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导尿在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24 09:54周小萍
医药前沿 2021年22期
关键词:泌尿系间歇源性

黄 露,孙 红,周小萍

(贵州省骨科医院康复科 贵州 贵阳 550000)

脊髓损伤为延髓结构以及功能出现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以及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以大小便控制力丧失为主要表现。神经源性膀胱为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以排尿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其可导致患者反复发作尿路感染以及肾积水等病症,最终引发肾功能衰竭,是导致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以往临床主要通过留置尿管、引流尿液的方式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管理工作,随着临床研究逐渐深入,发现间歇性导尿应用于膀胱护理中不仅效果可观,且安全性较高。本文主要分析间歇导尿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在降低泌尿系感染中的价值,具体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纳入标准:经过泌尿彩超检查、尿常规检查及膀胱内压测定以后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有脊髓损伤史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尿潴留或自主排尿以后膀胱当中的残余尿量>100 mL的患者;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纳入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合并精神病史、意识障碍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脑功能合并严重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留置导尿管管理,调整女性患者的体位为仰卧位,充分暴露其会阴位置,在患者的臀部垫置治疗巾。完成清洁和消毒工作以后,将导尿包打开,配置好导尿管并且将洞巾铺设好。随后将患者的小阴唇分开,向尿道中插入导尿管,深度在5 cm左右,取0.9%氯化钠溶液注入至气囊,随后将导尿管和尿袋连接好并且妥善固定。男性患者的导尿管插入深度在20 cm左右,见尿以后再将导尿管插入2 cm左右,将导尿管和尿袋连接并妥善固定。留置导尿期间需加强尿道口以及导尿管近端消毒力度,每周更换一次抗反流尿袋。每间隔3~4 h放一次尿,每次放尿量控制在500 mL以内。导尿期间叮嘱患者增加日常饮水量。

观察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法,利用间歇性导尿管为患者实施导尿工作,首先针对间歇导尿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向患者和家属展开详细介绍,以获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饮水计划,通常晨间6:00~8:00为饮水时间,饮水量为100~125 mL/h,控制一天的饮水量在1 800 mL左右。避免患者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并且定期实施导尿管理工作,每天22:00以后停止饮水且全天不能喝利尿饮品。在导尿之前需轻扣患者的耻骨上区,实施大腿内侧按摩、挤压阴茎和阴蒂等干预,以诱导排尿反射。依据患者的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的时间,针对残余尿量在300 mL以上的患者,每天导尿6次,针对残余尿量在200 mL以上者,每天导尿4次,针对残余尿量在200 mL以下者,每天导尿2~3次,残余尿量在100 mL左右者,每天导尿一次。若患者的残余尿量在100 mL以下,可停止间歇导尿管理。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统计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平均值、恢复自主排尿时间、膀胱容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8.57%(3/35),低于对照组的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膀胱容量比较

观察组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膀胱容量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间、膀胱容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残余尿量/mL 恢复自主排尿时间/d 膀胱容量/mL观察组 35 41.56±5.19 13.19±0.48 399.59±18.82对照组 35 58.39±6.73 19.24±0.55 384.47±16.95 t 11.72 49.03 3.53 P 0.01 0.01 0.01

3.讨论

脊髓损伤是由于延髓结构以及功能受损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发生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的一种疾病,神经源性膀胱是该病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因丧失大小便控制力,为此发生尿潴留的风险极高,其可增加患者生理上的不适感以及心理上的创伤[2];除此之外,膀胱管理失效极易引发尿路感染以及膀胱结石、肾衰竭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可增加发病风险。目前临床主要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导尿管的形式引流将尿液排出[3]。

长时间留置尿管虽然可以将患者尿潴留的状态消除,但是对膀胱功能的恢复存在不良影响。患者处于持续性引流尿液的状态下,其膀胱中长时间维持无尿状态,无法锻炼膀胱功能[4-5];同时导尿管和集尿袋的留置增加了维护难度,不利于患者自由开展日常活动,且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6]。

间歇导尿指的是医务人员在无菌或者清洁的条件之下,定时利用导尿管实施导尿工作(经尿道将导尿管插入膀胱中导尿),有规律地将患者的膀胱排空[7]。间歇导尿是建立在膀胱正常生理机能和神经反射机制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临床护理措施,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可以将肾脏相关的死亡风险降低,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中行之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的一种膀胱管理措施。与此同时,本研究所用间歇性导尿管为软圆头导管,其表面为亲水涂层,在遇水以后管身可变得光滑湿润,将插管时导尿管表面和尿道黏膜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减轻插管对尿道产生的损伤[8-9]。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和残余尿量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提示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开展间歇导尿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事件的发生,对患者自主排尿以及膀胱容量恢复而言亦有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间歇导尿管理期间,其膀胱当中的尿液可以定时被排空,有利于维持下尿道的清洁度,且可以避免异物持续性留置所致不适感,同时可避免膀胱输尿管反流现象,降低肾积水以及尿路结石的发生风险,且有利于细菌繁殖数量的控制,避免细菌大量繁殖而侵害膀胱。间歇导尿可完全排空膀胱并且使膀胱开展周期性扩张活动,维持膀胱近似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以对膀胱的反射性展开训练,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10]。

综上所述,间歇导尿在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泌尿系间歇源性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如何降低泌尿系结石的生成率?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柏凤汤治疗泌尿系感染47例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