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苹果市场低迷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2021-09-23 00:17满中合曹永强
山西果树 2021年5期

满中合 曹永强

摘 要:分析当前我国苹果市场低迷的原因是栽培面积大、产量高、自然灾害推高收购价格、疫情的影响、水果消费升级、其他水果的竞争、鲜果消费成为主流、销售市场苹果高价的制约销售量、中间商的制约、产业化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提出去产能、调结构、节成本、搞流通、抓销售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苹果市场疲软;苹果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causes of the apple market downturn in China are the large cultivation area, high yield, natural disasters, purchase price, fruit consumption upgrading, competition of other fruits, the high market price restricting sales. The unestablished industr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is also one of the cau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cutting overcapacity, adjusting structure, saving cost, conducting circulation and grasping sales.

Keywords:apple market downturn; apple industry; development suggestion

蘋果是周年供应的四大水果之一,以鲜食为主,在我国北方落叶果树中面积和产量占据第一位,受自然灾害和季节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果品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宗农产品涨价的大背景下,可水果市场价格趋于平稳甚至下滑,特别是2020年各产区市场低迷,果商采购积极性不高,许多果农和收购商面临苹果卖不出去而发愁,苹果园管理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调查分析2020年苹果市场低迷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供参考。

1 苹果市场低迷的原因

1.1 栽培面积大、产量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进入新世纪以来,苹果产业效益总体较好,特别是近年来,土地流转、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各地把发展果树生产当做农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跟风种植苹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截止到2019年,苹果面积达到300万hm2[1],产量4 242.5万t,人均占有苹果量已超过30 kg/人。随着新建苹果园陆续进入结果期,产量还在逐年增加,导致产大于销,市场处于严重的饱和状态。虽然2020年全国各地遭受了几次倒春寒,但不少苹果产区坐果率影响不大,加上大量初果期苹果园结果,造成产能过剩。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2020)》中指出,红富士产量占苹果总产量的75,98%,中早熟品种所占比例小,晚熟品种过于集中,产量过剩、品种单一等已成为目前我国苹果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1.2 自然灾害等推高收购价格

近年来,春季倒春寒等自然灾害频发,苹果园坐果率低,造成全国性的大小年结果现象。2018年受倒春寒影响苹果大减产,大量游资炒作苹果,造成当年市场价格奇高,最高达到30元/kg,而且供不应求,老百姓都大呼吃不起苹果了,李克强总理都关心起苹果市场高价,2019年后价格才逐渐回落到16元/kg左右。2020年发生几次倒春寒,给果农和贮藏企业和大户收购商产生错觉,认为全国苹果减产,并在粮食、食用油、猪肉等大宗农产品涨价的大背景下,果农有惜售心理,不愿意低价出售。电子商务的苹果期货推高了收购价格。收购商预判错误,提高了红富士等晚熟品种苹果采摘后的收购入库价格,局部地区还出现了优质苹果抢购现象。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检测数据显示,全国苹果收购平均价格2020年10月23日达到6.87元/kg,不少果农混级自贮藏,冷库苹果爆满,有数据显示,2020年苹果入库达1 100多万t,较常年偏高10%左右。

1.3 疫情的影响

2020年春季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致使整体经济下行,各地农贸市场临时关闭、管控,外贸出口苹果受阻,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3月苹果出口量6.87万t,环比下降5.57%,同比下降25.32%。节假日等人们的走亲逛友等活动受限,作为人际交往重要的礼品(平安)果的销售量大减,果品市场销售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市场低迷,优质苹果市场消费能力不足,造成苹果出库量大减,库存积压。

1.4 水果消费升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消费升级,要求新鲜、外观好看、好吃、安全。不少苹果园采摘偏早或大量使用水溶肥,导致苹果不甜变酸,有的苹果好看不好吃,消费者购买一次就不再买了。2020年春节后冷库苹果批发价格在5元/kg以上,甚至有的地区突破10元/kg,而2021年春的出库价格低于收购价格,即使价格低,走货量依旧不高,硕大鲜艳的红富士苹果成了网袋甩卖的低档货,“五一”过后市场上出现了1.6元/kg的低价。

