班时需满足新老搭配、弹性排班要求,有益于提高新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规避工作之间出现差错事件;为患者实施抢救及护理时,护理人员还需重视患者、患者家人的心理情况,及时告知患者家人有关其病情的抢救情况,并适当安抚患者家人焦虑、不安心理,规避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Check,管理工作组应以1 次/月频率检查急诊护理工作详情,不定期监控、检查护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足,总结护理期间出现的难题等。Action,围绕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掌握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而后实施针对性解决方案,以完善护理管理工作,促进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管理效果比较,由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常规护理、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整体护理,各项评分范围即0 分-100 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抢救成功率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疮、投诉的情况,总发生率=(跌倒+坠床+压疮+投诉)/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的例数,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即SPSS21.0,通过(±s)描述护理质量评分,t值核查;通过[(n)%]描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χ2值核验;P<0.05 时,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效果对照

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即分析组的常规护理、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整体护理等护理质量评分较高于对比组,详情可见表1 内容。

表1 管理效果对照(±s,分)

表1 管理效果对照(±s,分)

组别对比组分析组例数50 50 tP常规护理72.13±1.45 82.81±8.22 9.0475 0.0000操作能力73.19±1.36 83.92±7.49 9.9668 0.0000理论知识74.28±1.26 85.74±8.27 9.6868 0.0000整体护理79.39±1.37 89.75±6.56 10.9312 0.0000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

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分析组为4.00%,对比组为20.00%,分析组低于对比组,P<0.05;抢救成功率比较,分析组为100.00%,对比组为88.00%,分析组高于对比组,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n)%]

3 讨论

急诊科接收的患者及其家人较常产生焦虑、抑郁、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绪,需要给予有效护理,以安抚其不良情绪,有益于促进治疗护理依从性,规避由于护理不当而诱发的医患纠纷事件[4]。所以,急诊科护理质量尤为重要,提高护理质量需实施良好护理管理模式,以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护理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5]。

常规护理管理工作主要以医嘱为基础,虽然能够配合医师完成急诊抢救工作,然而,对于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情绪并不重视,较易引起纠纷事件[6]。PDCA 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完善四个阶段,即依据急诊科护理工作目标制定管理方案及护理计划,而后准确落实于护理管理工作及急诊护理过程中[7]。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均显著提高,有益于促使患者、患者家人获得优质护理,患者及其家人的焦虑、不安心理得到安抚,有益于降低医患纠纷事件发生可能性;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升高,能够促进抢救配合效果,医师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完成抢救工作,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8]。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过程中,采取不定期检查及监控措施,能够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护理期间遇到的问题,以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总结归纳问题与不足,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完善护理管理工作,有益于提升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质量[9]。所以,将此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后,急诊科室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投诉事件显著减少。

实验证明,分析组的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因而可以确定,于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 循环管理方法的效果较突出,护理质量、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不良事件发生频率明显下降[10]。

综上所述,PDCA 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科室护理质量及抢救有效性,大部分患者对于此管理后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较满意。

猜你喜欢
急诊科例数成功率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把握主动权,提高油罐火灾扑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