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问题研究

2021-09-23 04:16柳宇计毅波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问题研究新时代

柳宇 计毅波

摘   要: 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育人成果显著。但是高校在实际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困难、资助育人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和助学金评定过程公平性的问题。进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工作成效。具体探讨如何提高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性、公平性,如何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平台,改变资助育人工作单一的方式,促进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资助育人   问题研究

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已经逐步构建起集“奖、助、贷、勤、补、免”為一体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资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推动教育公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资助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部的资助育人工作政策是事关高校推进教育公平的大事,更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一方面要努力构建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性,使困难学生真正得到资助政策的帮助。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一)高校资助工作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高校学生的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支持不足等先天劣势,高校需要落实资助育人工作,弥补贫困生在经济条件方面的不足,帮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近些年,高校的资助工作不断发展完善,逐渐从过去的单一经济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给贫困生提供经济、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帮助,逐渐回归“育人”的核心目标上。

(二)高校资助工作教育扶贫的基础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教育扶贫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资助育人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教育扶贫的抓手。我国目前已经实现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应助尽助”。通过资助育人,对贫困学生实施精准帮扶,帮助贫困生更好地成长,有效解决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帮助更多贫困学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贫困生各方面的素质,鼓励贫困生改善家庭贫困面貌,通过努力走出贫困、走向未来。

(三)高校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从2013年至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教育公平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现阶段,部分地区还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在学业和生活方面存在困难,资助育人面对这些困难解决贫困学生资源支持不足问题,帮助贫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教育资源,让贫困生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情况关系到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更应该高度重视,精心谋划,保障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助力教育公平的目标。

二、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精准认定困难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体现着我国教育的公平正义精神,不仅是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还体现着我国公共利益资源的再分配原则[1](196-200)。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认定工作时,主要以学生个人提交的家庭情况材料为依据,2019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不再需要提供证明,只需要申请人书面承诺即可,这一规定简化了贫困资助的申请手续,同时对资助工作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资助工作中,有少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提供虚假申请材料,试图蒙混过关获取助学金。有部分学生因为性格比较敏感,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即使家庭经济确实比较困难,也不申请贫困资助,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有时没有享受到资助。此外,学生们来自不同地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相似的家庭背景,不同地区贫困程度不相同,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比较单一,以学生是否是烈士子女、特困供养、孤残、低保、单亲、残疾人子女等情况划分不同的贫困等级,认定标准没有量化,在评定过程中靠主观判断容易出现偏差。

(二)资助育人平台建设不足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集中在贫困生的认定和助学金的发放上,此外,大部分高校都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工作机会,但是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有限,对贫困生的覆盖面比较小,对贫困生的帮助比较有限。建设多元化、立体化的平台,把资助育人的思想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是实现精准育人的重要途径[2](66-67,89)。但是高校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对贫困生心理关怀和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帮扶措施比较少。此外,每个贫困生都有不同的贫困原因,需要帮助的方面也不相同,但是高校较少对贫困生开展个性化的帮扶,没有做到“一人一策”,资助工作比较笼统和粗略。同时,高校资助育人的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成效不够突出,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以“励志”和“感恩”为主题的活动,但是活动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比较有限,依然有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之心,存在“等、靠、要”的不良心态。总之,部分高校还没有搭建起全方位、动态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资助育人平台,影响资助育人效果。

(三)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性不足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通常由辅导员负责,然后班级组建评定小组完成,评定小组中的学生代表,仅凭申请同学提交的证明材料,和小组成员的主观判断确定申请学生的贫困等级。另外,部分参与评议的学生会因寝室人际和其他利益关系的影响,不能确保做到完全公平、客观地评议,导致民主评议结果缺乏公正性[3](17-18)。此外资助评定的工作比较烦琐,从评定到助学金的发放,需要经过各项资料统计和收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任务繁重,难以精准地核实和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情况,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四)资助工作缺乏专门的工作团队

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级评定小组完成,资助的评定先由评定小组根据贫困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确定助学金等级,再由辅导员审核,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审核众多贫困生的材料,难免出现疏漏和审核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整个过程缺乏专门团队的指导和支持,学工处、财务处等学校的相关部门没有形成联动,影响信息沟通,导致资助评定工作不够精准。

