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作用

2021-09-23 10:45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17期
关键词:老年病低血糖概率

乔 敏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保健康复病房,山东 济南 250012)

糖尿病是我国发病概率非常高的基础慢性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糖尿病病人的致病因素非常多元,例如病人机体内的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分泌紊乱出现异常、不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糖尿病疾病本身对病人的危害程度较小,但是该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非常大。因此糖尿病在临床上的诊治重点不仅在于有效降低与控制病人的血糖,还要积极预防病人合并疾病的发生[1]。入院接受诊治的糖尿病病人老年病人居多,这是由于老年病人的自身身体条件较差,机体各项功能减退,免疫力较差。同时,病人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反应能力也越来越弱,所以如果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的症状,病人很难察觉,如果低血糖症状长时间维持,会严重损伤大脑组织功能,所导致的消极影响是不可逆的,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偏瘫与神志不清的症状。文章选取100 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对比分析基础护理与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模式下病人夜间糖尿病的发病概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021年我院100 例老年糖尿病病人,男女选取比例3:2,年龄取值范围(73.45±1.34)岁,平均病程(5.32±2.45)年,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为观察(50 例)与对照(50 例)两组,常规护理施于对照组,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联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价值(P>0.05)。纳入标准:确诊入院的糖尿病老年病人,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其他疾病,且精神障碍病人;不配合病人。

1.2 方法

常规护理施于对照组,具体包括: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结合病情,对病人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落实心理护理,并加强病房巡视,叮嘱病人护理期间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提高病人的护理依从性。观察组病人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联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内科慢性疾病,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在临床诊治中的重点不仅在于各种专业诊治方法的落实,联合社会因素以及病人的各项心理因素展开综合诊治也非常重要。由此,在诊治的过程中,诊治基础在于对病人身体与生理方面的诊治与护理,同时配合病人心理情绪的舒缓与调整,让病人保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自身的疾病,确保良好的临床治理效果。例如,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状况做详细的评估,以病人的具体病情与需求为基础,结合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对应的个性化护理计划。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与病人家属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非常重要,让病人家属时刻掌握病人疾病的发病原因、具体的病情发展、临床诊治方法与具体的护理措施等等。叮嘱病人家属多予以病人关爱与安慰,多去探望病人,多陪伴病人,防止病人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②健康宣教护理。临床上关于糖尿病病人血糖的控制过程极具规范性与系统性,如果病人的血糖在临床诊治中没有获得切实有效的控制效果,极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严重的病人可能直接导致死亡,对病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病人及其家属规范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引导病人熟悉掌握低血糖有关的各种注意事项,让病人掌握出现低血糖后的相关应急处理办法,从意识领域提升老年糖尿病病人对于自身夜间低血糖情况的辨别与急救能力。例如:护理人员叮嘱病人,准备一些含糖的食物,夜间低血糖出现即可立即使用,如果低血糖严重的话,需要立即告诉护理人员进行葡萄糖静脉注射诊治。③血糖监测护理。如果病人的胰岛素诊治需要加大剂量时,护理人员应该详细告知病人该项操作的意义与目的。在增加降糖药物剂量时,相应增加对病人血糖的监测次数,具体可设置为三餐之前、凌晨12 时与凌晨3 时等各个时间节点,夜间监测的时间可设置为凌晨12 时-5 时之内,增加监测的次数,以此来对病人血糖的变化情况予以紧密的观察。特别是针对尚未出现低血糖情况但是身体反应性能较差的病人,以免病人持续性低血糖引发病人昏迷。护理人员在夜间护理巡防的过程中应严格监测。④低血糖应急护理。糖尿病老年病人夜间低血糖病情程度不太严重的病人,可以通过口服糖水、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进行缓解,可以不用向病人输注胰岛素,紧密监测病人血糖的变化,每次监测的间隔为20 分钟左右,通常情况下15 分钟后病人的低血糖症状即可有所减轻。如果病人的低血糖症状一直持续并未缓解,可以指导病人再次进食,提高体内血糖浓度,缓解疾病症状。针对低血糖症状程度严重的病人,护理人员首先予以病人50%葡萄糖溶液50 毫升静脉注射,随后转变为10%葡萄糖静脉点滴,在诊治的过程中,严格观察病人瞳孔、呼吸、神志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诊治持续到病人的血糖有所提升,且意识逐渐清醒为止。在注射诊治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控制胰岛素的给药剂量,执行注射禁忌,严禁私自修改剂量,杜绝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1.3 评价标准