1.5 其他水果的竞争

苹果以鲜食为主,是大众化水果,季产年销、周年供应,2000年以前的冬春季节,在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水果市场上苹果处于当仁不让的当家“霸主”地位,季节性价差较大,其他水果上市数量很少。新世纪以来,随着物流现代化,全国快速交通网的形成,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温室大棚反季节水果发展迅速,进口水果大量涌入,国家“绿色通道”政策,更促进了果品的快捷运输,各地市场上水果种类繁多,货源充足,市场竞争激烈,供应呈“多样化”“均衡化”“四季化”“高档化”“国际化”。互联网、大数据融入果品产销,信息现代化让全国各地苹果市场价格透明,季节性价差也变小。冬季砂糖橘等南方水果的低价竞争,春季大量的温室草莓、大樱桃、油桃、黄桃等鲜果陆续大量上市,并且价格一路下滑,争夺市场份额,各种水果纷纷降价找销路,造成苹果市场 “霸主”地位面临严重挑战,成为冬春水果高档消费市场的配角,销售量逐年下滑。

1.6 鲜果消费成为主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也发生变化,新鲜水果成为人们的首选果品和走亲逛友的高档礼品果,在包装盒的映衬下显得上档次,互联网上的网店、水果商店、大型超市,即使价格高也畅销,鲜果消费成为主流。水果高消费的主体是青少年,他们喜欢新鲜的果品,认为冷库贮藏的苹果太凉,不新鲜。近年来温室大棚反季节水果和南方水果、进口水果的大量供应市场,各种新鲜水果的销售档期已经排满,随时可以购买到新鲜的水果。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到温室大棚采摘草莓、大樱桃、油桃、黄桃、葡萄、甜瓜、杏、蓝莓、桑椹、火龙果等新鲜水果成为时尚。

1.7 苹果高价制约销售量

在不少地区苹果价格是影响销售量的重要因子,受往年水果市场价格的影响,作为大宗水果的苹果在大城市批发、销售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地区水果商店和“超市”仍然是高达20元/kg左右的奢侈果价格,高价是销售商死撑出来的,有钱人毕竟是少数,加上人们对疫情后未来收入的担心,苹果贵了就转向购买其它低价水果,果商卖不动,造成入冬以来苹果消费量降低,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10-12月批发市场月度批发量为近5年新低,3个月总批发量为35.45万t,较2019年的51.46万t下降15.01万t,同比下降29.17%。而此时恰恰是苹果作为应季水果上市销售的高峰期。在很多地区的苹果高价,制约了优质苹果的出货和销售量。贮藏库春节前后出货迟缓,不少产区苹果错过了长达半年的走量销售时间。据农业农村部检测,2021年4月红富士苹果批发交易量为12.47万t,而2020年同期为21.5万t。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止4月22日,全国苹果库存为661.83万t,高于去年同期的558.36万t。

1.8 中间商的制约

苹果销售依靠全国各地的采购商或供货商批发给商超水果市场,俗称的“中间商”,他们有销售渠道,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本是大众消费的苹果炒成了“贵族果”。在苹果市场销售价格下滑,如果苹果没有利润或利润少,就转向利润高的水果品种的推销上,从而制约着苹果的销售量。水果社区团购、电商平台的水果线上销售是一种去“中间商”的新渠道,近年来线上销售量逐年上升,但也存在着线上销售的苹果质量残差不齐,影响消费者对苹果的食用体验。

1.9 产业化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各地多数苹果园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竞争能力弱,苹果销售以等客上门、集市贸易为主,果农等苹果生产者没有定价话语权,果品生产、销售的社会产业化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 发展对策建议

2.1 去产能

有数据显示,全国苹果产能严重过剩,需要压缩100多万hm2苹果园的过剩产能[1]才能达到生产、消费趋于平衡。因此,要正确认识到苹果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痛下决心去产能。

2.1.1 适当压缩优化苹果优生区面积

依靠苹果区划成果,抓住当前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以国家确定的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区中被农业部列入的“优势苹果产业带重点县”为主,巩固提升优生区生产基地。本着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目的的指导思想,苹果生产者应认真分析当地的市场和经营状况确定取舍,对现有优良品种的树龄较小、丰产优质苹果园要强化管理,控产、提质、增效,保障优质苹果的供应。在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对撂荒、进入衰老期、劣质品种、腐烂病发生严重的老龄、低效苹果园痛下决心淘汰更新,适当压缩苹果园面积。