三、改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

(一)通过信息分析精准定位资助对象

高校在资助工作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单方面提交的申请材料认定贫困等级,而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力求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有全方面和客观的了解。首先,要拓宽数据来源的渠道,多方面获取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高校应与地方政府、扶贫部门、银行等部门和机构积极联系,获取学生在享受國家扶贫政策、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核实比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确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实际贫困程度。其次,学校信息部门可以通过查询学生在食堂、小卖部等地方使用“一卡通”的消费金额和使用频率,作为确定学生经济情况的参考信息。再次,还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深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实际经济情况。最后,注意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动态变化,每到一定时间更新贫困生的信息,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学生应当减少资助,对每年新出现家庭重大变故的学生,应及时增加贫困生档案信息。

(二)构建发展型资助模式

高校的资助工作不能局限于过去单一的工作形式,应该通过资助培养和提高贫困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资助成为学生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不仅改善生活水平,还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发展型资助模式,把培养贫困生的基础能力作为多维资助育人模式中的重要环节,着重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和自信的心理状态。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扶贫”更要“扶志”。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为了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和素质,需要思政教育先行。高校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对贫困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可以通过吸纳贫困生加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等组织,培养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个性化心理辅导,完善学生人格。贫困生因为成长过程中的资源支持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上感受到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更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影响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者应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针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筛查工作,主动收集信息,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贫困生,应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帮助改善心理状态,增强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贫困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户外素质拓展、专题讲座、心理健康趣味活动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生的性格,帮助贫困生形成乐观坚强的个性。

第三,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助力学生就业。对处于经济压力下的贫困生来说,达到大学期间基本的学习要求尚且存在困难,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等更欠缺,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都至关重要。因此,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关注。比如,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参与课程学习,打牢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4](66-68)。同时,还可以为贫困生提供一些专项创业实践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帮助贫困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贫困生提供辅导员和创新创业老师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快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建立健全资助认定机制

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精准资助育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是指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四级有关人员,设立相关工作小组,负责资助工作的开展。

第一,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资助工作。学校层面应设置专门的资助中心负责资助工作的开展,统筹安排全校的资助工作,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学院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在学院上报贫困生信息后,资助中心需要审核汇总全校困难学生名单,核定建立全校困难学生档案,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困难学生信息。

第二,各学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辅导员和班级资助小组开展资助评定工作。二级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组以分管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代表等为成员,负责资助工作的二级审核、公示、汇总上报,监督、指导辅导员和各班资助小组开展资助工作。同时,要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避免因政策、认定条件、程序宣传不到位带来的问题。

第三,年级或班级的资助工作小组,一般由辅导员做组长,各班选出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代表做组员,具体负责资助工作的开展。辅导员作为组长,必须切实履行指导和监督职能,保证班级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认真审核学生的申请材料,及时处理学生诉求,确保认定工作顺利开展。可以通过班级会议、主题班会、民主评议会议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做好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及其他各项学生资助项目的学生申请与班级评议、评审、推荐、公示、上报等基础性工作,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开、公正开展[5](36-37)。

(四)建设专门的资助工作团队

资助工作的有效落实,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和评定小组中学生的力量,还应该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资助的管理和资助信息的收集和沟通。高校应重视专门的资助团队的建设,首先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资助工作管理水平,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应该对贫困生有更敏锐的识别和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帮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此外,学校应组建专门的资助工作团队,统筹负责资助工作的开展,为各学院的资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方法指导。最后,高校应当经常组织资助工作的研讨和交流活动,研究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资助工作的经验方法,进一步增强资助工作效果。

四、总结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部的资助育人工作政策是事关全校推进教育公平的大事,更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资助精准性不足,资助工作方式比较单一和资助过程公平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发展型资助体系,将德育和心理疏导全程融入资助工作中,提高高校资助工作成效,帮助贫困学子全方位发展,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巧.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探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41).

[3]徐飞,刘长平,陈琨,李英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认定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2020(505).

[4]杨洁.高校发展型资助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2(23).

[5]梁春苗.高校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实施问题与解决措施[J].广西教育,2019(23).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问题研究新时代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