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模式下病人夜间糖尿病的发病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夜间低血糖发生概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概率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且老年病人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夜间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同时不容易被发现,从而增大了夜间低血糖对病人所造成的危险。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具体包括:如果病人的血糖不超过1.68mmol/L,且时间大于6 小时,将会严重损伤病人的大脑功能,且此损伤不可逆。糖尿病老年病人的并发症概率较高,且十分多元化,例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2]。低血糖的症状会诱发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除此之外,低血糖发病后,病人会出现心悸、手颤且全身无力的情况,需要及时补充糖量,否则会对病人的大脑中枢神经造成损伤导致病人昏迷,如果低血糖情况严重的病人将会直接昏迷。所以医院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糖尿病老年病人的夜间低血糖情况,并且落实各项综合护理措施,在预防的同时确保良好的诊治作用。糖尿病老年病人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时间节点非常的不确定,但是发生概率高达80%以上[3]。夜间病人由于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所以疾病表现不太显著,部分病人无法觉察到低血糖病状的发生。同时由于医院夜间值班的医务人员较少,工作人员深夜比较疲惫,从而增加了夜间低血糖疾病表现被忽视的概率[4]。难以发现且诊治不及时是糖尿病低血糖疾病致死概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如果可以第一时间发现且予以有效的诊治,低血糖疾病表现会很快得到缓解。这就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非常敏捷的观察能力,如果发现病人具有大汗淋漓、饥饿、头痛、面色苍白或者睡眠姿势不正常、唤之不醒或者从熟睡中惊醒的情况,就必须综合考量并高度警惕是否存在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同时及时监测病人的血糖,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上报医生,予以相应的对症诊治。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对于糖尿病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夜间低血糖具体的发病原因,将工作重点内容落实在预防上,对病人的血糖数值变化以及低血糖反应予以严格紧密的监测。第一时间发现低血糖,重点关注无症状低血糖病人,及时发现后立即予以妥善的处理。与此同时,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要,必须树立病人对自身疾病积极正确的认识,才能从根源上规避低血糖疾病带给病人身体上的伤害。结合相关研究可知,夜间低血糖的发病概率会伴随着糖尿病老年病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一旦发病,必须立即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否则极易损伤病人的心、脑等重要脏器。

文章选取100 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常规护理施于对照组,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联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模式下病人夜间糖尿病的发病概率。结果显示,夜间低血糖发生概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由文章的研究结果可知,针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低血糖疾病的发生,落实各项护理干预措施的作用非常重要。需要护理人员从病人各种病发因素出发,将护理措施落实到血糖监测、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等各个方面,予以病人综合且全面的护理措施,这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低血糖疾病情况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病人所采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也并不相同,需要护理人员对病人具体的疾病情况有切实的掌握,评估出存在低血糖发生倾向的病人[5]。并且,夜间值班的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夜间病房的护理与巡视,病人入睡前应该积极测量血糖数值,保证血糖浓度在合理的数值范围内,落实各项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保证临床诊治效果,确保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临床常规糖尿病护理为基础,联合护理干预措施,针对糖尿病老年病人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从而避免了部分临床意外事件的发生,可推广于该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使用。

猜你喜欢
老年病低血糖概率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概率统计中的决策问题
概率统计解答题易错点透视
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PICC围置管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概率与统计(1)
概率与统计(2)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Joseph F. Engelberger
糖友,当心低血糖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