2.1.2 严格控制非优势苹果产区果园面积

要审时度势,根据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政策,大力压缩非优生区苹果园面积,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是苹果次适宜区,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早期落叶病等病虫害发生严重,树体旺长,难成花,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控用工多,而且农药费用高,产量、质量难以提升,当地产业化服务水平低,效益难以保障。可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效益调节,对现有苹果园分类处理,除保留适销丰产高效园、城市近郊采摘园外,教育引导果农,根据农民意愿,逐步压缩低效、衰老、低效苹果园面积,退果还粮。坚持“上山下滩”的果业发展原则,不再在耕地上新建苹果园。

2.2 调结构

推进供给侧苹果结构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调整果树树种、品种结构,发展适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成熟期适宜、市场畅销的名优果树新品种,形成地方特色果树产业,打造特色果品优勢区,提高经济效益。

2.3 节成本

在苹果生产中,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套袋、摘袋、摘叶、转果、垫果、采摘等管理是人工费投入的大头,推广使用苹果栽培新技术、新理念,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进行差异化管理,省力化栽培技术的应用,降低苹果生产成本。

果农自己的果园,不用支付工钱,可以进行疏花疏果,定果,套袋、摘袋、摘叶、垫果、转果,铺反光膜等精细化的管理,生产精品高档苹果。

公司化运作或大户苹果园要采取矮砧集约化、简化栽培,实行宽行密植,采用纺锤形整形修剪、四季修剪、化学疏花疏果、推广无袋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果园生草等省力化栽培技术,达到省工、省力、早果、优质、高效的目的。

2.4 提质量

苹果市场价格品质为王,优质苹果价格坚挺,通货价格上不去。在水果摊位上看,同一品种的苹果价位拉开了距离,主要是新鲜、外观好看、好吃、安全,不少消费者注重口感和味道,好吃才买。如同样的红富士苹果6~16元/kg零售价不等, 75、80、85、90 mm直径越大,价位越高,同规格苹果条红的比片红的价位高,套纸袋的比套塑料袋的价位高,但也有特例的是 “冰糖心”苹果(俗称,其实是红富士苹果),虽然是套的塑料袋,有的塑料袋已经破损,但是由于光照好、适当晚采、甜度高,比同等个头颜色鲜艳的红富士纸袋价格还要高,并且节省了果袋钱和摘袋、转果、摘叶、垫果等人工费。

因此,坚持绿色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为先的苹果产业发展思路,坚持质量兴果、品牌促销,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协同打造,苹果生产逐渐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制定符合当地现实可行的科学绿色果树技术方案,加强土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微量元素肥(锌、钙、硼、铁等)、微生物菌剂、控制化肥施用量,沃土养根,控产提质,严格采收适期(红富士苹果可适当晚采),严格分级包装,标准化生产,以提高质量。

2.5 抓流通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有效保障苹果流通安全。苹果主产区要培育、打造当地苹果贮藏、加工企业,进行政策、贴息贷款等激励扶持,采用气调贮藏库、冷链运输车辆等先进保鲜贮运技术,建立健全采果后处理技术体系和产地到销售市场的冷链技术体系,保证苹果新鲜。

2.6 促销售

苹果销售年年做,无论生产者、收储者、销售者都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与时俱进,逐步实现苹果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多渠道、多方式销售。在商品化处理、品牌消费拉动、市场精准对接上下功夫,用好产销对接平台,主动找销路。

2.6.1 顺市销售

教育引导果农和收购、贮藏、购销企业增强合作共赢、有钱大家赚的市场意识,开发销售渠道,结合苹果市场形势及近年来果品销售情况,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适价顺市销售,快速出货。

2.6.2 助推电商销售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互联网搭建信息交流、销售平台,为苹果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产销和市场信息服务,在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淘宝等知名电商销售平台,鼓励年轻人注册电商,通过“直播+电商”“产销大户+电商”“直播帶货”等新型营销方式进行线上苹果品牌宣传、销售,和果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便利店等多渠道销售相互补充,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2.6.3 强化品牌运营

以品牌为导向,通过举办苹果订货会、展览会、节会等活动,展现苹果品质,提高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推动产品销售。

参考文献

[1]王田利.2019年苹果低价滞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J].果树资源学报,2020,1(1):18-20.

[2]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果品产业“十四五”规划建议.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